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愉快

“飞机是鸟”之说

鸟会飞 -> 我会飞 -> 因此我是鸟 ---> 我是鸟,因为我会飞

人们习惯用从物体的属性出发,来定义一件事物;也会因此从一个事物的特征出发,将其和已知的常识对,把这个事物归入已知的事物。人们乐于这样的思考方式,因为它符合零秒思维,容易让人产生“偷懒型愉悦感”。它有个挺形象的名字叫“归纳推理”。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来推崇归纳推理的,因为它也会让人犯错,而且让人错得毫无意识,尽管在多数时候归纳思维是导向正确的。“会飞是鸟”是无可辩驳的,而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结合前面的“定理”,将得到下面的推论——

鸟会飞 -> 飞机会飞 -> 因此飞机是鸟 ---> 飞机是鸟,因为飞机会飞

简化带来的迷局

或许你会发现“飞机是鸟”之说其实很“荒诞”,可现实中我们确确实实是这么思考。常识告诉我们“在同一地段开第二家店是一种内耗”,所以当人们碰到「同一地段有两家相似的超市」现象时,会感到不解和困惑。明明之前验证成功的经验,反而在这时候会失效——用「归纳思维迷局」来描述这种思维方式再恰当不过了。

盲人摸象也是一样道理,大象的特征有很多,而盲人们得到的只是大象的部分特征,于是盲人们就开始将这些特征和他们熟知的锅碗瓢盆相匹配。现实事物的特征很多,不可能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于是人们开始将事物特征简化——给描述的事物定义尽可能少的特征属性,将它和其它事物区分开;不会是定义足够多的特征属性,因为人们深知“过多”只会带来干扰。简化带来的好处不必言说,只是一旦和新事物开始接触,人们会惯性而且快速地把新事物的特征和常识匹配,一旦刚匹配成功,就会恍然大悟似地惊叹——原来它就是……!于是盲人们把大象当成锅碗瓢盆,深陷简化带来的迷局中,毫无察觉。

人们视归纳推理为逻辑的一种体现,尽管它在大多数时候准确性和效率让人叫绝,但是它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它形成的稳定性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

世界永远在变革

恰恰有趣的是,归纳推理的对象往往是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它们是复杂多变的。追根朔源起来,我们通过归纳推理所建立的稳定性,其实是建立在多变的基础之上的。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视野已经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一端,我们已经做到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各种奇珍野兽、各种奇人异事。即便如此,自然界依然不时会基因突变式地蹦出新物种、一夜之间出现麦田怪圈。我们没办法百分百地确信大熊猫只食竹子,也没办法百分百地确信大自然会一成不变地保持现在的状态运转。即使是通过各种规则构建起来的社会体系,我们也没办法百分百保证同性恋永远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也没办法百分百保证社会将会一成不变地保持现在的状态运行。

(单独的)计划经济行不通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变化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掌控范围。

——《逻辑思维》整理观点

世界永远在刷新我们的世界观,甚至我们自己也在刷新自己的认知。

从质疑出发

敢于质疑一切。既然没有什么是一定正确的,我们也不能改变世界运行规则,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质疑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然后顺着世界运行规则的轨道,在合适的节点分出一支轨道线,拓展出世界新的运行型态。我们能做的是开拓世界的新边疆,而不是改变世界。

质疑不是结果。受教于填鸭式教育的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定理式”知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们不敢轻易提出质疑——这很可能会招来人们的嘲笑和批评。人们会嘲笑、批评质疑者,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认为质疑必然导致和定理截然不同的结果。可问题是,质疑者肯定有 Ta 质疑的原因啊,为什么不放下自己的固执,听听对方的观点,再判断质疑得到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如果对方的观点合情合理,说明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有效;如果对方的观点存在纰漏,说明自己的知识在当下还是靠得住,何乐而不为?当然,也许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以“我不是特别能理解……”替代“我不赞同……”会更好地将听者引向“质疑”而不是“结论”。

质疑愉快

质疑是一场找茬游戏,人们彼此都在揪出各自观点的不足,就好像一群孩童在互损对方一样,很毒但也很愉快。

比方说文章开头的“飞机是鸟”之说是否可以完善如下?

鸟会扑扇翅膀着飞 -> 我会扑扇翅膀着飞 -> 我是鸟,因为我会扑扇翅膀着飞

而当科学家研发出能扑扇翅膀飞行的机器,上面的观点还成立吗?嗯,我想传递的信息是,质疑不是在你质疑后纠正观点就结束了,相反的它应该是没有终点的。这里引用马云的一段话,他的用词很形象——

我们(阿里巴巴)现在每一天如履薄冰,每一天都像过一年一样难过。 ——马云

人们就像是生活在薄冰支撑起来的平面上,不知道能够支撑人站立多久。我们能做的,一是尽可能选择厚一点的冰层,二是即使落水了也能不卑不亢地爬出来、和伙伴开心地“互损”,然后等着冰坑重新结冰。所以,祝质疑愉快!


这篇文章也是归纳推理编写而成的,所以欢迎质疑 : )

你可能感兴趣的:(质疑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