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极拳体悟

我的太极拳体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段时间,徐晓东和雷公有过一次荧幕上的比武,结果雷公被快拳打倒,舆论一片哗然!各种质疑太极拳的实战性,当然在吃瓜群众看来,既然你雷公习练的是太极拳,那么你的输赢就代表了太极拳和现代拳击的优劣高低之分。特别是面对徐晓东的所谓打假挑战,国内几乎没有一个实战派的太极名师回应,更是助长了徐晓东粉丝们的狂热......

我并没有向师父了解过他圈子内的拳师的看法,即使在像我这样还没入门的业余爱好者看来都觉得不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代表一个武术流派,他的修为和武术造诣仅仅代表他个人!中华民族绝大部份历史属于冷兵器时代,武术拳种非常之多,但是从来没有给武术门派进行过什么第一、第二的先后排名,从战略层面上讲,都有相通之处,只是从战术层面,各有千秋。科学的讲,每个武术流派的习练者都有初学者、熟练者、精通者、融汇贯通的高手等等,不能因为田忌赛马式的比较就简单的评判武术流派之间的优劣高低。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每次有甲乙双方对阵的时候,我们总会对号入座贴标签,并自作聪明的把比赛的输赢意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所以下次如果还有人在你面前侃侃而谈,泰拳和中华武术比起来怎么怎么样时,你可以去干其他事了。


我的太极拳体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与太极拳结缘是自己大二那年,当然也是因为自己从小崇拜李小龙以及骨子里的尚武精神。刚刚上学那会,练了一年散打,然后每天早上坚持跑步,机缘巧合认识了师父,那会他六十多岁了,第一次见面就把我推飞了,有点像现场版的大跌眼镜,因为我清晰的记得我的眼镜还留在原地,我已经在两三米开外,我顿时愣了,内心兴奋不已。从此每天从站桩的基本功开始,走近太极拳的世界!

我习练的是上海傅传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老架,当然很多公园老头老太打的都是简化二十四式,只能算太极操,包括学校体育课教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最有名的当属以嵩山少林为发源的少林外家拳和以湖北武当为发源的武当内家拳。内家拳和外家拳各有特点,不过最上乘的高手总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动作上没有太多流派的禁锢。

杨式太极拳目前以杨澄甫先生最终定型的为主,我想引用先生一小部分论述比较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太极拳圈子内流行着一句话叫“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师傅也说一般情况下,要想存住功夫,至少每天连续习练三个小时,并且风雨无阻坚持三年!故而有“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太极拳上手很慢,但是一旦扎扎实实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明显感觉到精气神的饱满。

从养生的角度上讲,众所周知太极拳对于很多慢性病、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极佳。有人说,要想长寿就得少动,像乌龟那样。要想健康,就得多运动。那么我觉得太极拳是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慢慢的运动,而且还是内外同时运动!很多运动员年老了都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都是年轻时磨损过度的结果,光锻炼了肌肉没有锻炼到内脏各器官,更缺少养气!太极拳套路里面很多转腰的动作,配合呼吸,能很好的打通全身的气血!从中医的角度,也有很多方面可以解释太极拳的奇妙养生。

从技击的角度上讲,太极拳“柔中寓刚”,你看到的太极拳习练的时候慢悠悠,那种状态下全身放松,气血充盈,不断增强骨质密度,特别是站桩。一般情况下,太极拳习练者的骨质比常人坚硬,而外裹的肌肉比较柔软,不像体育运动员那样僵硬,但是习练到一定阶段,柔极则刚,通过运气,全身上下能够像钢铁一样坚硬,实则棉中裹钢,常人很难与之抗衡。而气本来就是一种能量,可以通过经络传输,也就是电视里面经常提到的真气,上下丹田是气汇聚的场所,高手可以游刃有余的控制自己的气,保证自己不受伤害!

谈起太极拳,有太多感受,只言片语无法穷尽,我想最大的感激方式就是把它融入每天的生活,实事求是的说,自己尚且还没入门,希望自己能和它相伴到老!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吾心光明,夫复何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太极拳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