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随笔终结版2)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随笔终结版2)_第1张图片
静悄悄的革命

接上回,且看“十问十答,自言自语“的”终结版2“——

作为一本书的面,理清了佐藤学的逻辑结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有意思的“点”,这些“点”根植于实际教学,意在解决教学中较难的“疑难杂症”,既涉及教师的教,也涉及了学生的学,更有学校教研制度的改善和学校管理的改革。

“点”的感受,我将会以“问答录”的形式,自问自答,来讲述自己对作者和这本书的理解。

一问:到底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答:静悄悄的,从容平和,安安静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革命,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速度上是慢的,长度上是久远的,过分了眼前,也必丢失了未来。慢,久远,并不意味着不改变,不更新就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改变就无法顺应人不断成长的需要和规律。所以,守住本,朝前看,教育才能更美好。

二问:作者在第19页,提到“润泽的教室”,如何理解?

答:结合作者的说法,“润泽”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教室里的每个人,呼吸和节律相近、柔和。但是有的版本翻译不一,有人翻译成“温润的教室”,用“温润”代替“润泽”,挺好,含义更准确且丰富。“润泽是覆盖,有强制;温润如宝玉,才是渗透”。这种渗透是有温度的,润雨无声,教育有情。具体说,在温润的教室里,不闹,不乱,不弃,不受任何干扰的教与学每个人的存在;在温润的教室里,师生心灵在场,没有恐惧,没有桎梏,大家放放心心地表达个人观点与情感;在温润的教室里,学生、教师和家长、社会力量等等,都会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构建起最基本的信赖关系。多么美好的向往,温润的教室,温润的社会!

三问:如何营造一间“润泽的教室”?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欣赏的眼光,互动的形式,来经营这间教室。其次,引领学生走“好路”,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倾听和互动的能力,学会“学会学习”能力。再次,让学生的家长进入和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学习不止学习孩子们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教养孩子的能力。如此,由师到生,由师到家长,由学校到社会,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随之改善,随之进步。教育在“润泽”中悄然改变着系统内的人或物。

四问: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词语“被动的能动性”,那什么叫“被动的能动性”?

答:一个好玩的文字游戏。打个比方:你骑自行车,你愿意怎么骑都行,愿意用何种动作骑都行,心情随你便。这是你的能动性。但是,首先你必须有这辆自行车,没有的话,何来能动性。这就是被动的能动性。两者不可缺,不可少。如果你想开车,能动性发生了改变,被动性也会随之变化。

同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能动性。但是,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即被动性。如果一味强调某一方面,或许成了“大一统”,或许成了学生“主体性”神话。或者说,自主学习不可变,师领课堂不可少。

五问:究竟什么是“学”?

答:最好的解释在书中,32页,也会读到最好的解释。

六问:书中的第二章反复提到“综合学习”,它和学科学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千万不要被高大上的词语所迷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组织单元的模式不同,“综合学习”以“现实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成单元;“学科学习”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成单元。两者就区别于“核心”上。佐藤学所提到的“综合学习”绝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不是兴趣活动课,不是出去走走玩玩看看的放松课,而是一种智力和能力上的极大挑战。

书中第90页,展示了一所学校三年级学生的“海洋中的生物”主题综合学习,不妨仔细读读。当然,前后几章,都有详实的案例,可供参考,会有收获。各位,不要忘了,这可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教育啊。

七问:综合学习,好不好?

综合学习,不考试,也不考核,无评价在很多人眼里成为“鸡肋”。学科学习好,能评价,能考试,清晰分门别类的呈现知识。但是,你不要忘了,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吗?分门别类的,一个事物对应着相应的学科。不是,绝不是!现实问题总是复杂的,它以更丰富的形式整体地来呈现。学科学习不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整体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综合学习是更全面,更深刻的学习。

说到这里,想起最近微信上流传的芬兰“取消学科教学”的文章,经查,虽是谣言,但芬兰小学的“跨学科现象式教学”就是综合学习的一种,这种“综合学习”促进学生的“横贯能力”向传统学科教学的渗入。所谓“横贯能力”,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说简单点,学生能应付且创造未来社会。

八问:“综合学习”的主题和素材从哪里来?

答:只在学校中生活,不在社会中生活,永远没有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素材,及时有,也会很快枯竭。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观察一切所观察,留心一切所留心,丰富的生活,便是综合性学习的取用不尽的宝藏。

九问:什么才是最期待的教学研讨?

答:佐藤学说的很清楚,教研的目的是,“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老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的交流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怎样的教研才是最期待的?佐藤学这样说,“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苦难,学生由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佐藤学的教学研讨,完全摒弃了把“研讨分数”当做考核标准,而是把这种教学研讨,成为同事之间教学乐趣分享场所,成为同事之间教育困难解决之处,真正的教研,令人期待的教研,立足教师改善和成长的教研。

十问:“学习共同体”是什么?

答:学校内,师师,师生,生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指向共同的愿景,促进整个共同体的形成,学校外,打开校门,迎接校外精英和有价值的信息,用学校来影响社会,用社会的正能量来激发学校前进的步伐,形成更大的,更深远的“学习共同体”。没有繁琐,没有桎梏,自由而民主,传统且创造,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十问十答”,自言自语,算作“歪解”。

再回到题目上吧,《静悄悄的革命》,不知在“革”谁的“命”?

一“革”社会的“命”。尊师重教,中国的传统,什么时候塌陷的?至少在民国还未如此。为什么“儒教圈”的亚洲其他国家如此重教?行动胜于言语,重构尊师重教的环境,就是重建中国的文化价值。

二“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命”。早在1997年,日本一个市的教育委员会就在全市推进以“学习共同体”为标志的学校改革(具体见书中第142页)。改革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事、财政、管理等各方面,作为系统中的一环,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应性的规整调试,保障学校运营好“学习共同体”。

三“革”教师自身的“命”,当然,不是“索命”,而是教师生命体的“再创造”。安安静静地教书,踏踏实实地上好每堂课,没有任何的纷扰,有的是教室内的相互倾听,相互对话,相互成长,有的是教室外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每一个生命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关照下自由绽放。

这本书,不如换个题目吧,叫——人者为“人”!

读完,快写完,总结一句吧——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读完,撸起袖子干!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随笔终结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