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因为“自以为”和“想当然”

今天在看《声律启蒙》的时候发现发现里面有一个成语的解释是错的。里面讲的是“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里面有一句“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江已用这个比喻告诉楚王,“北方之畏昭奚恤,实际上是怕您。”

为什么当时会有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一个臣子的力量太强大了,皇帝就会去忌惮他。要不然中国怎么会说“功高盖主,必招杀身之祸。”那个时候群臣之所以不作声,是因为:这句话,如果对的不好,那昭奚恤必死无疑。江已这么说,实际上是在保昭奚恤。

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非常凶险的政治场合,一个臣子如何化解皇帝的猜疑,从虎口保下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作者居然把这句话解释成:江已的用意是一方面贬低昭奚恤,说他借了楚宣王的百万强兵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另一方面刺激楚宣王,要他别稀里糊涂地被昭奚恤利用了还不知道呢。

我当时看到这个解释的时候非常生气。中国的古代经典根本就不是这样子讲的,你这样讲,让那些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读过《战国策》的人会怎么看《战国策》这本书?里面的仁义礼智通通不见。


误解,因为“自以为”和“想当然”_第1张图片

怪不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下来就都变了质。一代一代,我们离上帝越来越远。只要打开书,去追本溯源,你就会知道,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是到了今天有多少人,好好的溯源过?

有多少人在传承一个自己都不曾真正理解过的文化。我很好奇他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是那魔鬼的低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解,因为“自以为”和“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