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出了门上了WHV的路,哪个时间点不是岔路口呢?
1.当下要搜集和比较大量信息,写简历/cover letter,找各种A点-B点的交通。
网络不便,慢而贵。屏幕字体很小,视疲劳经受serious考验,hang on!
这些任务还只是明面儿上,尽管已经超出通常我眼睛的workload……除此之外,我似乎还存留着一些想找“大路之外的小径”的妄念。倒也并非想抄近路,只是在新西兰的“奇”遇之奇让我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个奇怪的开关是可以摁的。如果摁到了,接通我的special回路,磁力吸到稀奇古怪的福气,事情将会走上(my own kind of)正轨。
今天是来到墨尔本之后第一次下雨,尽管昨晚就计划今日不出门,一定一定要搬出电脑整理+找路+计划+定交通住宿等。不然是没有头的——但正好下雨,也是God's plan,省却我做决定。
2. 说到God's plan,昨天晚上在Metro YHA电梯里很偶然的和一位中年女士聊了起来。
之前在厨房,她作为一位穿着整齐的non-teenager, non-hippie, non-backpacker,就很显眼。在挤来挤去的厨房里,言语格外礼貌和cheerful。其他人也是礼貌常说“借光,抱歉”,但多是僵硬空白脸上嘴唇动动而已。
顺便说一下这个Melbourne Metro YHA的厨房,比Central的小。之前在Central就已经觉得“乱”。而这里竟只有一个微波炉,水槽也比较少。炉灶集中在中间一长条。如果是要做正餐,绝不可能摆得开每个炉灶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食材和调料、锅碗瓢盆。不过本来住青旅,也是先占先用。晚来者看到已经有人在做大锅肉,甚至铺开了在做复杂的面点、丸子——真的难以想象在青旅做超繁琐家乡味道的强大心灵——也就自觉煮泡面或者啃面包,不在炉子那里挤了。即便如此,在接热水泡面、等微波炉叮,和跑来回扔垃圾时,仍要说无数个“抱歉借光”。
以上扯太远了。
简短。
女士没出几句话就made a compliment about how my English sounds。一般人们不大care,也不会去想象一个人在没有语言环境下自学的体验是怎样的,后来我才知道她对此有职业敏感。
我吃了简单晚餐本来打算回房间,她说去屋顶天台看看,我也就跟着瞅瞅。
2-1,聊了很多很多,大概比前五天和所有人加起来的对话还多。
屋顶可以从我们所处的北墨尔本区看到远处CBD的摩天大楼,但整体光线是暗的。暗光下,我看她的脸,越看越像Kim。五官、讲话的神态、声音、情感。后来我似乎已经把她当做Kim,觉得是认识了很久的人在聊天。
① 她也让自己的孩子homeschool,直到高中。
② 她最近两年开始做英语教师,在自己的家乡Bendigo的La trobe大学读了学位,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之后就在做各种短期的教师工作(教小朋友)。
③ 孩子小的时候,她带着他们游学。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她说“送他们回高中上学真是unfortunate,学校在他们眼睛上放了blinders,牛马眼睛两侧的挡板,让他们变得狭窄。对于‘该怎样生活’的认知变得单一。…… 不过,学校教育也是必须的,我还是很为他们现在的成绩骄傲。”
④ 她选择当下的工作,(之前她做美容spa行业)正是为了旅行。当下刚从英国工作回来,今年晚些时候去泰国越南。她对每一个国家都有浓厚真切的兴趣,对于泰国越南,她想学习研究(to use her word "absorb")那里的手工制衣文化和工艺。
2-2,并非因为她的故事我感到这是God's plan,而是connection。
我说了自己的一些后续打算,她给我一些评价和建议。尽管并未涉及具体新信息,但是她说“that's a wise choice”时用真挚的眼神看着我(尽管她并不清楚我的 capability and objective,从何判断是否 wise choice?),是一股力量。
(10:40 PM)
现在是该睡觉的时间了。虽然只是想简单梳理一下,但必然让脑袋wire up,bad for falling asleep. 但是觉得自己懒,写出来梳理这种再本能不过的习惯竟然来到这里之后这么多天才做了2次。不写成字,无法明晰。正是“最”需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却一懒再懒。
3. 今天白天和同住Metro YHA的中国小伙伴“相认”。
在多日沉默的隔餐桌相望之后。
白天出去“深度逛”了一下午墨尔本大学,晚上回来他们坐满长长一桌子,后续还陆续加入更多人。他们晚上去了St. Paul周一的英语角(之后的免费晚餐)。唱诗、免费晚餐饮料,然后是与教友饭后聊天。我真应该去,不为晚餐。可我知道和一群同伴同去,只能“作为旁观者,看这群外国人赞美上帝”,尽管我应该在玻璃橱窗的另一边。
和一些比我早来四五天的小伙伴一聊,是可以找到一些平衡和安慰。走过的tourist attraction,收入同样是零(或者一份零工如帮人搬家),开销比我还大,对下一步同样迷茫(亦或者人家有一点出路的苗头但不愿透露,这在working holiday之中很自然)……
一位大喇喇的山东女生比我大三岁,喜欢她的语气和态度。虽然同样是投简历没有回音,但和之前一些小伙伴焦头烂额负能量的remark相比,她心大,不知源于经济基础或是天然性格?“每次揣着简历出去打算扫街投简历,看着一个地儿好玩儿就进去了,坐那儿开始吃”。
她来的2周,一直住在metro YHA和central两边搬。基本没有自己煮过饭,你也知道澳洲外面买饭有多贵。她让我心宽了不少。我从她那儿开心得知:超市烤鸡,我以为会很贵都没看价格——竟然1/4只鸡才3块钱。够我吃两三顿的了。而且是做好入味了的。
和一桌“同病相怜”的首站墨尔本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似乎group think弱化了我的焦虑。“大家都这样,大概也不至于算多糟糕”。尽管我的下一站还是未定、钱还是只出不进……尽管一切客观状况和我“进入组织”之前毫无差别,但心理感觉就是好了那么一些。
但我怕这只是麻木假象。所以赶快梳理。
4. 今早在房间“梳理”了一早上(尽管日记开头扯Jenny女士的故事太长,耗太多脑力),准备下楼之前看到早上刚发的征询Airlie Beach YHA换宿邮件有了回复。
马上开始cuan简历。你看我想得多美,来之前就想着“不着急赚钱,找个能贴补住宿的方式,先多和人聊聊,熟悉熟悉地面,建立connection”——以至于连简历都没整。
整了好久,眼睛加上之前找资料各种剥削使用,疲惫不堪。中午回复给他们CV,到现在半天多过去,暂未有回音。当时感觉点亮了的一条路,现在又灭了一些。
为啥呢?
① 我列的出来的相关工作经历仍然是2014新西兰的?
② 我怀疑是否我的用词太“不口语”,尽量polish过了头?不适合这种劳动人民工作?
③ 他们白天忙,还没顾上?
5. 在新西兰,感觉简单的多。
① 我那时候更傻更空白,脑袋想到的事为零。几乎没有“更愿意”和“不太愿意”做的事情的分别。至少在投简历的时候,脑袋里没有“被拒”、“会不会辛苦”、“是否会心力交瘁和失望”……这些念头。
② 新西兰小的多,想去一个地方,分分钟也就搞定交通方式去了。还没等复杂念头冒出来再三考量最终打消计划,就已经到达了。
而澳洲实在太大,就别说北上(至少要倒三四种交通工具,积少成多)了,就连去个阿德莱德都感觉好费劲。飞机各种倒车、买行李托运行李,贵。汽车贼早,窝座位上11个小时,也得倒车等等。火车一周只有2趟。
③ 我现在一闭眼能想到的地方:除了大城市(如墨尔本)挤得投不过气,就是airlie beach狂欢度假的喧闹消费。
6. 觉得Airlie Beach是喧闹地,是来自Airlie Beach YHA的官网介绍:Airlie Beach以party town著名(丰富的酒吧夜生活,虽然想来“酒吧”并非夜店,但彻夜喧闹也是…),我就哽了一下。
掉过头想:要去AB的目的。
并不一定是为了在当地长期工作和生活。而是为了接近AB出海之外那一片区域,传说中旅游业兴旺的群岛。不知消息是否偏颇,但总传言“岛上工作好攒钱”。哈密尔顿岛、白日梦岛……在微博上保持存在的好几位,都在那儿集二签。
肉身不在当地,虽看似有网络,有在线发布的工作讯息,但其实只是掩盖了“距离造成的铁网的阻隔”。大部分招聘在当地很快就招了,在线登的要么是大公司要求高,要么是小破地方在网上谁也看不出它小而破,去了才发现是坑。
而AB是作为圣灵群岛的陆上基地,近水楼台有风声可以及时行动。因为谁也不可能在还没确定工作(或者面试)的情况下登上任何一个岛,岛上没有青旅,只有酒店。没WHV住得起。
其实关于这些岛的事,这些只是我的一个印象,也许不准确。
但我也并非不知道该怎样找、在哪儿靠谱信息,可眼睛痛苦阿……于是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换宿,先让我缓一缓。
7. AB YHA没回复让我又开始考虑阿德莱德。
早上我考虑的聚光灯转向北边,阿德莱德几乎完全暗掉,几乎不懂“自己怎么之前会考虑去那里”。而现在眼神一转过去,阿德又亮了起来。
① 尽管觉得很漫长,但其实我才来了一周。比起新西兰,头两周都在uneventful中度过,只为等待去Ling家的换宿。而换宿又是一个半月之久。这次至少还是抓紧不少。
所以,在阿德莱德试一试,如果能找到工作呆一呆,在这个向往的地方生活一阵。尽管城市里工作印象中不好找(可留学生不也能找到么),并且不能集二签,但就算阿德3个月,也还有8个多月。集二签的88天应该也够了。
② 我有妄念。尽管已经不是“追寻奇遇”了,但想在一个可以找到志趣相投人的地方。
这和今天下午在墨尔本大学逛有关。尽管九成以上我看到的人不过是学生,只是“上学”,并非“学术holic”。我蹭课的时候从背后看到在课堂上打游戏、看FB化妆视频的不稀奇。
—— 但终究是一种“大家可以学习,只学习就可以。爱学习不是weirdo。”的地方。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ITSELF is valued here. 当然实际的 career path (就业前景)是必定考虑的,学校也会帮你规划,但比如今晚蹭的一位著名钢琴家新唱片首发音乐会,尽管他们讲的terminology我一窍不通,但台上台下都为着「这种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的「艺术」津津乐道、听得入迷。
此情此景是我近日来的沙漠绿洲。
回来的路上,我又通明了一些:想在这国家居住,做的工作可以是任何(只要不“痛恨”),只是闲暇周末可以在绿洲喝口水。就算是日日生活的节奏(不为了追赶一个什么目标),也够好啊。
③ 我可以使绝招阿
在Nelson时,市集上看到一个举着牌子介绍自己和需要工作的年轻人,正在和两位当地人聊天。我本来不就是有此计划吗?!怎么现在完全缩到“别人干了我才能干”壳子里,几乎全忘了这计划!
我还做了印字T恤呀!尽管是“特定”场景下用的。而且这次我有备好的“自我介绍” 小bio故事…… 我现在唯独担心我写下的那些故事太长、太涩……
But still. 又想起在皇后镇,礼品店工作时走进门的Ting,直截了当问有无工作和住宿机会。她和小伙伴因此得到了工作和相当不错的住宿(我都没有想到本店老板家的房子有在招租)。那位小伙伴更是现在仍在此店,可能已经PR了。
④ 最主要是:我是真人能力属性无法体现在纸面。
我有“历程”,没有“一纸”。我必张开嘴迈开腿,让我这个人活生生的出现在人面前。
8. 梳理出一个最后行动指南了吗?
并没有。
今天在墨尔本大学。不知是因为今天没有在CITY挤,在各种过马路和TRAM之间焦虑的找路计算,还是也该到我焦虑平缓一些的时候了,还是……
总之今日感到,只要「心里能有好的感觉」,哪怕短暂,哪怕是别人的生活轨迹上溢出来的沾到我身上一点……这不就是最终 the end in itself 了吗?心里感觉好,就这一刻,就已经无所谓“距离终点有多远、算计怎么到达”。
因为已经,到达了。
坐在墨尔本大学Melba Hall音乐厅,一边和没文化的睡意激战,一边产生着完全反方向的感悟“我现在是在墨尔本,在澳大利亚阿!”文化(among other things)发达,大众唾手可及。连我这“身无分文”的外国路人都能像模像样坐在前排座位分杯羹。
8-1. 我不知道这是“这两年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欢的 惯出的毛病”,还是“我长大了点儿,更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要啥”。
但我,看着网上北边旅游岛上那些工作(它们真会用很精致的词描绘铺床等职位/要凌晨起的小杂工“我们需要你是个欢快的morning person”),和阿德莱德这恬静的文化小城相比……真灰暗呐。
“好汉不吃眼前亏”。先赚钱和集二签是首要的,这是我早上刚明确告诉自己的。但……如前所述,去阿德两三个月,在有工作的情况下,和这计划并不冲突……
其实AB YHA回不回我才是最切实的推手因素,其他都是事儿妈瞎想。
我明天(哦不已经是今天了)去干吗呢?
住宿该退的得退了,该订的得订了。还有交通:从Melbourne central YHA搬到metro YHA,除公交外步行距离只有1公里,带着我的大小4件行李我就已经满头黑线了。更何况城市间移动时的公交+飞机/火车/汽车+轮渡……到岛上。对了还要去取钱。
哦~钱~只出不进的钱~
可是,去哪儿喂?
(21日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