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井印痕之长樂未央(No.604)

半井印痕之长樂未央(No.60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604枚。

石材:青田石,隨形章。

釋文:長樂未央。

第一,説長。

長,久、遠也。(《說文解字》)

據甲骨文及金文字形,長字應象人長髮的樣子,引申為長久之義,有時間之長也有空間之遠。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空間。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時間。

第二,説樂。

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說文解字》)

五聲,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現代七音中的1.2.3.5.6),八音是指八種材材質製成的樂器所發的聲音(絲、竹、金、石、土、匏、革、木)。

《說文解字》所注反切為“五角切”,可推知,古漢語發音“w”和“y”相似,“角”音為“jue”。說起讀音,有個一直存在的問題,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句中的“樂”到底該讀什麼音。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反復強調此句中該讀“yao”,説這是古音,後來看電視,大概是中青歌手大賽,嘉賓余秋雨讀為“le”,引發不少討論,當然那是就有很多人對余大師很不滿了(大師這個事我個人覺得可能不怨余秋雨本人,這些年我看到過很多政府行為,比如要成立或培養多少多少大師、名師,余秋雨被裹挾其中也是可能的),這回正好抓住讀音問題笑話他一番,不過余秋雨本人一如既往地不承認,最終也沒下文了。《現代漢語詞典》中“樂”字沒有標出有“yao”的讀音,衹是“藥”(即葯)字的聲部為“樂”,似乎可說明“樂”讀音與“yao”相關。

又據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後世分樂為'五角切',音岳,'五聲八音之總名也'。亦讀'盧各切',音洛,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樂。”——諸位看得真切,依戴家祥所言當讀“洛”。此說有無道理?極有道理。四川樂山人說“樂山”不說“le”,而說“洛”,我怎麼知道?我大學睡在我下鋪的兄弟就是樂山人。

那麼所謂古音又是怎麼回事?衹能推測為地方方音的訛變所致。中國幅員遼闊,“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有些地方地處兩地交界處,五里都不同音,所以有種種發音的不同也屬正常。

始皇“車同軌,書同文”功在千秋,而今推廣普通話也有“字同音”的目的,儘管有種種不解甚至抵觸,但縱觀歷史,利大於弊,大家要注意的是推廣普通話不代表要消滅方言,方言的去留問題還是留給歷史留給時間,更重要的是交給人民自己去抉擇吧。

第三,説未。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說文解字》)

未字象樹木重疊枝葉的樣子。

許慎認為“未”是“味”的本字。

有人解釋“未”字強調樹未結果。似乎“未”字表否定含義也從此來。

第四,説央。

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內,大,人也。央旁同意。一曰:久也。(《說文解字》)

央字溯源也有紛爭,我個人傾向於解釋為“殃”之本字,甲骨文字形之央,中有一人,頭上一橫似在受刑,頸部有枷,該字字形因人形居中,故後世用字逐漸訛為“中間”“中央”,而其本義則加一“歹”來表示;同時又由本義受刑生命結束引申為“結束u”之義,所以才有“未央”一詞。

第五,刻印。

隨形章,青田石(石質一般,有釘),用瓦當“長樂未央”字樣,難得其神。多數筆劃兩刀冲出,不免粗糙,遇釘損刀,得不償失,以後刻前應仔細考察一下石質。

半井印痕之长樂未央(No.604)_第2张图片
隨形章,筆劃有變化。

半井印痕之长樂未央(No.604)_第3张图片
基本是兩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井印痕之长樂未央(No.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