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么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优衣库的T恤,宅家看网易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罗胖60秒每日必听,BAT大格局了如指掌,付费专栏十几二十个,奉人就谈富人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吧!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不知道扎了多少人的心。
01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鸡血满满。
于是我们拼命努力的抓取每一根稻草,不停的给自己充电,想在有朝一日,完成我们人生的逆袭和阶级的跃迁。
可是后来我们发现,除了越来越焦虑之外,我们和之前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到底是为什么呢?正当我们想不明白的时候,一篇《罗振宇的骗局》仿佛在为我们呐喊。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是他们这些知识二道贩子给我们造成的,他们给了我们不完整的知识,提供给我们的是虚假的优越感。
我们欢呼雀跃,仿佛找到了这个事件的幕后黑手。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这种事情,我们心里,难道不早就知道吗?
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自己焦虑,但事实上,焦虑只不过是肤浅的表象,焦虑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恨不得一步登天的野心和急功近利。可我们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我们的贪婪,于是我们用焦虑这个词来加以掩饰。
02
胡适有一句话说的好:管他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本是学习的乐趣所在。
可是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了:教练,我要学这个;教练,那个我也想学。
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太好学,只是因为我们太贪心。
才看了两本“时间管理”的书籍,就想摇身变成时间管理达人。过两天又跑去听了两堂关于如何写作的课,就想成为路人皆知的大作家。最后甚至报了某大触的国画班,却才想起自己连毛笔都没有一支。
最后我们学到的知识多而不精,杂而无用,然后我们找到一个角落蜷缩起来,开始焦虑!
表面上看,的确是因为那些知识贩子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只是碎片化的,才造成我们无法学有所成的。
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太过于急于求成,对于看到的知识并没有刨根问底,还选择了多而不精的学习方式所造成的。
对如何学习这件事本身,如果不加思考,那才是真正的懒惰。
03
其实想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首先,我们得把自己想要学的知识类别都列出来,这里我自己就可以列出一大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习惯养成,如何写作等等。
然后,对列出的知识进行断舍离,可以参考一个标准,即这个知识或能力要对我们当下有用,这个当下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一年,但建议不要与现在相差太长时间。
对于我们太遥远的知识就像屠龙之技,无法使用,也无法反馈,更得不到成就感。
这种情况等龙出现了再去学,也不会太迟,而且有时候龙其实早就已经灭绝了。
最后,对选出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体系化的构建,这里需要的就是主题学习,主题学习的功能就和建房子画草图一样,它会让我们在脑海中产生一个知识的框架。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我的工作很忙,常常加班,但是我想要提升自己就需要多看书,可是发现留给自己看书学习的时间根本不够用,于是我就想到要早起。
而早起就是一个习惯,所以我开始以“如何养成一个习惯”开始主题的学习。
我看了许多关于这个类型的书,比如《习惯的力量》、《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刻意练习》和《微习惯》等等,最后我形成了一个关于“如何养成一个习惯”的知识体系。
很容易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微习惯入手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提前10分钟入睡,一个星期后我就可以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了,问题是整个过程中,我完全感觉不到有多痛苦。
如果我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就不知道自己的段位在哪,也就不知道别人所谓的5点钟起床这个技能,对于当下的我而言难度系数还太高。
假设一开始我就直接挑战5点钟起床,那不但不可能成功,还会让失败感打击到我的自信心,这也是大多数焦虑的由来。
04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知识的时候你要先判断这个知识是不是对我们当下有用,然后围绕它开始主题学习,看它是哪一个地方的砖,然后结合你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判断是否有前置技能需要学习。
一步一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正是学习的乐趣所在。
最后我还要啰嗦补充一点,学习知识这件事一定不要贪多。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连淘宝和京东也只在两个方面做到专精。
淘宝靠“多和省”取胜,至于东西好不好那要看你的运气,而京东从“好和快”做文章,提出当日达和次日达。
因为,他们都明白:如果能够一项精通就很厉害了,精通了两项就能赢,想要精通三项就快死了,如果要去精通四项那基本上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