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册来源 http://blog.csdn.net/tostq
上一节我们总体介绍项目并说明Minst手写数字数据库的使用,这一节我们将重点介绍CNN网络总体结构。
上图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其为Yann在1998年介绍的LeNet-5网络的结构,其刚被提出,就在学术和工业领域上得到广泛应用,而本文的CNN卷积网络却是如下图所示(博主自己画的,画这个图还是挺麻烦的:L,不清晰请原谅),和LeNet-5相比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1)LeNet-5给输入图像增加了一圈黑边,使输入图像大小变成了32x32,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下层卷积过程中保留更多原图的信息。
(2)LeNet-5的卷积层C3只有16个模板,得到16个输出,而本文的卷积层C3由于是全连接,所以有6*12个模板,得到12个输出图像
(3)LeNet-5多了两种,分别是C5到F6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层,和F6到OUTPUT高斯连接网络层。而本文的直接由采样层S4直接经过一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层到OUTPUT。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各层的结构及数据的前向传播。
一、各层的解释
(1)
卷积层C1
输入为28x28的灰度图像,灰度图像分别同6个5x5的模板进行卷积操作,分别得到了6个24x24的卷积图像,图像里的每个像素加上一个权重,并经过一个激活函数,得到该层的输出。
所以该层的相关参数为:6个5x5的模板参数w,6个模板对应的权重参数b,共6x5x5+6个参数
Tips:
关于激活函数:激活函数我们在学习神经网络时就已经接触过了,其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将数据钳制在一定范围内(如Sigmoid函数将数据压缩在-1到1之间),不太高也不太低,第二是用来加入非线性因素的,因为线性模型的表达能力不够。传统神经网络中最常用的两个激活函数Sigmoid系和Tanh系,而Sigmoid系(Logistic-Sigmoid、Tanh-Sigmoid)被视为神经网络的核心所在。本文的例子就是Sigmoid系。
近年来,在深度学习领域中效果最好,应用更为广泛的是ReLu激活函数,其相较于Sigmoid系,主要变化有三点:①单侧抑制 ②相对宽阔的兴奋边界 ③稀疏激活性。特别是在神经科学方面,除了新的激活频率函数之外,神经科学家还发现了的稀疏激活性广泛存在于大脑的神经元,
神经元编码工作方式具有稀疏性和分布性。
大脑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只有1~4%。
从信号方面来看,即神经元同时只对输入信号的少部分选择性响应,大量信号被刻意的屏蔽了,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精度,更好更快地提取稀疏特征。而
在经验规则的初始化W之后,传统的Sigmoid系函数同时近乎有一半的神经元被激活,这不符合神经科学的研究,而且会给深度网络训练带来巨大问题。
Softplus照顾到了新模型的前两点,却没有稀疏激活性。因而,校正函数max(0,x)即ReLu函数成了最大赢家。
(2)采样层S2及S4(Pooling层)
采样层S又名Pooling层,Pooling主要是为了减少数据处理的维度,常见的pooling方法有max pooling和average pooling等。
max pooling 就是选择当前块内最大像素值来表示当前局部块
average pooling 就是选择当前块的像素值平均值来代替
本文的选择Pooling方法是average pooling,而使用广泛效果较好的方法却是max pooling。(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吐槽,为什么不用效果好,因为平均计算相比而言,有那么一丢丢简单!)
(3)
卷积层C3
这里的卷积层是一个全连接的卷积层。输出的卷积公式如下,这里I表示图像,W表示卷积模板,b表示偏重,φ表示激活函数,i表示输入图像序号(i=1~6),j表示该层输出图像序号(j=1~12)
由此可以看到在卷积层C3中输入为6个12x12的图像,输出为12个8x8的图像
所需要训练的参数有6x12个5x5的卷积模板w和12个偏重b(每个模板对应的偏重都是相同的)
而实际上由于神经网络的稀疏结构和减少训练时间的需要,该卷积层一般不是利用全连接的,就比如前面介绍LeNet-5网络,只需要利用16个卷积模板就可以了,而不是全连接的6x12个,其连接方法如下,其最终得到16个输出图像。
这里X表示选择卷积,比如第0张输出图像是由第0、1、2张输入图像分别同第0个卷积模板卷积相加,再加上偏重,经过激活函数得到的。而第15张图像是由第0、1、2、3、4、5张输入图像分别同第15个卷积模板卷积相加得到的。
(4)输出层O5:
采样层S4后,我们将得到12张4*4的图像,将所有图像展开成一维,就得到了12*4*4=192位的向量。
输出层是由输入192位,输出10位的全连接单层神经网络,共有10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都同192位输入相连,即都有192位的输入和1位输出,其处理公式如下,这里j表示输出神经元的序号,i表示输入的序号。
所以该层参数共有192*10个权重w,和10个偏重b
二、卷积神经网络的相关数据结构
这个卷积网络主要有五层网络,主要结构是卷积层、采样层(Pooling)、卷积层、采样层(Pooling)和全连接的单层神经网络层(输出层),所以我们建立了三个基本层的结构及一个总的卷积网络结构。
这里结构内除了必要的权重参数,而需要记录该层输入输出数据y,及需要传递到下一层的局部梯度d。
(1)卷积层
// 卷积层
typedef struct convolutional_layer{
int inputWidth; //输入图像的宽
int inputHeight; //输入图像的长
int mapSize; //特征模板的大小,模板一般都是正方形
int inChannels; //输入图像的数目
int outChannels; //输出图像的数目
// 关于特征模板的权重分布,这里是一个四维数组
// 其大小为inChannels*outChannels*mapSize*mapSize大小
// 这里用四维数组,主要是为了表现全连接的形式,实际上卷积层并没有用到全连接的形式
// 这里的例子是DeapLearningToolboox里的CNN例子,其用到就是全连接
float**** mapData; //存放特征模块的数据
float**** dmapData; //存放特征模块的数据的局部梯度
float* basicData; //偏置,偏置的大小,为outChannels
bool isFullConnect; //是否为全连接
bool* connectModel; //连接模式(默认为全连接)
// 下面三者的大小同输出的维度相同
float*** v; // 进入激活函数的输入值
float*** y; // 激活函数后神经元的输出
// 输出像素的局部梯度
float*** d; // 网络的局部梯度,δ值
}CovLayer;
(2)采样层
// 采样层 pooling
typedef struct pooling_layer{
int inputWidth; //输入图像的宽
int inputHeight; //输入图像的长
int mapSize; //特征模板的大小
int inChannels; //输入图像的数目
int outChannels; //输出图像的数目
int poolType; //Pooling的方法
float* basicData; //偏置
float*** y; // 采样函数后神经元的输出,无激活函数
float*** d; // 网络的局部梯度,δ值
}PoolLayer;
(3)全连接的单层神经网络
// 输出层 全连接的神经网络
typedef struct nn_layer{
int inputNum; //输入数据的数目
int outputNum; //输出数据的数目
float** wData; // 权重数据,为一个inputNum*outputNum大小
float* basicData; //偏置,大小为outputNum大小
// 下面三者的大小同输出的维度相同
float* v; // 进入激活函数的输入值
float* y; // 激活函数后神经元的输出
float* d; // 网络的局部梯度,δ值
bool isFullConnect; //是否为全连接
}OutLayer;
(4)各层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卷积网络
typedef struct cnn_network{
int layerNum;
CovLayer* C1;
PoolLayer* S2;
CovLayer* C3;
PoolLayer* S4;
OutLayer* O5;
float* e; // 训练误差
float* L; // 瞬时误差能量
}CNN;
(5)
另外还有一个用于存放训练参量的结构
typedef struct train_opts{
int numepochs; // 训练的迭代次数
float alpha; // 学习速率
}CNNOpts;
三、卷积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卷积神经网络的初始化主要包含了各数据的
空间
初始化及权重的随机赋值,没有什么复杂,按照结构分配空间就可以了,这里不再详细赘述了,可以直接参考代码内cnnsetup()函数
四、卷积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过程
前向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指输入图像数据,得到输出结果的过程,而后向传播过程就是将输出结果的误差由后向前传递给各层,各层依次调整权重的过程。所以前向传播过程相比而是比较直观,而且简单的。
前向传播过程在项目中主要是由cnnff函数完成,下面我们将按层介绍其过程
(1)卷积层C1
卷积层C1共有6个卷积模板,每个模板同输入图像卷积将会得到一个输出,即共6个输出,以下是图像的卷积公式:
C1层的相关代码,这里cov函数是卷积函数,在mat.cpp是具体的定义,activation_Sigma是激活函数
int outSizeW=cnn->S2->inputWidth;
int outSizeH=cnn->S2->inputHeight;
// 第一层的传播
int i,j,r,c;
// 第一层输出数据
nSize mapSize={cnn->C1->mapSize,cnn->C1->mapSize};
nSize inSize={cnn->C1->inputWidth,cnn->C1->inputHeight};
nSize outSize={cnn->S2->inputWidth,cnn->S2->inputHeight};
for(i=0;i<(cnn->C1->outChannels);i++){
for(j=0;j<(cnn->C1->inChannels);j++){
float** mapout=cov(cnn->C1->mapData[j][i],mapSize,inputData,inSize,valid);
addmat(cnn->C1->v[i],cnn->C1->v[i],outSize,mapout,outSize);
for(r=0;rC1->y[i][r][c]=activation_Sigma(cnn->C1->v[i][r][c],cnn->C1->basicData[i]);
}
(2)采样层S2,avgPooling是平均Pooling函数
// 第二层的输出传播S2,采样层
outSize.c=cnn->C3->inputWidth;
outSize.r=cnn->C3->inputHeight;
inSize.c=cnn->S2->inputWidth;
inSize.r=cnn->S2->inputHeight;
for(i=0;i<(cnn->S2->outChannels);i++){
if(cnn->S2->poolType==AvePool)
avgPooling(cnn->S2->y[i],outSize,cnn->C1->y[i],inSize,cnn->S2->mapSize);
}
(3)卷积层C3,同C1很类似
// 第三层输出传播,这里是全连接
outSize.c=cnn->S4->inputWidth;
outSize.r=cnn->S4->inputHeight;
inSize.c=cnn->C3->inputWidth;
inSize.r=cnn->C3->inputHeight;
mapSize.c=cnn->C3->mapSize;
mapSize.r=cnn->C3->mapSize;
for(i=0;i<(cnn->C3->outChannels);i++){
for(j=0;j<(cnn->C3->inChannels);j++){
float** mapout=cov(cnn->C3->mapData[j][i],mapSize,cnn->S2->y[j],inSize,valid);
addmat(cnn->C3->v[i],cnn->C3->v[i],outSize,mapout,outSize);
for(r=0;rC3->y[i][r][c]=activation_Sigma(cnn->C3->v[i][r][c],cnn->C3->basicData[i]);
}
(4)采样层S4,同S2很类似
// 第四层的输出传播
inSize.c=cnn->S4->inputWidth;
inSize.r=cnn->S4->inputHeight;
outSize.c=inSize.c/cnn->S4->mapSize;
outSize.r=inSize.r/cnn->S4->mapSize;
for(i=0;i<(cnn->S4->outChannels);i++){
if(cnn->S4->poolType==AvePool)
avgPooling(cnn->S4->y[i],outSize,cnn->C3->y[i],inSize,cnn->S4->mapSize);
}
(5)输出层O5
// 输出层O5的处理
// 首先需要将前面的多维输出展开成一维向量
float* O5inData=(float*)malloc((cnn->O5->inputNum)*sizeof(float));
for(i=0;i<(cnn->S4->outChannels);i++)
for(r=0;rS4->y[i][r][c];
nSize nnSize={cnn->O5->inputNum,cnn->O5->outputNum};
nnff(cnn->O5->v,O5inData,cnn->O5->wData,cnn->O5->basicData,nnSize);
for(i=0;iO5->outputNum;i++)
cnn->O5->y[i]=activation_Sigma(cnn->O5->v[i],cnn->O5->basicData[i]); // 这里多加了一个bias, 感谢wydbyxr的指出!
free(O5inData);
}
项目代码地址: https://github.com/tostq/DeepLearningC/tree/master/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