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根的视域看人生百态-------读《论说文集》

从培根的视域看人生百态-------读《论说文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中国,培根这个名字并不一定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虽然这个论断的提出并不是出于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其后来确实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英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全才,培根一生也都在践行着他的这一主张。他博览群书,看尽世间万象,所涉猎的领域不仅限于哲学、科学,在文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一生笔根不辍,写下了《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等多部科学哲学专著,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被马克思评论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但就个人而言,培根哲学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是他对于人生的解读。在他耗费了最多心力写下的《论说文集》中,培根系统的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生活以及世事万象的看法和主张。虽然其中有些观点备受后人争议甚至是诟病,但仍不妨碍它成为与《梦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并肩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本文正是以《论说文集》为基础,浅谈自己对于培根人生哲学的理解。

《论说文集》的完成

《论说文集》共三版,其中第一版发行于1579年,十年培根仅36岁。全书只收录了十篇文章:《论学问》、《论辞令》、《论礼仪》、《论从者与友人》、《论请托者》、《论消费》、《论养生》、《论荣誉与名声》、《论党派》以及《论交涉》,培根通过这些主题开始阐述自己对人生及生活的理解。而这些文章在1612年该书第二次出版时又得到了更加精心的修改,并且全书的文章数量由原先的10篇增加到了38篇,论说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解读也更加深刻,但培根并没有就此止步。1625年,《论说文集》迎来了它的第三次出版,培根对前一版本里收录的文章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不断的融入自己新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全书的内容也扩展到了58篇,论说的主题从哲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日常生活,虽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已足够后人在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人生里细细咀嚼。

而事实上,即使有了第三版的问世,《论说文集》也并不能算真正的完成。因为直到去世前,培根仍然在写,只是未来得及发表。因此,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诸多版本里,编者都加入了第五十九篇《论谣言》的残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培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写作和打磨这样一本《论说文集》,既展现了他认真审慎、勤勉刻苦的治学态度里,也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的细致与严谨。

培根视域里的人生百态

培根《论说文集》的魅力在于,作者将人生数十载的经验教训凝结在五十八篇半的文章中,简练而全面,以人生和生活中的点滴为材,作哲学向的深刻思考。既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又有人人皆可读可想的亲和力。美国著名学者、《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特在评论培根《论说文集》时说:“《培根论说文集》属于为数不多的应当咀嚼消化的书。你很难见到在这么小一个盘子里盛这么多肉,而且烹制得如此色、香、味俱全。”可以说,《论说文集》呈现了培根视域里的人生百态。

他讨论真理,认为人不应该沉溺在“自负的理解、悦人的希望、虚假的评价、随意的想象之类”,这些虚妄的幻想蒙蔽了真理之光。这与他在哲学领域所提出的“四假象”学说相呼应,认为人们欲求真理,需先拨开认知里的“迷雾”。在这里,他以谎言与真理之间的利益纠结为出发点,指出了人们苦求真理而不得的原因所在,从哲学、神学以及世俗事务等多个层面逐一分析了真理的内涵,以启示人们探索、认识和相信真理。

他讨论迅速,认为真正的迅速与否关注的不应是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而应当是工作的进展。他说:“在赛跑当中,速度依靠的并不是步幅之大或者抬脚之高。同样,在工作上,获得迅速所依靠的,是保持与事情的接近,而不是同时做工作中的太多事情。”而对于如何使自己迅速起来,培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倡有规划的行事风格。而这种规划需要个人认真聆听和收集相关消息,拒绝重复造成的时间浪费,在工作安排上分清轻重缓急,懂得抓重点,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他的这一论说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社会时常被热议的话题“拖延症”。显然,这个在今天让很多人苦恼的问题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在培根这里得到了解决。而如果人们可以向培根所提倡的这样,拖延症也就可以很容易被克服,继而带动的是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

除了这些理性的问题,培根也讨论情感。他谈论爱情,认为爱情会使常人的理智被湮没,陷入两种极端的状态里。因此,他主张人们学会把爱置于恰当的限度之内,或将之自然普及与众人,使人变得仁爱而慈悲。他说:“夫妇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改善了人类,但淫荡的爱则腐蚀和贬低了人类。”以此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肯定、尊重以及审慎的态度。而他在旅行、园艺及养生等方面的讨论,也都显示出其个人在生活情趣上的修养。

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的论说,也得益于培根优越的出身和年幼起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他对于所有生活琐碎的思考都细致的让人佩服。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思考着、在思考中更加细腻的生活着的秉性,也恰恰与他所取得的成就彼此呼应。但培根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更准确的说,他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父亲死后,家道中落。培根开始了漫长的对权力、名声和金钱的追求。或许也正是这总是欲求而不得的经历,使得培根在与政治、权力等相关话题的论说上备受争议,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培根现实的行为与自己在书中所推崇的背道而驰,因而受到了后人的诟病。

他谈论司法,义正言辞的指出对法官而言“正直是他们的命运和独特的德行”。他说“一个不公平的判决所带来的伤害,超过了许多不公平的例子。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例子只不过是弄脏了溪流,而不公平的判决则弄脏了源头”。他谈论财富,主张“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富,清醒的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予财富,心怀满足的离开财富”。这些论述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然而正是这些提出这些论断的人,也就是培根本人,却在自己任大法官之职时,在审理一桩案件时接受了诉讼人四万英镑的贿赂,并且不止一次地罔顾法律做出错误的判决,最终被赶下了台,受到重罚,虽然之后受到了国王的特赦,但其政治生涯也还是在此终结。

此外,培根在书中还极力肯定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并举出了大量的史实来论证友谊的两个果实(即“使心中的郁结和壅塞得到解脱和宣泄”和“在理解力上产生出健康而又最大程度的力量”)。理论上来说,培根应该十分珍惜朋友,而现实却是,培根为了追求自己所想要的权位,背叛了在其困难时一再向他施以援手的朋友艾塞克斯,以严厉的政治手段惩处了这位朋友,促成了他被处死的结果。

显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道德的层面上来看,培根的这种做法都是不堪的。这种近乎于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让培根的人格饱受争议。而这些争议,他显然也是知道的。在《论高位》中,培根说:“职位的升迁是费力的,而人们吃尽了辛苦,却又获得了更大的辛苦;职位的升迁有时是可鄙的,人们通过有失尊严的手段而成了显要贵人。”纵览培根生平,可以看到培根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视角来给世人提供指导,而更像是以一个亲历者、过来人的身份在感叹,在总结。因此,这一段文字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无奈与辛酸。纵使他的政治生涯有过辉煌,纵使他实现这些辉煌的手段不够光明,甚至可以说是卑劣的,但当他说出这样一段话时,他似乎是从年轻时的狂热里清醒过来了的,同时也是落寞的。而在《论高位》的最后,他所说的那句“他在履行职务的时候,成了另外一个人”,似乎也是在为自己当年对朋友落井下石的惩处行为做最后的、略显无力的辩白。

最后,我想说,培根《论说文集》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人生活中应该努力的方向。虽然培根本人并没有完全像他在书中所主张的那样生活,但是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否定培根人生哲学的依据。毕竟,历史有历史的局限,培根有培根的无奈。我们仍然应该感谢他,用一生的心血写下了这样一本《论说文集》,给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提供了指导,为我们勾勒了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中应有的一些样子。而当我们批判培根的做法不够磊落、言行不一时,也更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磊落的、言行一致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培根的视域看人生百态-------读《论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