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了,又怎样?

我错了,又怎样?_第1张图片

今天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个视频(链接:http://tieba.baidu.com/p/5518025379)。

自从有了孩子,我看到任何关于孩子的视频总是不自觉地代入,这段视频我看了三遍,感受只有两个字:心疼。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这么早的就体验崩溃的情绪?

是什么,让父母在看到孩子失控的情绪时无动于衷?

一个孩子最绝望的莫过于此:爸爸妈妈看不见我。

一个孩子最可悲的莫过于此:我要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真正的关注和认可而奋斗,或者我要为了证明我存在的意义而反抗。

从此以后,孩子不再探索世界,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对付父母。

如同那个孩子所说:我错了,又怎样?

父母真的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孩子真的错了,那又怎样?

天不会塌,地不会陷,地球照样转。

如果父母们明白,试错,是我们每个人在初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几年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对“正确”有那么深的执念。

“对”与“错”,原本就是成人世界的一个评判标准。

“儿童只能承受一样东西,就是再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他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自我创造的历程上,而不能管其他,他必须集中精力去创造一个自己,而他生存的环境一定要有成人为他保护,而且构建起来。”

刚看到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这句话,我就有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好像之前所有杂乱无章的教育理念的碎片,都被这段话重新整合了。

孩子为什么而存在?

创造自我。

这是人类进化留给我们的本能。

孩子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探索世界、模仿学习,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以便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

这才是所有教育理念的一条基准线吧。

正是因为儿童的自我创造、自我成长的目标,于是他们被赋予了强大且持久的好奇心、学习力和执行力。这是大自然赋予儿童最强大的能量。

如果儿童的这三个方面没有遭到破坏,任何一个成人都无法超越他们。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使用的是我们成人穷追不舍的高效学习方法论:不断试错、不断重来、不停重复同样的动作,坚持、专注这些品质孩子们生来就有。

然而为什么每当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父母们却为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学习力和执行力操碎了心仍然发现事与愿违,孩子小时候的强大能量哪里去了?

父母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后来想尽办法想要得到的,恰恰是之前被自己毁掉的。

掌握任何新事物或者新技能,必然要经历不断试错的过程,然而,很多父母却不能接受孩子犯错。

就如同视频中的那对父母,我不知道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在把孩子逼成这种状态之下,还要坚持不依不饶。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阻止孩子犯错?

因为犯错是不好的,是不对的,必须要改正才行,父母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

每个成人关于这个问题都能巴拉巴拉说一堆理由,我只想问一个问题:

你最近几年是不是一个错误都没有犯过?

如果你都不能做到不犯错,为何要逼孩子做到?

不是啊,我允许孩子犯错,只是希望她态度端正,你看她,一副不认错的样子……

孩子过了五六岁,和成人一样,会有自尊心,会觉得犯错了尴尬,性格不同的孩子,对待错误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太一样,我们没必要要求孩子都要用一种方式来认错吧。

视频中这对父母,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真正影响是什么。

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关注了A就意味着关注B的时间会缩短,儿童也一样。

当孩子在一个宽松且安全的环境中,不用去顾虑其他,能够专注于自我创造活动,那么他的好奇心、学习力和执行力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相反,如果这个环境混乱不堪,儿童需要分出精力去考虑自己如何获得安全感、如何才能被爱、如何才能被关注、如何才能在与父母的权力之争中获胜等等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用来自我创造的时间无疑会减少,进行自我创造时的专注度也会有所下降。

这才是孩子天生自带能量消失的根本原因。

所以,家长的责任其实不是教育,而是保护、尊重和引导。我们只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环境,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他们的一切创造活动,引导孩子更好的进行自我创造,在孩子自我创造受挫的时候及时鼓励孩子……

美国作家J.D.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里有一段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只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至于孩子在奔跑的途中犯了错,被别的孩子推到,那又怎样?

错就错了吧,大自然赋予他的任务是适应世界,为了适应,他会自己纠正错误的。

我们,做好守望者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错了,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