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书笔记

出于性格原因,对于能说会道的人,总是会带着几分羡慕,总觉得,那些会说话的人,一定不仅仅是会说话这么简单。能把话说好,是一门很强的技术,如果没有灵巧的心思,怕是会弄巧成拙。像王熙凤,能把话说得那么八面玲珑,其内在,难道不是也有玲珑之心吗?诸葛亮为什么能舌战群儒?不也是因为其本身思想/才智就超出众人吗?我当然不是说聪明是外向人的特权,只是那些会说话的人,真的很难让人忽略其闪光点。

想起古希腊还有修辞学呢,可见,说话也是门学问。话,人人都会说,却并非人人说得好。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是一本比较浅显的通俗读物,教你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对话,怎么把话说好。这本书在更新对说话的观念方面,还是挺有作用的,鉴于还未实践其中涉及的话术,暂且也不好说实践作用。

现将书中学习到的几点扒下来:

人际冲突预防为主

人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生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冲突,其实很微小,但是由于交流的无奈,往往造成最后的冲突产生。

这里提到“两个版本”,即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

就像人总是认为自己工作的失误是因为身体原因等,看待别人的失误却认为就是能力问题。

这“两个版本”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冲突。比如室友熬夜与不熬夜的生活习惯不同,原本是一个事实/习惯,但是在双方眼中容易上升为人格问题。

因此,可行的办法是表达意见之前,先打好预防针,宣泄情绪之前,试着做一些铺垫:“抱歉,这也许未必是事实,但是我难免会有这样的感觉。”

受两个版本的影响,对方可能只注意“这也许未必是事实”,从而减少带来的被冒犯之感。

承认自身情绪,引导他人情绪

很多时候,把不满放在心里,等到临界点才爆发,往往会让人猝不及防、莫名其妙,除了发泄自身情绪,没有其他作用。情绪沟通的第一步,是察觉情绪、小幅释放、提前预告。通过提前告知别人你的情绪,才能让人能够预测你的下一步行为,减少冲突。比如有些人开玩笑过头了的时候,要及时说出自己的心理不适,别等到最后再爆发。

信息的多维度表达

口语传播与书面语传播不同,由于信息转瞬即逝,无法留存,所以要注意:

1、关键信息要多维度重复

用传播学视角来看,即要增加信息冗余,信息的内容含量可能不会增加,但是准确度可以得到提升。尤其涉及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时,多重复一遍不是坏事。在口语传播中,千万不要高估听众的理解力!

2、难懂的内容要主动留空白

有些人在说话时,喜欢给对方留有理解的时间,比如说,马薇薇讲话时候的口头禅——“对不对”,其实就是她在信息阐释过程中给予对方思考时间,主动留白,便于下面的信息传达。

3、复杂的观念要进行操作性表达

所谓“操作性表达”,在我看来,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便于理解和记忆,为什么官方话语总是容易引人反感?领导讲话说半天让人还是一头雾水?就在于很多时候,表达上过于宽泛、抽象,缺乏实操性。说 “高度重视”、“力争上游”这类的套话,不如提出“上升几个指标”来得有效。

从思路出发,辩论的核心是反驳

好的辩论,应该是抓住对方思维上的漏洞/问题,进行有条理的反驳,所谓有理有据,不过看有些辩手,抓住细枝末节不放,死纠一点,将辩论当作击败对方的竞赛,却忘了裁判和观众的感受,实在不合适。其实在观众看来,这样死磕的辩手,和这样的辩论赛,价值并不大。

到底应该如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大概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长辈说出这句话,往往让晚辈有苦难言,无力反驳。书中提供了三种思路:

首先反驳之前,强调“我”是主体,要懂得坚持自己的原则。

思路一:在偏好问题上,指出它与经验无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偏好问题上,如果一开始方向就不一样,那么经验的可参考性就会大大降低。

思路二:在成长问题上,点名经验的真实价值。

长辈喜欢拿他们的经验之谈来规劝你,但是仔细想一想,他们的经验是否是在实践中,在试错中积累的,因为真正值钱的经验一定是在试错中不断积累的,如果长辈只是用自己年轻时被规劝的那些经验来压你,那不过是复制,其价值在何处?

思路三:在责任问题上,要明确权利关系。

这是底线了,一般长辈给建议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他要为你的结果负责的,因为你才是事件真正的主体,所以如果你有自己的坚持,不妨亮明底线——“都听您的,万一走错了路,难道您要负责吗?”

当然,思路是这样的,至于怎么委婉地说,就要看自己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不会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