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应用号」看什么是用户需求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教主爆出「应用号」,引发了一阵讨论。H5开发平台创业者、H5页面开发者一片叫好,原生App创业者、开发者则一阵担忧。

应用号是不是我们理解的应用号

简单来说,公众号是「IM消息模式」的,首界面是会话窗口,会话窗口底部有自定义菜单,点击这个菜单可以进入一个手机网页(或称H5页面)。经过微信这几年的发展和教育用户,这个交互逻辑已经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案了。微信也在持续不断的优化这个方案,比如最近优化了自定义菜单,可以让运营者根据不同用户显示不同菜单。

现在还不知道应用号具体是什么形态,张教主说:「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的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一样,进去使用这个公众号,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根据这段话,我理解的是微信认为这个消息模式不好,用户使用不方便,消息模式也对用户造成了骚扰。

微信内还有京东、火车票、美丽说等第三方服务,这种服务不算公众号,点击图标即进入手机网页。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应用号形态。但其实这种形态,跟点了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后进去的页面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少了第一步的会话窗口界面。

我感到奇怪的是,如果这就是应用号,有必要张教主在会上特别说明吗?这不是已经成型的东西吗?但张教主在会上透漏出来的感觉是他们在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这个东西。所以应用号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应用号,具体是一个什么形态,要打一个问号。

应用号是不是用户需求

公众平台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媒体平台,虽然微信本意不是这样。张教主说,「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确实更像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但是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

我们做产品和创业常常听到这样的忠告,「你不知道用户要什么,你只有不断的试错。当你坚持下来会发现,你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你一开始想要的,但却是用户想要的。」公众平台看来就符合这个规律。

那么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有太多运营者的太多需求需要微信去解决,微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优化公众平台,但还是有大量需求未满足。比如Fenng说的:允许公众号转让或变更主体、支持定时发布文章、需要一个HTML5的客户端、统计模块需要更好的性能等。除了公众平台的用户需求,用户对微信其他也有很多需求,比如用户需要PC版的朋友圈,用户希望消息记录漫游,用户希望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录,而不是扫码。张教主没有谈这些问题,反而用不少篇幅讲做应用号的原因和用户需求。

应用号是不是用户需求呢?张教主说,「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它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去开发一个APP,因为一个APP的推广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这两种用户需求有什么差别?我认为,第一类需求是用户在已有功能和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提出优化建议,第二类需求是产品人员从用户使用中提炼出用户共性,主动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功能;第一类需求是锦上添花类的需求,第二类需求是创新性的需求。

第一类需求是个性的,未必每人都需要,第二类需求是共性的,会聚拢一批用户。就是说按第一类需求做的东西,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而第二类需求,因为是创新性的,以前没有过的,需要这个产品和功能的用户,会接受这个新东西,产生一个新的群体和业务。

有些产品新人感觉产品经理很简单,是因为他们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用户,而不是产品人员,他们往往是在第一类需求阶段,把自己的喜好和使用习惯、使用场景作为一款产品演变和改进的必然。

当然这两种用户需求之间的差别,有时候比较模糊,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同的需求和处理方式适合不同的阶段。另外产品人员也是既需要有用户心态,也不能只有用户心态,而是一个需要在不同心态之间切换的人。张教主说,乔布斯能1秒钟变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而他需要3分钟。但从没说过产品人员要一直做傻瓜。

这两种用户需求的收集、整理、归纳、提炼能力,是产品经理产品能力的左膀右臂。微信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对象,在功能和业务线已经这么丰富的情况下,既在不断深化产品细节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拓展业务的边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微信「应用号」看什么是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