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世界02 - 草稿

这次头脑风暴的源头,大概是对“性”的思考。第一次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思索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记得小时候在网络了解到一些西方国家性工作的合法性,是当时的我很疑惑,为什么在国内(还有很多传统的地区),大家对性避而不谈呢?

在我受到的教育里,性总会是一种糟糕的,难以启齿的行为,更别提性工作者了,他/她们永远是肮脏的,是可悲或是可恶的。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可以光明正大地有青楼这种东西,在国内会有性工作者的合法性呢?(以上为我小时候的疑惑)我还记得,当时和母亲提起这个问题,我还清楚记得我的问题,我问她,为什么性作为人类繁衍生息必要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十分美好,可是几乎所有的性相关的作品(如黄色电影)都会被排斥和封杀呢?我母亲当时和我说:你说的没错,性的确是人类必要的东西,但是也不能总是沉迷于此啊。

我当时也没有继续追问,其实在我心里还是反驳了她一下,因为我不觉得看一个性相关作品就是对性的沉迷。如果这么说的话,很多的事都是沉迷咯?那么从我现在的角度来思考,我母亲当初的回答明显体现了,人们都知道性是一种必要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就是会对这个行为相关的话题潜意识地抵触、反驳、批判。

其实我觉得我妈妈对我的教育是十分优秀的,小时候还给我看过性教育的DVD。不说十几年前,就是现在能给孩子很早进行性教育的父母,在中国,应该不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几个月前那本十分优秀的性教育教材因为出现了“阴道”、“阴茎”等词语被家长们联名举报的新闻了。

上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叫《恶心的心理学》,这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严谨一点地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厌恶心理学--的作品,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写的。这本书讲述了厌恶这种情感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本书中有足足两章内容是与性有关的心理学内容,作者将性与厌恶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主要观点为人类对性的回避起源于由于对自己与动物的相同点的回避,而人类对自己与动物相同点的回避则由于动物更容易死亡,所以说从根本上讲是对死亡的恐惧。

这本书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参考,因为这本书在论述观点时也论述了许多相应的双盲实验,书里的观点有进化学等现代主流科学体系的支持。按厌恶心理学的观点,对性的回避是在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特性,在时间的积淀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文化。

但我认为这种回避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保留意见),如果没有了这种偏见,我相信,对于这样一个实质上廉价的、可以带给人们十足快乐的事情,会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一些文化更加“前卫”的国家,他们对性的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

而从人类文化整体的发展来看,我们猜测,婚姻、家庭的概念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人们对性的态度会越来越平淡。在和一些其他的传统文化对比来看,还会有一些很奇妙的发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谦词、敬词;“请客”的习惯,以及对性的腼腆。我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让自己难受或让别人好受。这样的行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为自己积累优势,尤其是在像中国古代这样阶级制度鲜明的地方,人们需要取悦别人来获得便捷,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看似违反自然进化规律的行为习惯。这在西方地区由教会强权统治的时期也有明显体现,如所谓的“骑士精神”。往回看,智人不需要讨好同类,所以也没有这样的行为;往后看,目前有些行为已被淘汰(如流行AA制、性观念的进化),那么我猜测,其他的一些这类行为文化也会被时间淘汰。如果不能接受,那可能只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每周一段有态度的文字

欢迎关注微博:fevermore

欢迎关注知乎:fevmo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世界02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