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力篇
认识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试着做不敢做的事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放弃“我无法”的句式,多说“如果尝试一下”
在你尝试之前,不会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过去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过于内向,无法接受新事物的人,这样的人第一次出国一定会很难吧,也许会哭着回家找妈妈?
到英国后的第二天,我需要添置一些日用品。
不知是否因为文化差异,舍友似乎并不太想管我的事情,我问她附近的超市,以为她会礼貌性陪我去,没想到她只在纸上写下一个单词,连如何去都没有说,只让我“问路就好了”。
没有办法,清早,我踏上了“探险”的道路。
那时才早上七点(大学生的早晨最早是九点开始的)路上半个人影也没有,我只知道超市一定在宿舍区外面,所以先走出宿舍区再说。
出去后我连朝哪个方向走都不知道,只好漫无边际地闲逛,逛了一会遇到一个晨跑的女生。她很热情,给我说了一大通,左拐右拐一直详细到超市门口。
而我只记住了一个大致方向(因为她用手指了)。我沿那个方向走了一会,遇到十字路口,不知往哪了,于是再找人问路,再走几步再问……
就这样,我连逛带找用了两小时才找到超市,一路上问了十几个人。
一开始什么也听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给他们看本子上的单词(超市名字记到本子上了),后来交流越来越顺利,也学会怎样使用他们的路标了。
让你想象,在一个没有中国人,没有中国字,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任务,你会发愁么?
在尝试之前,我想象不到英语四级不到,羞于与人交流的我可以凭自己在一个纯外语环境中找到坐标。我不知道怎么过马路,不知道这里的行车规则,辨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街名可以写到楼上,也不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商店里所买五颜六色为何物。
然而现在,我知道了,只要去做,我一定可以适应所有环境。我对自己的信心更多了。
当然,切记一点,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是说希望自己获得所有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和擅长,喜欢的领域都不同,凡事不能强求。
比如大一时学理科心理学,必修生物,我就感到苦不堪言。大二时果断转文科心理学,生物可以不修,我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社会学作为选修学分。学习快乐了很多,各科成绩都比大一时有所提高。
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与它们和谐相处。
(二)性格篇
形成自己的故事
余华在《活着》中说,很多被自己采访的农民并不记得他们的过去,他们说不出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而福贵,不仅可以讲出自己的故事,并且讲得绘声绘色,感人至深。
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是一种能力。
在一遍遍的讲述中,你对事件形成自己的解释,将其编织进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体悟中。
而在很多创伤性事件的处理中,“讲故事”也是一种疗愈方法,比如讲述“当地震来临时,我正……”。
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不管你的人生是否“精彩”,是否“跌宕起伏”,十几年或几十年过来,一定有很多事情让你记忆犹新吧,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宿命般的结局一遍遍重复?
也许我不应该去想这些?毕竟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
是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它们藏在你的梦里,藏在路转时,藏在每一棵树后,它们重复在你的每时每秒中。
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勇于放下,但是,请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吧!
去思考吧,去回忆,去记录你的人生故事。
1 如何记录
回忆录或自传并不是名人专属,我们也可以为了自己而写。
一开始也许会写成日记或面向外人的文章,无法打开内心。但没关系,坚持住,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内心越来越容易打开,文字像泉涌般流淌。
我用的方法是利用时间与情感的双重脉络,想到哪写到哪,哪个事情非常想写就去写它。
比如我的回忆录一开始非常正儿八经地介绍,我出生于什么医院,生出来有几斤几两。但说到医院了,我突然想起一次与同学介绍我长大的地方的事情,就开始去写它……
只取悦自己,将所有文字技巧,写作规则都抛弃,哪怕重读时,被自己嫌弃。
可以专门买个好看的本子,或开一个文档。
手写的好处在于,通过笔迹可以看出写作时的心情。而文档,用起来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编写查看。
但要记得,记录每次的日期。
2 反思:
有么有每天写,每天写了多少,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为自己而写,并从故事中学到什么。
写作并不是全部,必要的是反思,定期回读,发现其中的模式。
发现其中给自己印象深刻者,对自己冲击大的事件,一再重复的故事。
不要管“事件大小”,认为如此小的一件事自己还如此耿耿于怀真是罪过。
也许它是你的重要人生体验的一个缩影,一个提示。
比如,我小学时被同学欺负,被老师们嫌弃。但我从不反抗,直到有一次,有个女生非说我课本上有鼻涕,我说不过她(她其实只是在逗我玩),就打了她两下。看她哭了,我心软了,也很后悔。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班主任在课堂上用嘲讽的语气说“呦,还学会打好学生了啊!”(那女生学习好)
当天中午放学,我气得将自己锁在教室里,来了回变相的离家出走。
这件事我一直记到现在。
说起来,老师的做法自然不合适,但这件事说大也不大,我当初的反应已经很奇怪了,到现在还不肯原谅更是罪上加罪。
然而,现在的我,发现了其中隐藏的秘密。
那句话里刺伤我的并不是“你什么都学不会,学会的也都是坏毛病”的潜台词,因为我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智商没问题。
老师的那句“好学生”才是让一直默默忍受的我“奋起反抗”(实则是很憋屈地愤怒表达)的根本原因。
因为她点破了一个“真相”,一个在我的生命里,在我一次一次与人接触中,不断重复循环的宿命一样的感受:
在我的感觉里,我就是个坏学生,坏孩子,我的存在就是给人添堵。我不好好学习是为了气死妈妈,为了给老师添麻烦。我总是伤害“好人”,他们为了我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呕心沥血。我享有比他们好的多的条件,我比他们健康,我有人爱,但我从来不珍惜,我还总欺负别人,总是伤害别人。
好人,好人是什么?是除我以外的所有人。
坏人坏就已经够坏了,还总欺负好人,这是什么世道?!
这种感觉缠绕了我一辈子,现在也还没能完全摆脱。
在最绝望时,我想,因为我不能去死——死了罪过更大。所以,我这一辈子的任务,意义,就是把自己约束好。
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是不可能了,接受吧!你能不伤害别人就已经很奇迹了!
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克制自己,以前我靠克制——后来心理学告诉我,潜意识很可怕。于是我试着疗愈自己,心理咨询什么的,只有一个目的: 把我的攻击性消除,这样我就可以不危害社会,不伤害好人们。
以上是“愧疚感”的独白,里面又包含了很多其他相关故事,真正写时,这一个主题我前前后后用了快十万字,而这还远远不够。
这样的想法自然是不客观的,我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也意识到,愧疚是我性格里的一大组成部分。
拥有这样性格的我,很多事情是否做的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如此“正确”?
愧疚与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我的故事里,我对不起每一个遇到的人。因为我害怕伤害别人,就会克制自己,不去交朋友。
而发现了自己的愧疚感后(很奇怪的是,如此深入的感觉,以前我竟然完全不知道),我更能客观地看待与人的关系。
同样的故事,第一次写时充斥着对自己的批评。第二次就能看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的错。(所以我强调重读,也许你在看自己过去文字的时候会有欲望再重写一遍,用另一种方式讲述,那就去写吧!)
“关系”,本身就是有来有往,你欠我一点,我伤害你一点。
而我,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说错的话,非常敏感,因为它们一次又一次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认知“我对不起这个世界”,这个认识是深刻而痛苦的。所以我不敢请人帮忙,又总太小心翼翼,“斤斤计较”,于是友谊无法深入,朋友们总觉得与我之间隔了点什么。
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意伤害对方,更何况,我们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而我对自己的被伤害一向是视而不见的,甚至因为愧疚感,希望自己也好歹做一次被伤害者,哪怕不是作为“好人”。
反思后,再次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也看到了别人对我的伤害,而我已经淡定多了。
而我也相信,摆脱愧疚感,是可能的。
这一切都是从写“好学生”那个故事开始的,从我的思考开始: “为什么一次一次的是这个故事,为什么这句话一次一次地响起?”,为什么我会做此反应?为什么会有如此难受的感觉?它与其他的故事有什么关系么?有什么启发?
以上例子除了示例如何写故事,如何看故事外,还有一个警示作用:
这种写作绝不是喜悦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生命的荒芜,发现世界的险恶,发现自己的“龌龊”。
那些“可怕”的想法,并不是我思想的主旋律,它们藏在潜意识中,是一个潜在逻辑。
这么一大段独白是在突然发现生命里不断循环的愧疚时,猛然冒出来的。脑海中情绪,画面,声音不断翻滚,一波一波朝我袭来。它们一下子炸开,几乎将我的精神世界摧毁。
但我坚持住,不去躲避,不去用思考抵制,放空自己,去观看这些情绪和画面。
不久后,它们停歇下来。
我听见自己说,你,不是愧疚。
愧疚不是你,它们在重复,不是你在重复,是痛苦和心理模式本身在重复。
你可以发现它们的源头,你可以摆脱它们,存在其他可能的,你可以与他人发展出“正常”的关系。
当然了,那时我对愧疚感还一无所知,不知道其成因,从没接触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不要试图一次看清自己,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但那些难受,自己消退了,我觉得非常充实。我第一次感到了片刻的舒畅,愧疚感在那一刻放过了我。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觉得内心被打乱了,一团团涟漪上漂着点油乎乎的浮萍,一切都变得更糟,不可能再好起来了,令人嫌弃。
你也许会怀念以前的平静生活,也许这种混乱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引起其他问题……
但我的感觉是,它是一次洗牌,平衡打破,重新建立。过程痛苦,但新平衡会更加稳定,而你也将收获和谐。
另一方面,你努力寻找美好的回忆,却觉得与它们之间隔了些什么。你需要去挖掘,去探索,才会发现“美好”。而发现了,写出来了,又会感到深深的迷茫,它们有什么意义?我需要如此努力地去回忆么?
但要相信,美好的,不美好的回忆都有其价值。而两者在不久的将来,都将如泉水般流淌,滋润你的内心。
3: 切记:
以上所说……实际上已经算自我疗愈了……
每个人的自我疗愈和自我陪伴能力不同,我对自己的有信心。
但应该说明,很多创伤性事件一开始是无法靠自己解决的,贸然刨开可能造成二次创伤,如果有必要,还是要寻求专业帮助……
那如何判断哪些可以自己来,哪些要慎重?
这个不用愁,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保护机制。当遇到痛苦时,自然会逃避。
所以,利用它,观察自己的抵触心理。
如果你觉得抵触的非常厉害,那说明也许还不到处理它的时间,不要逼迫自己去触碰那段记忆。
至于怎样处理抵触心理,包括“了解自己”这个过程的节奏把握:
我的话,是个很随性的人。看我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了,很多连载开了个头就没有音了(不代表不更了)……
我几乎不会逼自己做任何事情,说好听点是遵从内心,说难听点就是懒。
但同时,我在刚开始“了解自己”的疗愈过程时,心里有许多焦虑。我像学习一样逼自己每天完成什么任务,一直在考虑,什么时候才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可不可以进行量化。
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来,我才找到自己的一套节奏。
在这里,我没法提供一个准确答案,只有自己去掌握了。
抵触是本能,有时候成长也需要靠逼迫自己,但也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
但是,鉴于大部分人对自己承受能力的自信估计,加上自觉的习惯,和一开始的不适应,再考虑现实压力的问题……为了防止出事,我还是建议,慢点来,一点点来,不要强自己所难,和自己保持和谐。
去世界看看
多读书,多旅行,去看到更多的生活方式,更多的痛苦和人生哲学。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太严重,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从小事着手
以上写作法的内在规则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只从过去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基本的方式是: 事件,自己的体验,感受(这点很重要!!),自己的反应,后续发展。为什么体验如此,为什么有如此感受,为什么如此反应?过去有过类似体验么?那次的事件是怎样的?可能与自己的过去有什么关系?多加尝试后(一开始可能比较难做到),可以试着自由联想,看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什么声音,什么想法,自己有什么情感体验?身体上有什么感受?
(分析过程可以去看我的《世间的苦难》系列~)
放空自己,只是去感受,去试着深入。但要记得时刻保持觉知。有其他可能么?别人会怎么反应?会有怎样的感受?我的想法是客观的么,是无偏差的么?
与其说了解自己,不如说,形成一个永远陪伴,知晓过去的另一个自己。
它是你的自我陪伴能力,有了它,你不会陷入偏执中太久,它陪伴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你会少些孤独,少些恐惧。当你深入内心时,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方式:
写日记时,发呆时,看别人的故事时,失眠时,甚至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发生什么,我会作何选择?
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世间任何事物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映像后,才能看清世界。
以上: 互勉
抱歉,承诺好的“能力”,“性格”和“情感”,情感限于篇幅只好放在下篇,敬请期待!
没想到有这么多内容……我为了“了解自己”,也是下了点功夫的是不是……
这其实不算心理学(虽然投了心理专题),因为毕竟我什么都没学过……只能说是些很草根的自我疗法吧,如有幸有专业人士看到,欢迎批评指正!这里先谢谢了!
而其它读者,不知道好不好懂,有么有表达清楚,有么有回答你们想问的问题?
也请你们提出批评建议,先谢谢了!
谢谢阅读。
物种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