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病历书写之我见

针灸病历书写之我见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科王毅刚

一、针灸病历书特点:

针灸的辨证治疗是以经络学说为中心的。抑或是脏腑、三焦、六淫、七情辩证,无一不以经络辨证为归宿。从而选经,定穴,定治疗方法,补泻及操作。针灸独特的治疗手段又有别于内科药物治疗。针灸时先有特殊的即刻效应,再产生疗效。不同的手法所引起的效应又是不同的。这都是经络学的具体应用。也正是针灸病历应具备的特点。

经络内链脏腑,外络肢节,营运气血,濡养全身。因之再生理上关系到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平衡;在病理上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针灸疗法较任何其他各科更重视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从经络诊察,经络辨证,主治,配穴,治疗都有系统完整的方法。

针灸施治的主要手段是针刺与灸(一些现代针灸仪治疗的使用,姑且看成是古典治疗手段的延伸)针灸引起的“得气”实际上是针灸术引起的“经络现象”。它是在针刺、按压、温灸、电刺激等作用于一定穴位,人体出现的特殊感觉或现象,典型经络现象称为“循经感传”。“得气”既是针灸操作所要求得到的即刻感应,同时又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灵枢·九针十二原》谓:“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气邪论》谓:“凡有针之类,在于调气”。说明针灸对“得气”是非常重视的。针灸效应传导趋于病变局部的现象称“气至病所”。现代研究表明,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确能大大提高疗效。感传显著较感传不显著疗效为佳,其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P<0.05或0.01)。

不同的施治手法是取得气感的必要条件。古典针灸学家为寻求和驾驭气感,促使气至病所创造了候气、催气、行针以至补泻手法不下数十种。各种手法都规定了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如《金针赋》论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时,云“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至《针灸大成》更提出了“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关节交经”等不同手法。其目的都是促使针下得气能循经传导,气至病所,提高疗效。对古典针刺方法的研究,国内已有目的地研究观察了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发现不同的手法确能引起不同的生理效应,使穴区皮温升高或下降,血管舒缩不同的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人们在应用和研究古典“子午流注”针法的同时,注意到时间节律对针刺效应的影响。认为根据生理节律选择针刺和留针时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故此,针灸病历必须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穿窜在辨证施治的全过程中,其任务是反映针灸不同治疗方法及所引起经络现象与疗效间的关系。

二、针灸病历书写的内容和要求:

针灸病历无论采取用表格式或叙述式都必须突出以下内容和要求。

1.重视经络诊察。即诊察经络病候和病证反应点。这是经络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实践证明,脏腑经络病变能在体表一定部位找到反应点,近代有人将这些反应点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157个诊断要穴,取得临床68.24%的诊断符合率,用胃镜印证达70%的符合率,从而认为有推广使用价值。

经络反应点包括:按之快然的“阿是穴”;按之压痛的“压痛点”,按之症状缓解的“敏感点”,按之有结节或条索状物的“阳性点”等。这些反应点,在病历中都应详细记录其所在部位、按诊时的特殊感觉、性状及反应。

对经络诊断仪器的应用,经络诊察还应包括经络电阻,及俞穴皮温等客观指标的观察,加上详细的对照记录。

2.强调经络辨证。以经络主治立法配穴。这要求在内科一般辨证的基础上补充说明经络、经筋、皮部病候辨证。如坐骨神经痛多在足太少二阳经;中风后遗症肌腱挛缩是病在蹻脉,并涉经筋;面瘫则病涉皮部、爆发性耳聋多病在少阳等等。其他还应重视经络“是动”“所生病”的辨证。

制定治则,除按一般内科施治原则外,要求制定经络主治和配穴方案。如疏风清热法,从疏利手阳明经脉为主,选用合谷配风池;补益脾胃以调补足阳明和任脉为主,选用足三里配中脘等。

3.记录施治的方法和技术操作。包括施针(或灸)时刻、候气、催气、补泻手法,间歇捻针次数,针刺深度,留针时间,施灸状数等。

有文献可查的候气、催气、行针补泻手法有多种。大多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要注意发掘。以杨继州下手八法为例。其揣、爪、搓、弹、摇、扪、循、捻、按法施术确能收到准确取穴,减少疼痛,获得气感,促进气至病所,提高疗效的作用。

4.记录针刺即时效应。要求记录术者和患者两方面的不同感觉。如术者可以体察到的针下沉紧、涩滞、空虚诸种感觉。有时能体察到针体的动摇,而患者可能出现酸、麻、胀、热、重、放电各种感觉。感觉可以向周围或一定方向扩散或沿经络出现丘疹,白线,色素等等形态学的异常。其针感性质,出现的时间,扩散传导的速度,走向及范围等,针刺后得气如何,以何特殊手法等等,都需详加记录,至于一些新针灸医疗仪器,更有必要强调其效应与疗效,以利深入研究。

三、针灸病历质量的评价:

病历是临床的原始资料,同时又是系统完整的科研记录。针灸专科病历质量的评价首先要突出经络学说的应用。以利于发掘提高,以利于科研,无论是个案积累或大宗病例观察都属必要。

针灸病历,古已有之,叫医案。最早的针灸医案,见于淳子意《诊籍》载有针灸医案四则。较详细完整的医案则见于杨继州《针灸大成》中,这些宝贵资料,对探讨针灸专科病历的书写和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针灸大成》收载医案31例,约1,700多字。十分精彩,试看几例:

虞绍东案,患者膈气,形体消瘦,药饵难进。诊时六脉沉涩,取膻中调和其膈,取气海补益无气,后择日针膻中行六阴指数,针气海行九阳之数,更灸七壮,遂痊愈。

陈相公长孙案,患胸突起,辩为痰结肺经,治以针刺俞府,膻中。据灵龟八法开日施针,行六阴之数,更灸五壮,再外贴膏药,痰出而愈。

能可山案,患痢兼吐血,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绝。而是日又不宜针刺。但因救人,亦急针气海,更灸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病即止。

很明显,杨氏医案的内容,包括病状、脉证、治法、定穴、针术、补泻、针刺反应及疗效等。由于突出了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与所有内科医案较之,确实使人耳目一新。但是无容讳言,病案距当今病历的要求还是过于简略,如补泻的具体操作详细记载,所择日时未有补明。我们认为针灸病历必须完整地突出经络运用的全部内容。

解放后,经络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循经感传是人群之中比较普遍的经络现象,并对其主要特征作了深入探讨;激发感传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始掌握了经络现象研究的主要权。通过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进一步提高针刺疗效。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经络实质假说,各种新的针灸仪大量投入临床。这些成果一方面成为当今临床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灸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有新的苗头。如“子午流注”随着世间生物学的应用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认为有其实践意义。而临床应用此术者并不多,即便使用,也很少有完整的对照记录。在针刺手法方面,不同手法确有不同的生理效应。但是可惜得很,真正运用古典手法的医者也很寥寥。其操作也不尽规范。查诸文献,针术也大为简略,各家见解也有差异。临床许多名老针灸医师的经验也未真正得到继承。因此,书写详细完整的针灸专科病历实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你可能感兴趣的:(针灸病历书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