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劝戒恶行善

六、释尊劝戒恶行善

      释尊劝戒恶行善这段经文比较长,《净土宗圣教集》104页,也就是《无量寿经》下卷自“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开始,一直到125页第七行“受佛重诲,不敢违失”这句经文为止,这一段经文很长,叫作“三毒五恶段”,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十方众生要戒恶行善。

  “恶”就是坏事。坏的念头、坏的语言、坏的行为,我们要警惕,要警戒,要禁止,不要去做,这就是戒恶。“善”就是好的念头、好的言语、好的行为,可以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尽量去做,也就是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

在这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说出贪瞋痴三毒,与五恶、五痛、五烧的恶因恶果。这段“三毒五恶”的经文,就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要戒恶行善。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我们详细观察娑婆世界的状态,即使有田园、家宅、财物的人,他也会为此而常怀忧恼;若是没有田宅、财产的人,同样也是会为了追求这些而痛苦。因为拥有的人会怕失去而烦恼,没有的人也会为追求而痛苦。而且,我们也常会听到某个地方有啼哭的声音,为什么哭呢?比如说父母死亡,或者儿女死亡、眷属死亡,因此会听到啼哭声。而在另一些地方也常会听到悲叹的声音,因为发生了盗贼、兵灾、水灾、火灾、地震、泥石流、海啸等等天灾人祸。经典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天灾、地变的悲惨相状从来不曾间断过,而且人类相互斗争、残杀的悲剧也从来没有止息。

      如实而言,我们就是生活在种种恶业交杂的世界中,所以众苦充满。

因此,释迦牟尼佛显现在这世间,就是要劝导我们赶快厌离这样恐怖、悲惨、无安的世界,要愿生清净、光明、安乐的弥陀净土极乐世界。

      不过,因为我们寿命未尽,身体还活在这世间,所以在舍报之前,为了能安稳过日子,就不要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必须勤行仁慈、博爱的善事,要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样才可以使家庭和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毕竟我们目前居住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不是极乐世界,所以 释迦牟尼佛就这样劝导我们念佛人。

      这也显示这部《无量寿经》的内涵,是包含着“真谛门”和“俗谛门”,是真谛和俗谛互相圆满的一部经典。“真谛”就是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到极乐世界成佛。“俗谛”就是说我们还活在这世间,要如何过世俗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在这段“戒恶劝善”的经文中,都在为我们作开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量寿经》圆融地含摄了“真谛门”与“俗谛门”。

七、释尊诫信疑得失

    释尊诫信疑得失这段文,在《无量寿经》的下卷,也就是《净土宗圣教集》125页“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开始,一直到第130页第6行“明信诸佛无上智慧”为止,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警诫我们要相信弥陀的救度,不要怀疑。

      佛在前面“众生往生之因”的经文中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有两种的方法,一种是念佛往生,另一种是诸行往生。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的后面就提到信和疑的得和失,意思就是说,若是明信佛智,往生以后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果;若是疑惑佛智,虽然也可以诸行回向往生,但是他的往生会是什么相状,这些都有详细说明。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请阿难尊者站起来,面向西方合掌恭敬礼拜阿弥陀佛。于是阿难尊者就起立,诚心正意向着西方恭敬礼拜,并且请求能见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以及能看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大众。这些话一说完,阿弥陀佛立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阿难尊者和当时的大众同时瞻仰到阿弥陀佛威德巍巍的相好庄严,以及见到极乐世界清净光明的微妙庄严景象。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请问释迦牟尼佛:

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极乐世界的人民有胎生和化生的差别呢?

      释迦牟尼佛就回答弥勒菩萨说: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意思是说,有些众生虽然相信善恶因果报应,但是他们不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们自己一方面诵经持咒、行善积德,一方面将这些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样,虽然也可以往生,不过在五百岁之间,暂时不能见到佛,不能听闻佛说法,也见不到极乐世界的圣众,这种往生相状叫作“胎生”。

      接着,释迦牟尼佛说: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若是有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他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在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出来,他的身相光明,外相的庄严和内心的慈悲智慧,都和其他的大菩萨相同,圆满具足。

      释迦牟尼佛又说:

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

    意思是说,能够在极乐世界化生,就显示他的智慧超越;若是胎生,就表示他没有智慧,他对弥陀救度产生怀疑。

    由这一内涵来看,佛对有智慧、无智慧的定义,并不是以我们世间的见解为标准。我们世间的见解认为对方有智慧,就是说他头脑好、学问深、见识广、有才能,叫作有智慧;若是愚笨、不识字、没有文化,就是没有智慧。佛并不以这个标准来分判,而是以他对阿弥陀佛的救度相信不相信来作判断: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心存相信,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就说他有智慧、智慧超越;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心存怀疑,就说他没有智慧。

  “明信佛智、智慧胜故”,这是释迦牟尼佛对念佛人的赞叹,也可以说是对念佛人的授记。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进一步对弥勒菩萨说: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意思是说,“弥勒菩萨,你要知道喔,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怀疑,这样会失去大利益,所以应该相信阿弥陀佛,不要有任何怀疑”。

    这段经文是在解释“不了佛智”,也就是不明白、不相信阿弥陀佛救度的人,他虽然能往生,不过是“胎生”。所以劝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佛智,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

    劝信戒疑,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换句话说,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化生”,就立即得到成佛的大利益;若是修其他法门回向往生,等于就是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阿弥陀佛的佛智,这叫作“疑惑佛智”,这样的状况下虽然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但会在五百岁之间暂时不能见佛闻法,这叫作“胎生”。

      若是细论极乐世界,其实都是化生,并没有谁是胎生的。所以,在这里说“胎生”只不过是形容暂时无法见佛闻法,好像婴儿在母亲体内还未出世。所以,《无量寿经》也把它叫作“边地”,在其他经典也有叫作“懈慢国”或“化城”。因为是“化城”,所以不是“宝所”,只是暂时休息的地方。

      这样,什么时候才可以见佛闻法呢?时间是五百岁。这里虽说胎生五百岁,但不一定要过完五百岁才可以见佛闻法,而是只要起一念忏悔的心,认识到此前对阿弥陀佛的怀疑,生起忏悔心,这样自然就可以立即离开“宫胎”,可以见佛闻法。《无量寿经》说五百岁,其实和《观无量寿经》九品里所说的时间差别内涵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释尊诫信疑得失”的大意。

至诚回向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無阿弥陀佛

南無阿弥陀佛

南無阿弥陀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释尊劝戒恶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