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穷碧落下黄泉”学习有感

经过一个短暂假期的调整,周三再次回到师院研课学习。周二的小雪和天气预报的一样如期而至,给新学期的同学们增添了一阵激动,今天早上的师院还有些冷飕飕的,寒风裹着衣口钻进脖颈儿,让人直打哆嗦,地面正在化冻的积雪,湿漉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但这阻挡不了我再次回到学校上课的热情。早上五点就爬起来迅速收拾了一下装备(一支笔,一个本,两篇布置的论文),驱车两个小时赶来上课。这学期周三上午安排叶博士给我们上专业课,这门课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课程。所以,在周一的时候,叶博士就通过QQ群给我们发了两篇文章,并布置了研读任务,但由于时间紧张,我直到周二夜晚11点多才勉强将其中一篇看了三遍,并做了笔记,算是对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将上课学习所获稍加整理如下:

关于研课,叶博士从毕业论文学习研读、方法准备、毕业答辩及要求等几个方面给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使我明白了一篇顺利毕业的研课毕业论文不仅有字数、格式、形式等具体可量化的要求准则,更清楚地认识到好的文章还需下大功夫在史料上做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成文,在历经困惑和动摇的状态中坚持下,方能走远、路顺、达成。


1、字数:学院今年严格了对研课毕业论文的要求,每篇文章必须4.5万字以上,低于这个字数的可能直接毙掉。

2、格式:符合研课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必须要引用大量的文章注释,让老师看出你的文章是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整理成文的。

3、形式:在研究范围之内,严格按照要求完成。

4、文章:一篇文章必须依托大量的史料,提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解决、阐述去展开。

5、写文章:在文章动笔之前,应该在明确主题指导下,形成文章的框架结构,通过前期积累的丰富史料充实文章,填充文字,最后在经过修改、润色的基础上成文。

6、方法:要想顺利写好一篇文章,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要从零开始,先通过研读老师推荐的优秀论文,学习文章的核心观点、写作思路结构,批判不足,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进行知识的输入,并吸收消化,争取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还要进行史料的阅读搜集、整理归纳,多到图书馆查看近现代史史料丛刊文集,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到一些档案馆、图书馆进行查阅搜集,形成牢固的文章地基。

7、交流:叶博士提出“交流是在知识不对等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交流的目的就是批判学习,促进知识的完善和自身的成长。不要担心怕见导师,每个学生都会经历见导师时的瑟瑟发抖得阶段,要敢于交流,就得必须下功夫多看文章多看书,拿出“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决心去搜集史料,去克服困难。

上午下课后吃过午饭,利用午休时间去图书馆二楼的报刊阅览室借暖,顺便还可以像模像样地拿几本高端大气的学术期刊恶补一下本就缺乏的学术气息。哈哈!来到学术期刊展柜,空空如也,像被“打劫”过一番似得,一本不留!!!那些书儿早就被勤快有心的同学们占据了,并且是牢牢“霸占”。期间我又寻过两次,依旧不在,我只能死心地回到找好的自习位上慢慢品阅好久不见却依然熟悉的那本《青年文摘》,还是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封皮,很有青春的味道。我翻翻自己喜欢看的文章,时不时地观察周边上自习的同学,大多都是本科生,而且估计应该是大三或者大四准备考研、找工作的学生,都很努力的在钻研厚厚的教材,在草稿纸上写着满满的公式和解题步骤,演算着复杂的数学题......看着他们,我好像回到了几年前我的大学,也是在这个学校,但我没有他们努力,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十八、九岁的样子,那样的美,那样的真实,那样地让人羡慕......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学习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提升与改变,但我就觉得工作能够让我充实,再次回到师院学习让我很快乐,边工作边学习使我更加懂得珍惜,把握现在;我也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才能见到曙光、看到成绩,但我坚信自己不会永远做一个教书匠的。加油!

2017年2月24日 五 1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