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详解

Hash(哈希)
Hash :散列,通过关于键值(key)的函数,将数据映射到内存存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这个过程叫做Hash,这个映射函数称做散列函数,存放记录的数组称做散列表(Hash Table),又叫哈希表。JAVA函数hashCode()即请求对象的哈希值。

 

Hash的优点
先分类再查找,通过计算缩小范围,加快查找速度。

例:

集合:{13,19,25,27,17}
若是采用数组或链表结构:

访问其中的一个元素(如18),需要遍历整个集合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
而采用哈希表时:

假如散列函数为H[key] = key % 5;则集合元素对应的hash值分别为{3,4,0,2,2}。
访问元素(18)只需要在Hash值为2的集合中寻找即可.
如果访问没有哈希冲突的元素,例如访问(25),可以直接访问哈希值为(0)的值。
故hash时间复杂度最差才为O(n),最优情况下只需要O(1);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由大量的数据,采用数组或是链表存储时,访问需要遍历,耗费的时间非常多,而Hash表通过哈希计算,可以直接定位到数据所在位置(发生哈希冲突时,哈希值相同,可以定位到较小范围)大大加快了 查找的速度,节省了大量时间。

 

 

散列函数(Hash函数)
Hash通过Hash函数,将Key值映射为地址,Address = F[key];

常见的几种Hash函数:直接定址法、数字分析法、平方取中法、折叠法、随机数法、除留余数法

直接定址法:取Key或者Key的某个线性函数值为散列地址。Hash(k) = k,或者Hash(k) = a*k + b, (a\b均为常数).

如下例所示:a = 1/100,b = -5.

Key    Hash(Key)
1005200    10047
3009800    30093
1506400    15059
7604300    76038
 

数字分析法:需要知道Key的集合,并且Key的位数比地址位数多,选择Key数字分布均匀的位。如下:

Hash(Key) 取六位:

列数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key1:  5    2    4    2    7    5     8     5     3     6     5     1      3

key2:  5    4    4    8    7    7     7     5     4     8     9     5      1

key3:  3    1    5    3    7    8    5      4     6     3      5     5     2

key4:  5    3    6    4    3    2      5    4     5      3      2    6     4

 

其中(2、4、6、7、9、13) 这6列数字无重复,分布较均匀,取此六列作为Hash(Key)的值。

Hash(Key1) :225833

Hash(Key2):487741

Hash(Key3):138562

Hash(Key4):342554

 

平方取中法:取Key平方值的中间几位作为Hash地址。因为在设置散列函数时不一定知道所有关键字,选取哪几位不确定。一个数的平方的中间几位和数本身的每一位都有关,这样可以使随机分布的Key,得到的散列地址也是随机分布的 。如下:

Key    Key值平方    Hash地址(5位)
111112113    12345901655324769    01655
010111101    00102234363432201    34363
210222134    44193345623513956    45623
折叠法:将关键字分割成位数相同的几部分(最后一部分的位数可以不同),然后取这几部分的叠加和(舍去进位)作为哈希地址。 当Key的位数较多的时候数字分布均匀适合采用这种方案.

具体的叠加方法有两种,移位法和折叠法:

例子:若Key为下列数串,地址位数为7,两种方法的Hash(key)分别如下:

Key:7982374 | 1861215 | 9892154 | 56923

     移位折叠法:         折叠折叠法:     
第一段    7982374    d1-dr    7982374    d1-dr
第二段    1861215    d(r+1)-d(2r)    5121681    d(2r)-d(r+1)
第三段    9892154    d(2r+1)-d(3r)    4512989    d(3r)-d(2r+1)
第四段    + 56923    d(3r+1)-d(end)    + 32965    d(end)-d(3r+1)
结果:    19792666         17650009     
Hash(key):    9792666         7650009     
随机数法: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具体实现:建立一个伪随机数发生器,Hash(Key) = random(Key). 以此伪随机数作为哈希地址。

除留余数法:取关键字被某个除数 p 求余,得到的作为散列地址。

即 H(Key) = Key % p;

例子如下:

Key    P    Hash(Key) (4位)
11076302    1000    6302
13635279    1000    5279
41076553    1000    6553
76553027    1000    3027
以上就是6种构造哈希函数的方法,选择时要本着尽量减少产生冲突的原则,根据Key值的位数,分布情况,范围大小做出更优的选择。

 

哈希冲突
不管选用何种散列函数,不可避免的都会产生不同Key值对应同一个Hash地址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哈希冲突。

 

哈希冲突的处理
当冲突发生时,我们需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开放定址法、单独链表法、双散列法、再散列法以及建业公共溢出取等方法。

开放定址法:

当冲突发生时,探测其他位置是否有空地址 (按一定的增量逐个的寻找空的地址),将数据存入。根据探测时使用的增量的取法,分为:线性探测、平方探测、伪随机探测等。

新的Hash地址函数为 Hash_new (Key) = (Hash(Key) + d i) mod m;i = 1,2...k (k<= m-1).m表示集合的元素数,i表示已经探测的次数。

线性探测(Linear Probing)

d i = a * i + b; a\b为常数。

相当于逐个探测地址列表,直到找到一个空置的,将数据放入。

平方探测(Quadratic Probing)

d i = a * i 2 (i <= m/2) m是Key集合的总数。a是常数。

探测间隔 i2 个单元的位置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将地址存放进去。

伪随机探测

d i = random(Key);

探测间隔为一个伪随机数。

哈希详解_第1张图片

 

例子:

Key集合为(15,36,25,46,75),采用除留余数法,模10 ,冲突时采用线性探测法d i = i;

如图,15和36放入时无冲突发生,分别对应地址 5 和6 。

但是当25放入时,Hash(25) = 25%10 = 5,和Key= 15发生冲突,则令d 1 = 1,Hash(25) = (25 + 1) %10 = 6.

此时已然与Key = 36发生冲突,令d 2 = 2,Hash(25) = (25+2) %10 = 7,无冲突,放入。

此后46,75也发生冲突,解决方法同上。

 

链表法

将散列到同一个位置的所有元素依次存储在单链表中,或者也有存储在栈中。具体实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这些元素的数据存储结构。

如下图所示:

哈希详解_第2张图片

首页Hash地址为 i 的结点,均插入到以 T[i] 为头指针的单链表中。T 中各分量的初值均应为空指针。

在拉链法中,装填因子 α 可以大于 1,但一般均取 α ≤ 1。

 

装填因子(载荷因子)

散列表的载荷因子定义为:

​ α =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 / 散列表的长度.

α 是散列表装满程度的标志因子。由于表长是定值,α 与“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成正比,所以,α 越大,表明填入表中的元素越多,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α 越小,标明填入表中的元素越少,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实际上,散列表的平均查找长度是载荷因子α 的函数,只是不同处理冲突的方法有不同的函数。

对于开放定址法,荷载因子是特别重要因素,应严格限制在0.7-0.8以下。超过0.8,查表时的CPU缓存不命中(cache missing)按照指数曲线上升。因此,一些采用开放定址法的hash库,如Java的系统库限制了荷载因子为0.75,超过此值将resize散列表。
--------------------- 

原文:https://blog.csdn.net/yt618121/article/details/81162836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希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