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1903-1965),近代画家、作家。9岁入北平女中,15岁入贵族学校圣心学堂,17岁聘为外交部翻译。19岁下嫁王赓,22岁,与王赓离婚。23岁,与徐志摩结婚。28岁,徐志摩飞机失事。此后34年,闭门谢客,完成徐志摩文集编撰工作。后与翁瑞午同居,但坚持不婚。
本文共4486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说到民国女子,不得不提的就是陆小曼。
说到陆小曼,大家首先会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作”。
陆小曼生活铺张,开派对,混名流,抽大烟……当年的一代名媛到了晚年却无依无靠,就连上海的坟地都没能保留下来。
陆小曼的人生如此高开低走,也难怪人们唏嘘“小曼天生抓得一副好牌,却被她打得稀烂”。
但是当我们放下世俗所谓的成功标准,而是通过陆小曼的内心去看,就会发现徐志摩意外身死后陆小曼的巨大转变,她终于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并将它做成了。
01
陆小曼的的父亲陆定,被清政府公派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是伊藤博文首相的得意门生。南京政府成立后,他活跃其中,曾任财政部司长、赋税司长。后辞官下海,募集大量资金,成为“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开启了我国银行界“零存整取”的先河。因此,他资产倍增,成为显赫一时名噪一方的豪门望族。
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她多才多艺,有较深的古文功底,还善于工笔画。陆小曼嗜画就是受其影响。“小曼”两字也是来源于母亲的闺名。
陆小曼出生富贵,有才有貌,从小在保姆和家人的呵护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陆小曼9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小事。父亲陆定被她的顽劣激怒,狠狠给了她一个耳光,自此,陆小曼闭门苦读,不消几年,诗文书画外语皆通,声名鹊起。
可以说陆小曼非常聪明,但是也能看出他的弱点。虽然活得像个公主,她却没什么人生理想,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家中,陆小曼是富贵千金大小姐;出来家门,她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原话)。
十七八岁,陆小曼因为精通英语和法语,成为外交部的兼职翻译,见识的是各国顶级要人,更兼她能诗会画,能唱能演,在外交部三年,陆小曼极有作为,以致外交总长顾维钧感慨:
陆建三(陆定,号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样漂亮、聪明。
几代名门的陆家,因为韶光少女而名震京师。上陆家求亲的媒人,早已经把陆家门槛踏破无数。养在陆府的掌上明珠、北平城的陆小曼,在父母千挑万选之后,花落王赓。
02
王赓与陆小曼在讨论离婚
王赓生于1895年,比陆小曼大8岁。他的经历在现在看来都显得非常耀眼:
清华毕业,成绩优异,保送赴美留学,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他转入美国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二战”欧洲盟军统帅、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与王赓同级。
在20世纪的中国,出身普林斯顿和西点两所重点学府的优秀学生,或许仅王赓一人。
少年得志的王赓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兼之文武全才、仪表堂堂,在当时北京的社交圈子中很是惹眼,被誉为“民国第一帅哥”。
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谈婚论嫁。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人就结为夫妻,可谓名副其实的“闪婚”。
对这段婚姻,陆小曼始终是后悔的。她后悔的不是辜负了大好青年王赓,而是糊里糊涂就嫁了,以致伤人伤己。
抛开对陆小曼出轨的成见和对王赓的同情,回到他二人的最初,我们会发现,这场婚姻是名气与名气的结合,跟感情无关。
这里还不得不说到王赓的家世。王赓出身平常,与他瞩目的前途和才华并存的,是“穷小子”的背景。因为太穷,王赓与陆小曼结婚的一应花销,都是女方出资。
这场家庭背景悬殊的闪婚,从开始就埋下了处处隐患。
尚是少女的陆小曼一步跨作他人妇,她不理解王赓的现实压力,埋怨他不懂体贴,照旧坚持一周六天工作制,不到深夜不回家;而王赓也为人呆板严肃,不善谈情说爱,不懂陆小曼的浪漫情调,也让小曼郁闷不已。
双方初次见面应该是满意的,都对对方有过期盼。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和他一起离开生活惯了的北京去哈尔滨,不得不说是一种妥协。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很快两人争执不断,关系急剧恶化。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就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父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
后来,陆小曼回忆这段婚姻生活,用了两个词:“假言假笑”和“强颜欢笑”。
恰在这时浪漫多情的诗人徐志摩走进了小曼的生活。
03
徐志摩和陆小曼
1925年,23岁的陆小曼与王赓离婚。
王赓在给徐志摩的一封短信中说:“我们大家是知识分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徐志摩也同样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陆小曼婚礼
1926年10月3日,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注定被后世铭记的婚礼,不是因为新郎新娘是徐志摩和陆小曼,而是因为梁启超的一番证婚词: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结婚的,都是过来人了,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这火药味十足的证婚词,亘古未有。哪怕陆小曼的离婚已经取得了前夫王赓的谅解,但社会并不宽容。
在这样的心态趋势下,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态度,呈现一种不理性状态,喜欢当众跟徐志摩亲昵:当着徐志摩父母的面,让徐志摩抱着上楼;当着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面,撒娇喊徐志摩为“摩摩”……这些行为,感觉特像一场场幼稚的恩爱秀。
与其说是真的恩爱,不如说是一种表演。当爱情沦落成表演,说明已经穷途末路了。
秀恩爱死得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徐志摩是真的爱她宠她。为了供养陆小曼的水果,大冬天十几样不重复给她四处淘换。
1929年,陆定夫妇已经完全破产,为了维持陆小曼抽大烟、捧戏子、下馆子,还有小洋楼的租金以及十几个仆人的日常开销,一个月的花费达6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9万多,粗略算下来,一年花销一百多万。
徐志摩父亲看不惯小曼奢靡的生活方式,也切断了两人的经济来源。
为了应付陆小曼的开销,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3所大学兼职授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如此依然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无度挥霍,以至债台高筑。
作为堂堂大学教授,徐志摩时常穷到穿着破旧的西装外出授课。据徐志摩的好友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
那次争吵后徐志摩负气离家。陆小曼犹不解恨,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决绝信。
次日徐志摩回家,看了信,跟岳母说了一会话,走了,他赶飞机回北京参加林徽音的一场演讲去。徐志摩走后,陆小曼后悔了,写了一封长信等着徐志摩回来,她想好好跟他谈一次。
结果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一架免费但安全性较差的邮政货运飞机去北京,结果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一切戛然而止。爱与恨,忏悔与拯救,都落空了。陆小曼要面对的,是长达34年的追悔,以及更长时间众人的唾弃和谩骂。
让陆小曼最难释怀的是,就算她那样用烟袋子砸了他,还写了决绝信,徐志摩坐飞机带在身边的,却是她的一幅山水画卷,诗人念念不忘想要陆小曼振作起来,发挥她的天才。
04
听闻噩耗,陆小曼这才如梦初醒。
徐志摩死了,他所有的朋友、追随者都视陆小曼为罪魁祸首,纷纷与之绝交;徐志摩的父亲恨陆小曼入骨,连葬礼都不允许她参加。陆小曼悔恨交加,哀痛不能自已,又不愿与老人争执,只作为未亡人身份写就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此前冥顽不灵、任性散漫的她,遭此大难,却能就地振作,缁衣素服,闭门谢客,摈弃一切繁华热闹,只一心把自己过成徐志摩生前期待的样子:多方联系,开始编撰徐志摩文集;重新拿起画笔,拜贺天健、刘海粟为师;后来连鸦片烟瘾也给戒了。
这二十几年里,陪伴陆小曼走过的人,就是翁瑞午。
陆小曼与翁瑞午
翁瑞午是前清遗少,家境殷实,会唱戏,懂绘画,也会推拿按摩之术。
翁瑞午祖上当过官,积攒下了不少家产。到了他这一代,前人的家产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翁瑞午是有老婆和孩子的,所以为了维持陆小曼的生活,他只得变卖祖上留下的古玩字画维持生计。
陆小曼和同居二十多年,受尽指责,翁瑞午也一再提议结婚,陆小曼始终不肯答应。她还和翁瑞午约法三章:不许翁抛弃发妻,她也不愿和翁瑞午名正言顺结婚,宁愿永远保持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
相对于现世的名节,她更在意的是徐志摩遗孀的身份。第二则是因为翁的发妻是老式女子,离异后必无出路。
在陆小曼的卧室里,始终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几十年如一日,鲜花不断地供养祭奠着。
如果说,与徐志摩的五年婚姻,陆小曼作天作地,有负彼此深情,那么,徐志摩死后三十几年,陆小曼的种种作为,漫长的救赎与补偿,也足够回报往日深情。
05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最大的动力就是为徐志摩出全集。
遗文编就答君心。
民国的时候想出文集并不是简单的事,尤其是全集。很多作家给出版社的投稿是不留底稿的,如果是他人收集,还得一家家出版社一一确认、索要。
这个还不算难,最难的是私人通信。
陆小曼光是问胡适要徐志摩的信件,去信五六趟,最后还是有些没要着,闹得有些不愉快。
其次,作者的原稿是没法直接给出版社用的,只能送稿的人先理顺、字迹誊写清楚才能交付编辑。陆小曼誊写稿子用的都是蝇头小楷,写起来特别耗神。而原稿因为写作随意或者年久磨损,有些字迹特别难认,所以我们经常看那时候的通信引用,中间会有空字符。但誊写的人是有义务尽可能把字认全,很磨人的耐性。
誊写徐志摩文稿和信件,对陆小曼来说,更深一层的是情感和心灵的折磨。有一个三千字的稿子,陆小曼花了三天时间才誊写完毕。第一天写的时候,陆小曼情难自已,哭得昏天黑地。
人没了,但徐志摩曾经对她的爱却一字一句在眼前,这时候再面对,字字扎心。
第二天陆小曼就病了,到第三天,又觉得该振作,该为了徐志摩把这事做完做漂亮,又挣扎起来接着抄完。后来陆小曼说起当时誊写时的心境,只说了一个字——怕,特别说起抄到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将来等你我大家老了,拿两本去印出来送给朋友们看,也好让大家知道我们从前是怎样的相爱。
带着物是人非的悲哀和悔恨,陆小曼就这么拖着病体一点点地做。到1936年左右,全集初稿完成,前后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后来由胡适牵线,陆小曼将全部书稿托付给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料战争爆发,出版一事不得不拖延。抗战胜利后,陆小曼再问起出版一事,馆长却说书稿找不到了。
陆小曼一听,急火攻心,一下子就病倒了,一病又是一年多。病好了,陆小曼不死心,一再托人去商务印书馆搜寻,始终没有找到。直到1954年陆小曼才接到商务印书馆通知,说书稿找到了。但那时候因为政治原因,不让出版,原稿交还给陆小曼。陆小曼便小心收藏,盼着哪天政治风向起变化。
直到临死,陆小曼殷切叮嘱朋友两件事:一件是徐志摩全集出版,一件是与徐志摩合葬。
可惜,在徐志摩死后,终于醒悟的陆小曼,始终没能完成第二条心愿。
海宁徐志摩故居——陆小曼卧室
1988年,陆小曼坟墓迁葬苏州,与远在海宁的徐志摩墓相隔千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