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首诗,诗人惨遭杀身之祸,你说值不值?

写了一首诗,诗人惨遭杀身之祸,你说值不值?_第1张图片

从古至今,祸从口出的案例屡见不鲜。唐朝诗人文采风流,多少人因诗文而得名,也因诗文而惹祸上身!

之前,小编写了3篇文章,《因为这首诗,孟浩然断送仕途,世人称其为“得意之作,失意之诗”》、《刘禹锡写了一首诗,被贬谪十四年,你说冤不冤?》、《刘禹锡因一首诗被贬14年,返京后又写了一首诗,这次是福是祸?》,和朋友们分享了孟浩然、刘禹锡的诗。

因为诗歌,孟浩然断送仕途,刘禹锡惨遭贬谪,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罢相》(一题作《罢相作》),却为诗人带来杀身之祸。

罢相

——李适之(唐代)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李适之(694 -747年),唐朝皇室后裔,天宝元年(742年)担任左相。入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的州职,是一位“以强干见称”的能臣干员。

他性情简率,待人随和,公私分明。担任左相五年中,他和奸臣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当他的好友韦坚等人先后被李林甫诬陷而获罪,他内心充满不安。天宝五年(746年),李适之被免去左相职务,担任闲职太子少保,失落的同时,也感到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罢相》语言曲折,使用了反语、俚语和双关语,充满了讽刺意味。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我的相职一罢免,给有才能的人让了路,皇帝高兴,我也高兴自己能够尽情喝酒了。罢相之举,本来是诗人躲避政治斗争,明哲保身,如果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远离祸患的庆幸喜乐之情,肯定更加得罪李林甫,所以,诗人用隐喻曲折表达。

“避贤”意思是给有才能的人让路。“圣”即圣人,一是指当今皇帝,二是指酒(典故中称清酒为“圣人”)。“乐圣”一语双关,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李适之喜欢喝酒,“饮酒一斗不乱”)。诗人有苦难言,将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但是,知情人一读便能明白。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想问问昔日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来?这两句较为口语化,问宾客来赴宴的情况。诗人热情好客,“夜则宴赏”,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诗人被当朝权贵李林甫碾压,相位被免,竟然还设宴庆祝罢相,宴请之事就是异常之举了,能来赴宴的更是不寻常之人。

诗人宴请的人都是老朋友、坐上宾客,大家都是知情人,赴宴不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政治立场的体现,来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赴宴也是考验,考验人心与情谊。

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宴请的真实原因,对上两句曲折表达的有力补充。

这首诗语言直白,有打油诗的格调,杜甫称道李适之“衔杯乐圣称避贤”,谓为知音。由于这首诗,李林甫诬告李适之与韦坚等人勾结。韦坚被流放临封(在今广州),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天宝六年(747年),御史罗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等人杀害于贬所。一时间,各地官员闻听罗希奭之名,无不惊恐万分。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李适之服毒自尽。

因为一首诗,诗人惹来杀身之祸,你说值不值?


舒芯  180612064    

齐悦梦想社群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了一首诗,诗人惨遭杀身之祸,你说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