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社2年,教会了我什么?

“记者节,祝黄记者节日快乐。”

凌晨,樱发来信息。

“这个节日献给坚持理想和正义的人儿。”

我哑然。窗外,正飘着雨。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我没留意宿舍楼下那张“21世纪广外财经新闻班”招聘启事,如果我没有心念一动,抱着“感受下专业媒体招聘”的心态发出那封至今看来稚嫩又真诚的简历,现在的我,会在哪?有什么不同?

可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

2011年11月,鬼使神差地,经过简历筛选、笔试、群面、HR面,我成了第三届21世纪广外新闻班的一员,还自告奋勇当了“班长”(其实就是所有人的保姆秘书)。很小的班级,10个人,来自各个专业,经济、税务、英文、翻译、新闻、广告。那时我们才大二,但已对新闻界、财经媒体有了似懂非懂迷迷蒙蒙的憧憬和向往。

如果说289大院(南方报社门牌是广州大道中289号)是众多传媒学子心中的新闻圣地,那么21世纪广外新闻班显然为一些心怀理想的孩子开了一道透着微光的门缝。

那时候,每隔一个月,我们就到报社培训。课程很丰富,从传媒经营管理到新闻采编,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发展态势,从性格认知到人生道路选择……主讲人都是报社高管、资深媒体人。

半年下来,我感觉心里有了些方向,于是主动申请暑假到《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实习。这是一份半月刊杂志,主打“商业智慧,轻松阅读”(后改为双周刊,顺势做“新商业的敏感者”)。当时在申请表上,我写着:“喜欢杂志的精致和深度。精致,代表对美好和专业的不断追求;深度,背后是不懈追问、求索的精神。我愿倾我心力,去尝试,去努力。”

2012年6月,和杂志当时的编辑总监邓老师简单沟通后,我开始到《商评》实习。一边给杂志栏目打杂,一边协助打理网站内容。

“燕仪,你要多尝试写稿,写稿才能出成绩。”说话的人是周老师,我在商评网的带教老师。湖北人,身材略微发福,快言快语。做过多年技术的他,是商评的老员工了,待新人很真诚。

那时候,传统媒体还是一个“以稿件论英雄”的地方。有出稿,才有发言权。有作品,即打开了别人认识你的一道通径(虽然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但如果能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样也会得到赏识。在此要感谢“恩师”鲍辉春老师当时一句随口的肯定,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空有一腔热血的小姑娘尝试拥抱新媒体,感谢阿米老师&师姐给我一个“干中学”的机会)。

我决定自己报选题。第一次,没通过。我索性把往期选题单都收集起来研读,一边做网站的工作,一边有意识地加大浏览新闻的数量,找热点,想方向。后来,慢慢有了点感觉。选题终于通过了,接下来是联系采访对象,拟提纲,采访,写稿,改稿,编稿……那整个夏天,我奔波于报社和出租屋之间,日子充满了新鲜、挑战、兴奋和不安。

通宵整理采访录音,半夜爬起来修改稿子,做梦梦见在修改采访提纲,为写不出一个好开头而焦虑一整天,为完成一个曲折的稿子而感到心满意足。日子这么过了一天又一天,肩周炎发作了,颈椎老毛病犯了,向来强健的胃抗议了,内分泌失调了。

女汉子病了。

去看医生,“小小年纪就这样。要调整好作息,注意饮食规律。”好朋友打来电话,“记得吃饭啊,别把身体熬坏了。”同事关心,“别紧张,慢慢来。Take it easy…”

可内心却说服不了自己。笨鸟想飞,怎么能不努力些?是累啊,可是我喜欢。喜欢那股不断去探寻追问人、事、物的韧性和专注,喜欢交流时所带来的知识和思想的共振与冲击,喜欢用文字陈述事实表达观点传递价值的乐趣和意义。

小学时读白岩松的书,不是很懂他说的“痛并快乐着”。如今想来,再确切不过的感受。

2013年7月,我毕业了,正式签约《商评》,做新媒体运营,兼职杂志采编。彼时,恰逢传统媒体转型高潮,新媒体开始野蛮生长。加上遇到开明的领导和给我鼓励帮助的同事,我得以边干边学,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自我挑战,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还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剥虾拆蟹”小伙伴。对此,我始终心存感激。

今年7月,因为身心亟需调理,思虑再三后还是给领导递了辞呈。办好离职手续的那天,我拖走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披头四行李拖箱——那是我参加报系活动得来的奖品,里头装了一个我两年前带到办公室的透明水杯、一本记了些潦草笔记的本子、几本最新期杂志,还有十来本吴伯凡老师翻看过的书。

也就这样了。但我心里很清楚,那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早已化为我躯体和心灵的一部分,铸造我今天的模样。

回想在南方报社这2年,仿佛做梦一般,忙忙碌碌,磕磕绊绊,晃晃悠悠,嬉笑怒骂,却也是自己成长最迅猛的一段时光。若要问,这两年间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那几百篇稿子,也不是每月领取的工资,而是一些信念、习惯和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人相处的方式。

譬如,

1.对世界葆有持久的好奇和热情。

媒体人,唯有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才会锐敏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报道内容,唯有对世界怀有热情,才有追根究底、一探究竟的动力和决心。但即便不是媒体人,只要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他自会看到许多别人没有留意到的人事,拥有更丰富的社会感知和体验。

2.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尤其是有难度的学习。

“人存在于世间的一部分真相,其实有的时候是为了自尊,是跟自己比,是用更长远更耐心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的舞台。不是抱怨自己的处境有多差。”

“最重要的就只能是相信自己,做有自尊心的自己,每天进行提高的自己,不要读太多闲适舒服的书、而进行有难度学习的自己,要经常思考方法论的自己。”

这两段话是我的前领导唐学鹏老师说的。我亦相信,惰性是人性的共同弱点,很多时间我们需要鞭挞,尤其是自我的鞭挞,才能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

3.多看多读多想,不做蒙昧的文字搬运工。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新闻追求实事求是,但探寻真相却需要极强的觉察力和判断力。如何让自己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即多看多读多想,而想有时甚至比看更重要,它能帮你梳理思路,剔除自以为是的偏见和习以为常的无知。

4.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你以为的真相未必是事实的全貌。

有人说,传媒信息的高度流通,放大了社会的阴暗面。可是,社会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很多时候,由于体制、个人认知等问题,你很难看清一件事的真实全貌。当代国人,看到某某事时,很轻易就“不相信”了。但是,有些人懂得,即便看清了世界,也要学着去爱它,这是罗曼罗兰说的“英雄主义”。

5.90后来了,再不努力就老了。

报社2年,不知不觉竟也“带”过20多个实习生,99%是90后(大部分是91后)。虽然比他们大不了几岁,但却深深地感受到90后与80后的大不同。抛除社会给他们贴的“自我”等群体化标签,屏蔽部分只为打酱油混实习证明的,在我眼里,很多90后普遍:古灵精怪,想法天马行空,有idea就会去做,没有太多的瞻前顾后。更有几个超级靠谱的,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更让人“气愤”的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才华!

现在,他们有些已经拿到了国外知名学府的研究生offer,有些已经有了喜欢的工作,有些还在学校深造,捣腾各种项目。我已深深感受到后浪之凶猛,祝福他们,也勉励自己和同龄人,加油吧,再不努力就老了(就要被扑倒了……)。


谨以此文,

作为对过去报社2年的总结。

谢谢那些给过我帮助和拥抱的人。

记者节快乐,我的前同事们。

愿:

理想不死,初心不泯。

不管在哪里,做着什么。


2014.11.8 广州 多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方报社2年,教会了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