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Museum(1)

早几个星期前已经逛过National Museum,后面又细细把拍来的照片看了很久,补充了些资料,删繁就简,把重要历史信息勾勒一下,作为我的家庭作业。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教。

National Museum(1)_第1张图片
National Museum

一、殖民前

起先,在东南亚地区,商业最繁茂的地方是马六甲州,在马来半岛的南部,马六甲海峡就是以马六甲命名。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六次停靠在马六甲州。马六甲州的对面苏门答腊也是非常兴旺的港口。那时候的新加坡是个荒芜贫瘠的小岛,是到很后面才被来往商人逐渐发现的。

National Museum(1)_第2张图片
map

最著名的记载新加坡的史料,是1349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的“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岛上居民赖以为生的手段是打鱼、卖鱼、卖水(给海上来往客商)。绘制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郑和航海图》称新加坡为“淡马锡”(Temasek,海城)。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为“狮城”)才首次出现。还有一部马来编年史叫Sejarah Melayu,最早的版本成书于1612年,据说是用阿拉伯语讲述的新加坡和马六甲在14-16世纪的历史。

National Museum(1)_第3张图片
Sejarah Melayu

National Museum后面就是禁山(Forbidden Hill,马来话叫Bukit Larango),当时是苏丹皇室的王宫。他不准人上山,因为经常有妃嫔在山上洗澡。该地也是重要的皇室墓地,葬着淡马锡建国后第一任王子Sri Tri Buana,和新加坡最后一位苏丹Iskandar Shah。莱佛士登录新加坡后,就在这里建立了政府大厦(Government House),所以这座山改名叫皇家山(Government Hill),或旗杆山,因为英军在此升旗。1860年后,这座山用于军事堡垒,用印度总督Charles John Canning的名字命名为福康宁山(Fort Cunning Hill)。

National Museum(1)_第4张图片
Fort Cunning Hill

等我参观完National Museum后,就顺便往后山走走。当时天还没黑,福康宁山的草坪上还有一群年轻人在搭场子,但仍然觉得气氛很怪(当时并没有认真看此山的介绍),有点害怕。很快逛完山边的“香料花园”(Spice Garden)就急急得走下山。山脚下是政府的婚姻登记部门,总觉得跟周围的气氛相当不搭调。

二、殖民时期

1、葡萄牙殖民者

在郑和发现新加坡的一百多年以后的16世纪,马六甲地区被葡萄牙人控制。葡萄牙人来到东南亚是为了做香料生意。因为那个时候,香料是最天然的防腐剂。

2、荷兰殖民者

17世纪,荷兰人到了东南亚,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他们与葡萄牙人、马来人等竞争贸易控制权。

3、英国殖民者

英国是新加坡最后一个殖民国家。1819年,Thomas Stamford Raffles时任东印度公司货船书记,他发现新加坡地理位置很好,水深适合停靠大船。他与本地马来人达成交易,在新加坡建立一个英国贸易口岸,向各国船只免税开放。这一举措使得贸易和船只远从阿拉伯和非洲而来。到1850年,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

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和旧议会大厦的中间有他的雕像,后面是成排的CBD。他被认为是新加坡的缔造者。顺口说两句,国内凡是以莱佛士命名的产业都是新加坡人投资的。比如重庆、成都、上海(2家)、宁波、北京、深圳、杭州等地都有莱佛士广场,其母公司叫凯德置地(Capitaland)。该商业地产有两个牌子,低端的叫嘉茂中心(现在的Capital Mall)。高端的就叫莱佛士广场(Raffles City)。

National Museum(1)_第5张图片
Statue of Raffles

Raffles虽然是新加坡的开辟者,但身世坎坷。1824年,莱佛士和其第二任妻子索菲亚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船只the Fame,从Bengkulu出发,经苏门答腊到英格兰。结果船只失火,烧掉了马来群岛的地图、词典、词汇表、历史、手稿、图书、自然历史素描,以及植物、鸟和动物标本。东印度公司要告他,他的妻子几经周折,才成功说服当局免受刑罚,但他们俩都在几年后相继去世。

National Museum(1)_第6张图片
the Fame

除了Raffles之外,还有一个苏格兰人William Farquhar(法夸尔)也很重要,他是东印度公司的私人海军将领,后来成为新加坡居民,他很受马六甲人民的欢迎,吸引很多商人、手工艺者和劳工到新加坡来。然而后来与Raffles不和,Raffles剥夺了他的居民身份,回到了苏格兰。

National Museum(1)_第7张图片
William Farquhar

4、商业中心

自从莱佛士发现了新加坡的巨大价值后,新加坡成为东南亚非常著名的商业中心。英国自由港口的开放让新加坡人口在五年内增长到1万以上,港口从西边的直落亚逸到东边的加冷(Kallang)。船只来自马来群岛、亚洲和欧洲。他们带来的货物有印度的布料和鸦片,中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还有海峡出产的香料、珍珠、鸟巢和龟壳。

1867年,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由英国殖民地部直接管理。英帝国的繁荣带来了新加坡的繁荣。从马来群岛、中国和南亚来的移民使得新加坡人口暴增。一些人是来贸易的,但更多的人是进入种植园和矿场工作。正是种植园里的橡胶和矿场里的锡矿让新加坡成为一个出口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还有做鸦片、胡椒和槟榔(gambier)种植的生意。

National Museum(1)_第8张图片
British Colonist

1825-1873年间,英国殖民者从印度运送了很多罪犯到新加坡作为廉价劳动力。他们服刑期满后,一些人继续留下来工作,一些人用他们的继续从商或购买财产。到1850年为止,大概有3000名罪犯,大部分从马德拉斯、孟加拉和孟买,以及锡兰岛(斯里兰卡)过来。主要做清洁、运输货物,以及泥水匠等苦工。新加坡有个多美歌(Dhoby Ghaut)MRT站,Dhoby Ghaut是印度语洗衣的意思。

5、知名华人

陈笃生,最早的来自马六甲的土生华人移民之一,在1820年来到新加坡,是一位商人和慈善家。新加坡第一所乞丐医院于1844年成立。一直到现在,陈笃生家族在新加坡仍然享有很高的名望。

National Museum(1)_第9张图片
Tan Tok Seng Hospital

林文庆,土生华人,获得皇后奖学金到爱丁堡读医学。1893年回到新加坡,在直落亚逸街开了一家诊所。他热心社会事务,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陈嘉庚,热心教育。这两位毋庸赘述,厦大人都知道。

6、教育

19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为了改善新加坡的教育状况,成立了更多的学校,提供英语、数学、地理和历史等科目。更多的人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开始从事一些专门工作,比如律师、医生、牙医、教师或新闻工作者,或者成为商业公司或民间服务的文员或秘书。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亚洲中产阶级,他们接受西方的风俗,并参加欧洲运动和娱乐。

19世纪以前,女人几乎是不受教育的。1887年开始教育改革运动。澳大利亚卫理公会传教士Sophia Blackmore建立了卫理公会女子学校,在Short Street的一间店屋。1899年,一群在英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土生华人成立了华人女子学校(后来叫新加坡华人女校)。到1930年代,一些中英双语女子学校在新加坡各处出现了。教授科目有数学、烹饪、缝纫、阅读、写作、地理和世界历史。还有一些学校还引入了体育课。男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女生受教育是为了配得上男生。所以缝纫、烹饪和照顾婴儿被认为是女生的重要技能。

National Museum(1)_第10张图片
Sophia Blackmore

20世纪初,女生开始接受现代教育,很多女性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1920年,美国女人获得了选举权。新加坡的女人也开始教书、做慈善、购物和休闲活动。后来,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做文员、会计、秘书、教师、律师、医生等,还有做慈善和福利工作。

National Museum(1)_第11张图片
modern woman

7、生活

在战前殖民时代的新加坡,富人家有留声机、装饰豪华、非常贵重的物品,还有电话、缝纫机、鸡尾酒调制器、沙发等中西文化交融的东西。相当摩登的时代。

National Museum(1)_第12张图片
Modern Life in Crown Colony

富裕的华商一般会请厨师、司机和奶妈,以及一些处理家事的仆人。做保姆的Amah起初来自珠三角地区,由于1930年代丝绸业的垮台和洪水,上千人来到新加坡做女佣。现在华人女佣请不起了,都是请菲佣。

National Museum(1)_第13张图片
Amah

当然也有成千上万的华侨(Chinese sojourner migrants)在新加坡做黄包车夫。主要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华侨,一般工作5-7年就回中国了。

8、海峡殖民地的高级长官

National Museum的墙面上有三位海峡殖民地的高级长官的画像。

一位是安德逊爵士Sir John Anderson(1904年4月15日-1911年4月9日)

新加坡河上有座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一位是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1930年2月5日-1934年2月16日)

Clementi MRT station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还有一位是珊顿爵士Sir Shenton Whitelegge Thomas(1934年11月9日-1946年3月31日)在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间,为日军俘虏。这幅画出自徐悲鸿之手,是他在1939年造访新加坡时画的。

National Museum(1)_第14张图片
Sir Shenton Whitelegge Thomas


National Museum(1)_第15张图片
Xu Beihong

彼时已经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政局紧张,总督一脸严肃。

日据及战后重建静待下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National Museu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