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_第1张图片
左:安德鲁·加菲尔德,右:德斯蒙德·道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喜欢《血战钢锯岭》这本书和由它改编的电影,虽然电影为了突出主角而做了一些情节改动,但仍然不妨碍德斯蒙德·道斯在电影中所传达出来的形象及信念。

《血战钢锯岭》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布特恩·赫顿根据美国二战英雄德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所写的。

在看《血战钢锯岭》这本书前我先看了电影,这部电影由梅尔·吉布森导演,由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道斯。也是这部电影,才让我知道原来在战场上还有一种人身着军装却是“良心拒服兵役者”。

“良心拒服兵役者”就是在战场拒绝使用武器和拒绝杀人。“良心拒服兵役”这个词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为我知道战场是一个如果你不杀人那么敌人就会把你死的环境,一个拒绝杀人的人,怎么能在战场上活下来呢?

道斯穿上军装,是因为他热爱他的国家。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必须站出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杀人与他的信仰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曾经在一战期间,有像道斯一样拒绝拿枪的军人被他的伙伴们殴打,甚至头朝下地扔到粪坑里;在夏威夷教堂,一个日裔教众曾经对他说:如果在日本出现“良心拒服兵役者”只有两个下场,要么拿枪加入战争,要么被割喉处死。

道斯在部队里的遭遇没有这么惨,却也在服役初期被战友们蒙头殴打了一顿;也因为他不拿枪,所以也被送上军事法庭。无论在电影里还是在书中,最终他的行为被总司令认可,于是他成了一名医务兵。并且和嘲笑他的战友们一同到达了炮火纷飞的战场最前线。

在枪林弹雨中,道斯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把受伤的战友们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在战争间歇期间,他一次次地为当地人送去医疗服务和医疗用品;他在战友们提心吊胆的注视中,在离日军狙击手十码的地方把一个濒死的战友带了回来;一位曾经参与殴打他嘲笑他的战友在临上战场前来找道斯,并且请求道斯为他祷告,因为道斯是一个有真正信仰的人,这是道斯最后一次见到这位战友。

弗农上尉和根托中尉回忆,那次并不成功的进攻行动共有155人参加,只有55人自行沿绳网到达崖底。他们认为差额——100人——就是德斯蒙德所救伤员的总数。而德斯蒙德反对道:“不可能超过50人。再多,我根本不可能处理得了。”官方最后的记录数字是75人。——《血战钢锯岭》

最终,道斯被手榴弹所伤,在战友们把他抬上担架后遇到另一位伤情更重的战友时,在道斯强烈的要求下,他的战友们先把这位重伤员送回安全的地方,而道斯独自一个人忍受着伤痛在充满危险的战场上呆了五个小时,直到他的战友们返回来把他安全地带走。

道斯伤愈后,获得了多枚勋章,他并得到总统的接见与总统的敬意。道斯并没有从此就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反而一度因为投资失利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幸好他有爱情,他和他爱人一起面对了战争,也一起面对了生活的困境。他常常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到各地去演讲,把他的经历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在他的后来,部队里有了更多的“良心拒服兵役者”,在新的战场上冒死救下了更多受伤的战友。而这些“良心拒服兵役者”再也没有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是因为有道斯的事例在说明着“良心拒服兵役者”在战场上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在求助战友,更是在用无比坚强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位战友。


血战钢锯岭_第2张图片
德斯蒙德·道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的,每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在战场上几乎都不曾考虑过自己的安全问题,他们只想把受伤的战友带回家。信念,支撑着道斯和他的战友们。

“在战场上,他先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继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并因此被授予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血战钢锯岭》

“读者在欣赏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定能够认识到真理和信念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良心拒服兵役者》导演、制片人特里·贝内迪克特。

2018.5.26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战钢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