死亡日记

                                DEATH DIARY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既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引子

半年前,我在知乎上发布了一个话题: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哦,对了,问这个问题不是我闲得慌,作为一名哲学和心理学方向的博士,我需要这样一些素材来完成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话题发布出去不久,我就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回复,答案千奇百怪,有些十分严肃,有些纯属搞笑。在这些回复中,有一个答案引起了我的注意,很简单的两个字:救赎。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我就私信他请求一个更为明确的答复。等待了好久,他给我发来一串链接,由此开始了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第一封信:觉醒

海博士您好,您问我的答案为什么是忏悔,实话和您说,因为这是我自己患病后的真切体验。既然您这么有兴趣了解,那我也不妨把我的日记给您参阅。下面是我在得知自己患病后写的第一份日记,您读后应该就会明白的。

5月26日 雨

雨一直在下,我蜷缩在沙发上敲击着键盘,生命也在嗒嗒声中悲怆地流逝。

我是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死亡的味道,刺鼻,性冷淡的味道。

上午,拿着化验结果走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我浑身酥软,感觉天都要塌了。

“阳性。怎么现在才来啊,都到这种程度了。”大夫那张像是看待死神的脸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老子的人生才刚开始怎么就要结束了!唉,这些年来,仰仗着自己还年轻的资本,一直在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哪曾想到,终究还是要垮掉了。

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不过,还有往后吗?死亡随时来临,在最后的这些时日里,我将不再工作,不再陷入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不是一片空白……

怎么办,我只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将戛然而止,还奋斗什么?还努力什么!

奇怪,我现在的心情似乎变得非同寻常的平静。也许,放空自己之后的状态就是这样吧。

雨看样子是不会停了。晚饭还没吃,我先扒拉一点饭,待会继续写。

人们说,一个人在濒死的时候总会回忆过去,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此刻的我,大脑里不由自主地像倒带一样闪现着以往的生活。一直都是天之骄子,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大学时候学习着被公认为最热门的经济学,毕业后又投入到互联网产业,五年时间在一家跨国互联网公司小有成就,在这样的大城市了,已经有足够的积蓄买房买车;每日意气风发,业绩突出,好不自在!或许,要不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这种状态或许我还会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继续下去,但是,当死亡横亘在面前,我忽然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虚无缥缈毫无意义,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努力达到这个社会赋予我的种种所谓优秀的标准,我以耗费自己生命为代价追求一些东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什么?大把大把的金钱?还是所谓的社会地位?也许,这是一种生活常态,每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为人制定标准当然也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诚如佛家所言,执念太深,终究会入魔。生活的风景美好,但我却只记得低头匆匆行走。

外面一声巨大的雷鸣,吊灯闪了一下。我还记得前两年和老胡爬乔戈里峰,在爬到六千米的时候,听到山顶上就曾有过这么大声的雷鸣,据说当时山顶气候突变没有继续攀爬,只等着第二天才继续。不过话说,第二天登顶时,望着周围的世界,白茫茫根本无法尽收眼底,我的心底一阵空寂,我是如此的渺小与有限,沧海一粟弱如蝼蚁。那时对大自然的敬畏早已超越了所谓征服的快感。那种对空无一物浩淼无垠的畏,似乎和我下午那种确证自己即将面对死亡的感觉如此类似……

刚才接了公司的电话,下半年要安排去欧洲进修。呵呵,我暗自苦笑,我还能扛到下半年吗?

哦,原来如此。读罢此日记,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位在经受生命考验的的年轻人啊。一直以来,他都以一种完美的姿势在这个社会里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当他真真切切面对死亡这一终究性的考验时,他发现了自己以往沉沦于日常生活的懵懵懂懂,但是这或许就是人的宿命吧,《庄子·应帝王》讲述了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当文化化人的同时也在遮蔽着人之本真的存在,七窍已开,混沌即死,社会的规训,归根到底是人对人自己的立法,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精神发展史,也是人的物质发展史,两方面互相促进,将每一个人裹挟进那无可阻挡的大潮之中。沉沦是常态,它本身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每个人都在沉沦,这位年轻人以往的生活状态怎么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呢?如果非要评价,基于人的道德也只能是正面的无疑。沉沦无法出离,除非是超凡超俗的大智慧,而这显然不在于人这一层面了,退一步讲,许多修习之人避局山野以求超脱,然而这最多得一六根清净,在沉沦的边缘浮游,终究难以脱离。真正得以良知发现,意识并抽身而出的时刻,只能是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这似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剧性践行,然而,死亡就是终结,是人烦忙于世界的戛然而止。那一刻,对人来说没有意义,但是通往那一刻的过程,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探讨。于是,我继续和这位年轻人进行沟通,这一次他的回复比较及时。

第二封信:贫瘠的时代,世人何为

海博士,听从您的建议,我最近一直在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能否挺下来听天由命吧。另外读了您的回信后我深有感慨,您对时间的看法真是令我耳目一新呢,您说“将来”在人的生存中具有决断意义,曾经也源于将来。自从患病以来我一直都不敢想奢想未来是什么,但现在我觉得我应当像您说的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我一直以来都有记日记的习惯,我近日也在翻阅整理自己以往的日记,发现两篇比较有意思的记录,和您分享。祝愉快~

2月10日 雪

最近有一件新闻挺有意思,有一个上海女孩和男友回老家,发现男方家庭条件是在惨不忍睹毅然逃饭。这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更有意思的是,在人们热火朝天的讨论的时候,警方披露这是一个假新闻,没有的事情!哈哈,着实在大过年的把人们耍了一番。但是这个事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他所透露出来的诸多含义还是值得我仔细思考一下的。

安东尼奥尼有一部电影叫做《放大》,其中有一个场景:主人公看见一群人热火朝天的打网球,但实际上网球并不存在。可是当那个虚构的网球落到主人公脚下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他捡起了那个并不存在的球并把它扔回了场地。这个看似荒诞的场景其实和上面那件新闻不也一样吗?对象在场与否并不重要,因为它的意义早已经先行于实际存在了。真理不在于所谓主客的符合,而是在一个公开自由的场合中的自我展开,自我显现。就拿这件事情来说,一件假新闻为什么能够挑起人们的神经,因为它只是一个引爆点,它为人们长久被压抑和叨扰的情绪提供了一个方向,路一旦展开,千军万马会纷至沓来。

4月15日 扬沙

今天听到一个令人忧伤的事情,在首都的一家快捷酒店内,一个女孩被陌生人袭击,令人诧异的是,当时周围来来往往好多人却熟视无睹,这件事情又一次戳中了人们的神经,谴责声不绝于耳,最搞笑而且最有认同度的骂声无一例外是说国人素质低下,冷漠无情,上纲上线扯到了国民性。这种指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却不能一味的夸大。以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看,这是人类的通病。心理学有一种“破窗效应”,简言之就是说一栋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不及时修补,则会有更多的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闯入建筑中,这个实验是在说明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我觉得这个实验反过来思考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这件快捷酒店女生被袭事件——正是因为没有第一个人首先站出来制止所以其他人才会漠视,而一旦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则其他人也会蜂拥而至,这样的事件并不鲜见,什么老人摔倒了没人搀扶,歹徒在公交车上侵犯女生而无人制止……这就是一般人所持的态度,任何人都是以他人为自我行动的标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只记得别人会怎样我就怎样,而很少会觉得我怎样别人然后怎样。不是吗?

第三封信:林中路

海博士您好,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最近我的病情有很大好转,我会继续积极治疗,谢谢您的关心。另外,在与您的交谈中得知您原本是学习神学的我十分吃惊,因为感觉您的文章中对人类个体的张扬是无论如何不会导源自神学。但是我最近潜心读书,同时阅读您的文章,使我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前几日写的一篇日记,请您过目。

6月18日 晴

我拖着羸弱的身躯一天天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轰然倒塌。或许人在最虚弱的时候才会寻求一些寄托,最近接触到一位学者和我谈生活,谈死亡,为我这时而晴朗时而阴沉的生命添了几许色彩,他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试着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学者和我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之中的。怎么个抛法,这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人被抛到世界中,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大海,有所求却无所依,但是浩瀚世界的大海就是人之为人能够生存最为基本的规定,这是人类的宿命吗?在品味学者这“抛入”滋味的时候,我隐约读出了一点信仰的味道。不知对不对,下面也权且当做一种重病在身状态下的自我安慰吧。

人沉沦于日常生活,浑然不知自己个性的泯灭,也已然放弃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性,在这种状态下,他人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他人的时尚就是我的时尚,他人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这种困窘的处境让人有时会为难,但是当人面对死亡的重击时才会真正醒悟,向死而生,我最近就是在体验着这么一个过程,能否抗得过鬼门关还是一个未知数,我只知道以一种将来的姿态过好当下的日子。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无助但可自助,自助的关键就是寻求自己的信仰。

是的,寻求信仰,在人类自己身上寻求那些具有神性的力量。这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漂泊在大海,但是远方有无数的小舟所汇聚的光芒为我指引,我凭借自己的愿力寻得我所爱,并为之守候。信仰不是宗教,信仰是绝对超越的,纯粹形而上学的东西,它不涉世俗道德,只关乎内心安宁,宗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往往会蜕变为一种缺乏内容的形式,从而被装上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东西来蛊惑人心。信仰需要自己的去寻求——我们被抛到世界之中,世界则给予我们自由,一种探求真理的自由。在这种自由意志下的选择中,或许就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第四封信:故乡!故乡!

海博士,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可能不会和您如此频繁的联系了,我打算告别这个大都市,回到故乡,我想去聆听初生的声音。这个阶段的日记,我会抽空电邮。勿挂念。

8月6日 雨

归乡心切,情更怯。我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眼前的一切为何都宛若梦里?故乡的山水,还是当年的模样,但是天地却换了容妆。“我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已然与我照面”,然而我却有种视而不见的惊愕!也许是它太过于切近了——近到我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多少年了,看着故乡,我泪流满面,是走了多少路,让我忘记了我还有家!是割掉了多少亲情,让我这时是如此陌生。返乡!我回来了!我在故乡寻找开端,寻求我那最为源初的信仰。

众神隐退之后,世界的近旁就是一道深渊。倚渊而歌,我唯有亲吻大地才能获得安宁。死亡也好,沉沦也罢,在这里,我只希望能够彰显出我生命的力量——虽然生命是一种紧迫感,但生命却也是一个过渡。

我回来了,故乡!故乡!

第五封信:出走

博士,十分抱歉这麽久才给您回复。很感谢这段时间你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下面是我最后的日记。我走了,不再回来。

9月26日 雨

或许我不会死去。或许我还可以继续再活几十年呢。

我只是觉得,是时候该说再见了——与曾经一些自以为是的狂妄,与现在一些无法抑制的不安。我回到了故乡,但是却看不到亲人,那最本己的东西早已造就,也早已融入在出生地栖居的人们,这是一种天命所归,是熔铸在血液里的活生生的信仰,是我在几十年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回归家园。是的,我要去寻找我的家园。在光明的最高处,生存也好,消失也罢,我知道,我返乡,返回到了自己生我养我的故乡。在那里,在本源的近旁,我会幸福的歌唱。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