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对话与交流中展开班主任研修 ——2018年春学期武义县班主任精英班培训综述 程露 2018-03-25

第一稿:

  在多重对话与交流中展开班主任研修

——2018年春学期武义县班主任精英班培训综述

                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2018年3月5日、3月21、22日,由武义县教育局、教科所组织的“武义县班主任精英班培训”分别在武义县熟溪小学、泉溪小学、芦北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进行。本次研修在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指引下,特邀常州龙虎塘小学顾惠芬校长、上海市徐汇区教研员张鲁川博士、Dr Paulo volante pontifl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 chile(智利)、Dr Ori Eyal,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以色列)、Dr David Gurr,University of Melbourne(澳大利亚),以及上海闵行实验小学、深圳玉律小学、海宁团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分别以“班级生活重建”为主题展开,通过各代表学校重建情况汇报、班会研讨、专题发言与现场互动交流等方式,就“班级、班主任重新认知”展开了智慧分享与学术探讨。

一、基于假期重建的“班级”本体价值思考

        张鲁川博士认为:“班级”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1)源于班级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更源于班级的独特性。在假期中班级中的每个个体开始回归家庭、社会,而“班级”这一“公共生活场域”是否消失?还是另一种延续?而如何基于班级有效开展假期重建?假期生活如何与学期对接并实践学生的再生长?如何在终生教育视野下开展学生假期研究,而进一步促成班级本体价值的实现?

      代表们认为,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真实现状是假期重建的基础,班主任需要在假期前有针对性地展开问卷调查,可以以“你想了解什么?想解决什么?想比较什么?”等维度设计问卷;需要构建学生真正乐于参与的假期生活;需要融通地解读问卷,并基于问卷整合班级建设目的展开假期重建。

      代表认为假期的重建应立足于终生教育视野下;需要在学期与假期的对接中实现“知”及“理”的认识;需要活动系列的长程;需要家长团队与老师团队的有效合作;需要构建学生公共生活发展场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生;需要结合本土实际,紧抓“独特”;需要挖掘“种子”家长;可以设计适用自己学生的寒假手册,做好引领;需要关注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的成长;

      有的代表认为,期初需要全面评价才能再次推动重建;展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需要更社会化,充分发挥学生假期生活研究的社会功效,以此反哺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尽可能与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整合;需要打通日常与节点,家庭与学校,假期与学期,更恰切地促成学生终生发展。

      关于班主任的存在是否与假期重建更有效或有独特的意义。有的代表认为,假期重建中教育班及班主任存在是必要的;重建活动的育人性是不可替代的,而班主任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对家长教育自觉唤醒,如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持续推动家长的参与;更需要班主任改变视野;需要在重建中不断调整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需要在假期重建中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研究习惯与能力,更理性的去研究、去思考。

      关于假期重建是否能有效促成班级建构的问题。有代表认为,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融入假期重建不仅关注到了长程设计中活动的衔接,更能高效地促成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让学生更适应于班级这一公共生活场域;需要从寒暑假的研究中汲取日常生活研究的资源。

      笔者看来,假期生活能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他们会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一定的公共生活的技能与技巧以及情感。在本次研修中,班主任的研究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班主任及班级在重建中的不可替代性再次凸显。

二、基于现场研讨的“班会”定位思考

      在武义,少先队课程的强化,让老师们开始对班会、中队的概念模糊不清?班会是会还是课?如果是课,那么老师如何定位?如果是会,那么老师是否参与?班会开展的目的是什么?班会应该以什么形式呈现?

1.队与会的差异

      有的代表认为,中队与班会的差别是在于有没有队会仪式,其形式与内容都可以共通;两者都是给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有的代表认为,中队与班会是截然不同的,中队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班会更像是会议,是班级每一位成员就班级事务展开商讨的会议。同时也有代表提出质疑,中队需要课前的排练,甚至是一遍遍地反复演习,而班会是否应该如此?它是否呈现了“真实”?有的代表提出,如果中队与班会可以相互串用,那么开设班会的用意何在?它的独特性何在?班级应该是生有生治生享的,基于此,班会就应该是班级中每个个体参与班级建设的最基本形式。

2.开展的过程

      关于班会的过程。有的代表认为,班会应该与学科融通;应该体现过程性价值的挖掘;应该体现学生的提升过程;应该更多的呈现生生互动;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不断完善;需要班主任关注到会前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班会如何真正意义上的展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

3.班会的功能

      班会应具备怎么样的功能?有的代表认为班会应该打开学生新的成长空间,需要引导学生在班会中提升自己的倾听的能力、互动的能力、沟通的能力;有的代表质疑,怎样才是好的班会?孩子只是潜在的主体,并不是事实的主体,那么班会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育人功能?我们的班会是指向研究还是孩子的成长?怎么样的班会才能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当孩子需要通过和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我,通过活动为载体,与他人发生关系来认识自我时,班会又在这其中占据何种位置?

4.班主任的定位

      班会中老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有的代表认为班会中老师应该如队课般,付出在会前与会后,过程中应该是一个观摩者;也有的代表认为班会中老师应该全程参与;有的代表认为可以结合不同内容不同年段有不同定位;班会中师生是需要互动的,需要根据现场而选择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有的代表认为班主任的定位很重要,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那班主任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不同定位引发出不同的教育观。

      在研修中,两节现场研讨的班会课,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会代表开始对班会的本源有了不同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激起了老师们对班主任乃至班级的本源思考。

三、基于多重交流的“习惯养成”班级新定位

      研修的第三天,与会代表围绕“习惯养成”主题交流了班级新构建模式。来自武义县中小学9位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交流。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解,关于集体习惯重建,关于重建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提出了自己观点。

1.关于认知

      有的代表认为养成教育是人的本源问题,是一个人适应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条件;是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提升,是自我良好管理的体现;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具有终生发展的作用;一个班级的习惯是具有共性的;不同的学校群体的习惯差异大;习惯是可以迁移的,个体的习惯不是相互割裂的部分;有代表认为不同年龄段对于习惯养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幼儿是基于本能,小学是基于后果,中学是基于动机,老师不必将学生该养成的所有习惯揽于自己身上;有代表提出习惯是认知问题,还是行为问题,还是态度问题,还是价值观的问题?认知的学习是记诵,行为的学习靠训练,靠示范,靠强化,态度价值观问题需要认同、要提炼、要感悟。因此,习惯应该是个体对某一种行为的认同。有的代表认为我们制定的规则应该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代表提出,如何界定学生的优、缺点,不同情境下的优点与缺点的不同转换?代表们认为习惯是人与外界互动之后留下来对个体而言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2.关于调查

      交流的9位老师中有6位老师都呈现了自己对班级学生习惯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有的代表从行为、学习、卫生、生活习惯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发现学生间习惯差别大,自觉性不足,受外在的影响较大;有的代表从家庭情况入手,发现背景不同的学生习惯养成问题更不相同;刚入学的小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正确行为,自理能力差,过早写字造成三姿不正确;也有的代表认为只需要平时课上的观察、课任老师的沟通、家访就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基于大致的了解,是否真的能全面且正确地了解每个孩子习惯养成的问题所在?

3.关于方法与途径

      有的代表将个体习惯的重建通过个体与班级习惯重建来实现,认为个体习惯重建需要尊重个性,而班级习惯重建需要追求共性;个体间的互相学习,扬长比避短让人更自信;班级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与氛围促成习惯的重建;有的代表认为习惯是需要训练、强化的,需要在活动实践中促成的,在协同合作中促进的;有的代表认为不同行为习惯可以形成联系,以此形成活动的系列化,需要有延续的实践;习惯培养应该从优点出发,需要完整地认识学生,需要更关注人的综合性,更关注内生的可能性。

4.关于追问与思考

      有的代表提出习惯养成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好习惯到了明天或许就不是好习惯了;习惯的养成需要内化于心,需要老师团队发挥力量,需要整合家长的力量;是否需要处理普遍与个体差异的问题,在构建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有更长效的机制来推动,小到中如何衔接?有的代表认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从如何规范转换为如何成就;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拓展到终生发展与生活幸福的习惯。

四、基于互动对话的“研修”新模式思考

      三天的研修,与会的老师是如何展开对话的呢?而这样的对话又能促成什么样的发展呢?

      下面将三天不同时段的研修形式以图表形式呈现:

图1:第一天研修
图2:第二天上午研修
图3:第二天研修下午
图4:第三天研修

      研修结束后,老师们又呈现了哪些思考呢?

在多重对话与交流中展开班主任研修 ——2018年春学期武义县班主任精英班培训综述 程露 2018-03-25_第1张图片
图5:心得分享

      学习是发生于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三天的研修中,摒弃以往的只听没有互动的模式,听与说的双边互动,产生了新的思维冲击,形成了新的研究结构。有多少与会老师参与中呈现了自己的思考?

      总而言之,在多重对话与交流中,班主任研修开始从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转变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项目研究模式,在这样的研修中,班主任势必开始尝试调整或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从本源思考班主任的定位与班级的本体价值,相信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会走出自己的专业尊严。

(1)张鲁川 .“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中国班主任研究》.2017年11月第1版.102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多重对话与交流中展开班主任研修 ——2018年春学期武义县班主任精英班培训综述 程露 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