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文史巨人,光耀古今——浅淡司马迁和《史记》

01 司马迁的简单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县北)人。出生在公元前145年,他的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大约在汉武帝末年。


34文史巨人,光耀古今——浅淡司马迁和《史记》_第1张图片

司马迁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汉武帝执政的时期,这个时代是汉代最繁荣强盛的时期,经济上繁荣,国家实力雄厚,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开始大规模的开天阔地,开始对外用兵抗击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

汉武帝采取了加强统一的措施,采取了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采取了经济上的一些措施,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这些措施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这是历史发生巨大转折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充分显露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灿的时期。

汉朝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都生活在这个时期。政治上,董仲舒,公孙弘,这些提倡独尊儒术的人物,经济上桑宏羊,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外交方面苏武,张骞,文学艺术方面司马相如,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人物。

时代为他创造史记,创造了条件。时代造就了司马迁这个文化上的巨人。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其家庭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祖上的这些经历,也会影响到司马迁对军事和经济问题的兴趣。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年间担任太史令,恢复了家族的史官传统。

在中国古代,史官是保存掌握文化的人,史官他不直接处理政治事务,管理百姓,但是通过他的历史记载,对于统治者的行为,是非做褒贬,做评价,他们有自己的传统,他们大部分人刚直不阿,秉笔直书。

司马迁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史官传统的家庭里,另外,司马氏的祖先也有其它层面有成就的人,他的八世祖叫司马措,这在历史上有记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对于秦国开发蜀地,占地现在的四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司马迁在很早的时候就立志做一个史官,同时他对于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感兴趣。这都和他家族的关系有关。

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初年,担任太史令,做史官司,这就恢复了史马氏家族的史官传统。

司马谈生活在黄老思想流行的西汉前期,其思想兼采各长而偏重于黄老。他著有《论六家要旨》,文中评价了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学派,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收录了这篇文章。

司马谈又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生活在一个黄老思想流行的时代,司马谈是一个道家人物,信奉黄老。

评价当时的六家学派时,其中司马谈对前面五家各有褒贬,就是认为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有长处也有短处,而唯独最推崇道家,认为,道家能够兼取众长,融会贯通,而且能够应物变化,与时俱进,这适合做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司马迁入仕为郎中。这些经历,为日后写作《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先秦文字所记载下来的那些个书籍,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大概那时他父亲在做太史令,他继续学习,他父亲曾经让他向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学习,所以,司马迁从这个时间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并信奉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

他受儒家的影响很多,他的父亲是道家人物。

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朝廷从推崇道家,到独尊儒术的一个转变时期,这种转变就体现在司马迁父子两个人的身上。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帮助下,司马迁用几年的时间作了一次远游,他这次远游范围非常远,他从长安出发一直向南到了现在的湖南,然后又从湖南一直往东,又到了浙江,又北上到了现在的山东安徽,再经过河南,回到陕西。

前后用了几年的时间,期间,他在各地参观考察了很多历史遗迹,了解了各地的民情,掌故和史料,这为他日后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远游,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精神境界更加的扩大了,这对他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远游回来之后,司马迁在二十七的时候,开始做官,做郎中,这种官是皇帝的随从人员,在皇帝身边,晚上给皇帝值班,白天给皇帝做生活上的服务,官位不同,但是能够在皇帝身边,能够受到皇帝的了解,司马迁之所以做这个官,当然和他父亲有关,因为汉朝规定,父亲在朝廷做官,就有资格保举自己的儿子,在朝中做郎这样的官。

在做这个官的过程当中,司马迁多次随从汉武帝,到各地出游,还曾经受命出使西南夷,就是现在的四川云南这一带,这些经历都更一步加深了他对各地的山川地理,历史掌故,人文风情的了解,这些对他日后写《史记》就很有帮助。

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时,司马谈在病榻前向司马迁交代了自己想写成一部历史著作的遗愿: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就在这次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朝廷发生的大事是封禅,汉朝建立之后,很多大臣都提出皇帝应该要封禅,但是都没有实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汉武帝雄心勃勃,所以他就要封禅。

人们认为,这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圣典,大家都衷心的希望能够参加这个圣典,一群人马浩浩荡荡的向泰山进发,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就走在这个行列当中,他作为一个史官,他要参加封禅,他想记载这个千载难逢的盛况。

可是没想到,当走到河南洛阳一带,他就病了,一病不起,这个时候,司马迁正好从西南夷回来,就来到了父亲的病床前,父亲就在病榻上向司马迁交待了自己的遗嘱,他说自己有一桩愿,就是要写成一部历史著作,现在我们的国家如此的兴盛,我作为史官有责任,把国家的强盛,把那些忠臣义事,名君贤相,他们的事迹记载下来,但是我身体不行了,写不了了。

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做太史,继承我的事业,做了太史之后,一定不要忘记,我想写的这部书。而且他说,真正的孝顺,最高的孝就是要使自己扬名,名垂后世,就能光宗耀祖,也能使自己父母的名声跟着传出去。

假如司马迁不出名,人们恐怕也不会知道还有个司马谈。

所以,司马谈说,最大的孝就是扬名于后世,可以把父母的美名流传于天下。

这里面呢,就给司马迁交待了两项任务,而且这两项任务又是统一的,一项任务就是写史记,另一个项任务就是要传名于后世,你有名,我也跟着你有名了。

父亲的这个遗愿,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后来回忆这个事的时候,他写道,我是在病床前流着眼泪,向父亲承诺一定要完成遗愿。

两年后,三十八的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在汉武帝以前,历法有些不正确的地方。他首先参与了《太初历》的修订,到了太初元年(前104),他继承父志,发扬孔子作《春秋》的传统,开始写作《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被俘。后来又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当武帝问及此事的看法时,触怒武帝而下狱,定为“诬上”之罪。最后被处以宫刑。

那么,在写《史记》的过程当中,司马迁又遇到了一件大事,当时朝廷有一个将领叫李陵,他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随着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妺夫,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想让他立功,派他率兵出击匈奴,可是到了北方,李广利没遇到匈奴,而李陵率领的偏师也就是少量部队,却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一开始李陵带着士兵们浴血奋战,杀伤了很多敌人,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最后呢,寡不敌众就失败了,李陵兵败被俘。

被俘之后,后来又投降了匈奴,消息传来,汉武帝勃然大怒,汉武帝曾经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就说,李陵这个人啊,平时表现还是不错的,他勇敢善战,受士兵拥护,这是他是兵少,所以失败了,失败之后他不死被俘,大概是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将来找机会再报效汉朝。

司马迁他持这种看法,司马迁这么说,却没想到使得汉武帝大怒,认为他这是故意的贬低贰师将军,李陵兵败被俘你不批评他,就等于是贬低贰师将军,赞扬李陵称他能征善战,于是就把司马迁下狱。

那些审判官都是看着皇帝的脸色行事,就给司马迁定了一个“诬上”罪,就是欺君之罪,这可是大罪,按照汉朝的规矩,犯了罪可以拿钱赎罪,但是司马迁家里面没有那么多钱,他的朋友也没有人救他,最后司马迁就因此而受了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他以顽强的意志,继续撰写《史记》。完成后不久,司马迁即与世长辞。

征和二年(前91),任安犯罪将被处决,给司马迁写信求助,司马迁作《报任安书》,诉说自己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决心。

司马迁写作一篇作品,叫《报任安书》就谈到了写史记的过程,写自己受宫刑的过程。

他说你现在请我向皇帝说情,我现在是什么身份,我现在也只是苟活而已,我没有心思管这些闲事,我受了宫刑,人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一个宦官,我之所以不死,因为没有实现自己志愿,我要完成父亲交给我的任务。

他就讲自己无辜受刑,述说悲愤,表达自己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决心。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就是司马迁对于创作的看法,也是对人生的看法,是留名后世的手段。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34文史巨人,光耀古今——浅淡司马迁和《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