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proxy 原理分析和技术演进

一、引言

       谈到 kube-proxy,就不得不提到 k8s 中的 Service,下面就对二者的关系作简单介绍:

  • kube-proxy 其实就是管理 Service 的访问入口,包括集群内 Pod 到 Service 的访问和集群外访问 Service;
  • kube-proxy 管理 Service 的 Endpoints,该 Service 对外暴露一个 Virtual IP,也称为 Cluster IP, 集群内通过访问这个  Cluster IP:Port 就能访问到集群内对应的 Serivce 下的 Pod;
  • Service 是通过 Selector 选择的一组 Pods 的服务抽象,其实就是一个微服务,提供了服务的 LB 和反向代理的能力,而 kube-proxy 的主要作用就是负责 Service 的实现
  • Service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一个服务后端的 Pods 可能会随着生存灭亡而发生 IP 的改变,Service 的出现,给服务提供了一个固定的 IP,而无视后端 Endpoint 的变化,而这种关联的维护主要依赖 kube-proxy 实现

二、kube-proxy 内部原理

       kube-proxy 当前实现了三种代理模式:userspace、iptables 以及 ipvs。

2.1  userspace 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kube-proxy 持续监听 Service 以及 Endpoints 对象的变化;

       对每个 Service,它都为其在本地节点开放一个端口,作为其服务代理端口;

       发往该端口的请求会采用一定的策略转发给与该服务对应的后端 Pod 实体。

       kube-proxy 同时会在本地节点设置 iptables 规则,配置一个 Virtual IP,

       把发往 Virtual IP 的请求重定向到与该 Virtual IP 对应的服务代理端口上。

       其工作流程大体如下:

       kube-proxy 原理分析和技术演进_第1张图片

       分析:该模式请求在到达 iptables 进行处理时就会进入内核,而 kube-proxy 监听则是在用户态,

                  请求就形成了从用户态到内核态再返回到用户态的传递过程,一定程度降低了服务性能。

2.2  iptables 模式

       与 userspace 相同,kube-proxy 持续监听 Service 以及 Endpoints 对象的变化;

       但它并不在本地节点开启反向代理服务,而是把反向代理全部交给 iptables 来实现;

       即 iptables 直接将对 VIP 的请求转发给后端 Pod,通过 iptables 设置转发策略。

       其工作流程大体如下:

       kube-proxy 原理分析和技术演进_第2张图片

       分析:该模式相比 userspace 模式,克服了请求在用户态-内核态反复传递的问题,性能上有所提升,

                  但使用 iptables NAT 来完成转发,存在不可忽视的性能损耗,而且在大规模场景下,

                  iptables 规则的条目会十分巨大,性能上还要再打折扣。

2.3  ipvs 模式

       与 iptables、userspace 模式一样,kube-proxy 依然监听 Service 以及 Endpoints 对象的变化;

       不过它并不创建反向代理,也不创建大量的 iptables 规则;

       而是通过 netlink 创建 ipvs 规则,并使用 k8s Service 与 Endpoints 信息,

       对所在节点的 ipvs 规则进行定期同步;

       netlink 与 iptables 底层都是基于 netfilter 钩子,

       但是 netlink 由于采用了 hash table 而且直接工作在内核态,在性能上比 iptables 更优。

       kube-proxy 原理分析和技术演进_第3张图片

      分析:ipvs 是目前 kube-proxy 所支持的最新代理模式,

                相比使用 iptables,使用 ipvs 具有更高的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容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