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回复20180228

这次文章里的几个概念比较复杂,感觉不是这么容易总结出完整清晰的定义,所以这里参考原书的思路,以启发性的故事为主,突出了这几个概念中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比如逻辑的不能自相矛盾。实践理性的不能朝三暮四。下面尝试重新整理一遍文章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

  1. 关于圣诞老人是否存在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人们各执己见,无法判断到底谁是谁非。
  2. 逻辑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能自相矛盾。这样就能去掉很多荒唐的结论,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辩论。
  3. 但是逻辑得出结论与隐藏的前提条件有极大关系,坚持不同的前提条件甚至可以自圆其说的推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追问下去,很多前提条件甚至无法通过逻辑证明。
  4. 如果一个人对前提条件有朝三暮四的看法,他很可能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所以有了实践理性的方法,确保信仰的一致性与正确性,才能让我们得到积累,才能显得不傻。
  5. 但生活中的很多场合就是非理性的,实践理性会破坏这些东西本来的价值。所以变得傻一点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下面尝试重新表述一下“公地悲剧”的例子

这里先不讨论所有的土地是否都必须有产权所有者?大家共同所有的公地的存在是否有必要?
直接假设公地的存在是有必要的,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的选择必然是侵占这些公地。进而会导致公地悲剧。怎么办?

  1. 公地精灵。是非理性的,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已经没有人相信了
  2. 道德。是非理性的,但是作为一个理性人的最理性的选择可能就是表面上维持道德,但在背地为自己谋利
  3. 法律。作为一个理性人,违反法律收到处罚当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总有监视不到的地方,所以执法机构需要不断的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法律没有死角。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

这个例子里,公地精灵的手段最简单,也最有效,但是也最容易被理性人揭露,被破坏。道德就显得要复杂很多,但是还是可能会被破坏。直到大家都不愿意变傻以后,社会只能不可逆的回到大家都是理性人的假设,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执法成本,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地悲剧”?所以完全的理性主义可能会落入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绝境,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可能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写了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作为补充。

  1. 当然反过来大家都变傻以后也容易进入另一个极端。所以变傻和不变傻似乎都不是好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论回复201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