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
“我不姓福,我姓曾。”
还记得CCAV的那次采访逗乐了全国人民吗?笑过之后,你是否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呢,有人觉得这话题很无聊,属于吃饱了没事干,也别鄙视这种想法,也许这部分人才是悟到了人生真谛。我也经常问自己幸福吗,我想是的;当再进一步问,能肯定这种幸福感持久永恒吗,我是迟疑的。
我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迟疑,想了解怎样行动可以减少这种迟疑,进而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感,这会不会像古人炼仙丹想要长生不老一样是徒劳的奢望呢?
认识积极心理学
带着上面的问题,认识积极心理学。
1、不太舒服的旧流派
许多人听到“心理学”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怎么友好的,尤其在负面新闻总是更易传播的人类社会,会脑洞大开联想到很多不舒服的字眼,例如变态、抑郁、绝望、自杀等等,好像心理学要面对的就是解决人们的这类问题。这不由得要“怪罪”一下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原型,强调研究刺激和反应关系。yy下电击把你电到抽搐的惨状吧...)和“精神分析”(以精神病人为原型,强调研究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再yy一下刨根问底把你小时各种囧事都扒出来,再告诉你你永远都会逃不出童年的魔咒...),它们只研究那些不愉快的事,忽略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
2、第三势力的兴起
人本主义对上述两种流派产生了质疑,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不同于精神病人和动物的地方,如仁慈、责任心、美德、自我意志、积极体验等,不是人性的边缘和例外,而正是人性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这个流派的创始人即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有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追求,最高层次是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如图这是人人皆知的(没有WIFI是万万不能的...)。
3、“预防胜于治疗”
人本主义在当时因观点新颖受到追捧,但也因缺乏实验案例遭到主流心理学派排斥。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的延续,它的诞生是一场革命,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认为心理学研究手段上的成熟和进步已经能够研究和积极人性有关的话题。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当选APA(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界的专业科学组织,是全球最大的心理学家协会)主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抛出已经研究了10年的结论,即“预防胜于治疗”,不要到已经病重才去就医,而是找到年轻人的心理预防机制--教导青少年乐观思考和乐观行为的技巧,减少日后患精神疾病的几率。
4、这不是鸡汤或成功学
在鸡汤盛行的当下,侧面说明人们对心理学其实有着内心渴望的,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前面提及的“不舒服的联想”),使得普通人认识这门科学变得门槛较高,从而反向又促进了鸡汤大行其道。积极心理学也不是成功学,不是简单的口号式洗脑商品,更不是一个通向目标的捷径。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所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主流心理学的调查与实验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诊断方法和模型(专业话题,门外汉此处不再深入),总的来说是一门专业科学。
马丁•塞利格曼的公式
积极心理学之父和他的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在著作《真实的幸福》中总结出一个幸福公式:
H=S+C+V
H是你的幸福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
简单来说,这条幸福公式说明先天条件和客观环境(S和C)并非100%主宰人的幸福感,通过自身可控的因素(V),可以训练自己获得长久的幸福感。那么都有哪些可控的变量V呢?
塞氏给出了三方面的V,分别针对我们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面向过去的积极情绪: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试想,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当我们回忆过去,会是怎样的情景?被老师和家长责骂甚至体罚的童年、因为某些不一样被其他人嘲笑甚至孤立、因为贫穷遭人鄙视等等。这样真的有益吗?我们都知道反复揭开伤疤会不利于愈合的道理。让我们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过去:可以因为很小的一件事而获得满足感或成就感(例如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故事)、因为考试成绩进步而感到骄傲、因为宽恕了曾经嘲笑辱骂自己的人而感到平静、因为有人在自己哭泣时递来一块手帕而感恩,等等。过去的既然已过去,为何不试着愉悦的送走它呢?
2、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面对未来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信心、信任、自信、希望及乐观。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在遭受打击时对抗沮丧,在面对挑战性的工作时表现良好,还能使我们更加健康。当出现悲观的负面情绪时,塞氏给出了反驳法--积极的驳倒负面情绪。我的切身感受是,就好比朋友遇到困难后表现出困惑和沮丧,我们总能头头是道的帮他剖析给他打气,或者当有人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可以有力的进行反击;可是我们往往难以驳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这一点也许很困难,但可以通过锻炼来强化,塞氏提出,要“学会与自己争辩”,最有效的莫过于:给出证据、分析其他的可能性。
3、抓住现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感与过去和未来的幸福感有截然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悦(pleasure)和满意(gratification)。前者有强烈的感官和情绪特点,如狂喜、兴奋、欢笑等,是纯粹的感官快乐,无需思考;后者是因为做了我们最喜欢的事而带来的感觉,使我们沉浸其中,失去了自我意识,例如和最好的朋友聊天、读一本有趣的书等。品味和正念,都能够强化生活中的愉悦,并且和人分享这种愉悦会进一步的加强愉悦感。获得满意也很简单,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有能够掌控的感觉,时间就会因此而停滞、满意感油然而生。
从这个公式开始行动
既然积极心理学就是面向我们普通大众的,了解了塞氏公式H=S+C+V,以及影响我们持久幸福感的一大堆变量V后,适合进行哪些实际行动呢?
精神既不向前看也不向后看,
当下才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歌德,《浮士德》
首先,让我们认同且理解古人所云“活在当下”的哲学吧,既不应该为过去而叹息,也无需对未来恐惧,关注当下要做的事就好,做好了每一天,就自然汇集成了一生。
然后,尝试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培养出细细品味美好生活的能力,包括:与别人分享你的发现、构建一段属于某个事物专属的美好记忆、不怕骄傲的祝贺自己是那么出色、培养敏锐的知觉、培养因专注而沉浸的能力。
还有就是正念。正念最早来自佛教,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的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现代研究表明,心情放松时比较容易用心去注意正在发生的事,使我们对事物更加留心,从而以新的方式看待现在。
如今,常常与正念相提并论的、更易普通人接受的便是冥想,从放松全身开始,从关注呼吸到关注自己身体的每一寸角落,从放空思绪到任由意识在脑海中翻转,最终接纳自己的全部身心,从而达到促使我们感受愉悦和满意的效果。如此轻松的小练习,为何不去试试?如果试过不错,为何不去坚持?
-Fin-
参考内容: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artin E.P. Seligman《Authentic Happiness》)。
知乎百度豆瓣等各路信息。。。
最后的啰嗦:
对旧流派的“怪罪”并非恶意,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心理学在最初是个小众流派,由于战争不断,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因此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