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棋

10月12日,101城市书房“相约星期四”分享札记

“相约星期四”的前尘往事

在此之前,相约星期四已经做了13期了,主题是“职场答疑”。

这13期里,崔大哥也在和四十多个90后的交谈中,了解了很多90后面对职场、和未来的困惑和烦恼,这其中,很多问题的根本逻辑是相通的。

崔大哥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大多都集中在:

1、很努力,但不清楚目标;越是努力,结果却渐行渐远。

2、对很多事情、机会和想法,很少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因为缺少实践,最后只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纠结;像出去旅行一样,很多道理都要实践,不然是虚的。

蜕变

最近,崔大哥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变化,提升“相约星期四”,希望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解读大家遇到的问题。

另外,崔大哥很欣赏一个人,高晓松。

一方面因为他的才华睿智,对很多事情了解得很客观、全面。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才华、智慧,他对人生、对世界的很多事看得很透彻,即使脱口评论,不需过多准备,也可以侃侃而谈却鞭辟入里、举重若轻潇洒如意。

所以,升级版的相约星期四,崔大哥的期望,也是通过脱口秀的方式,在定一个主题的基础上,向大家讲讲自己的感悟,当然,对自己而言,也是对口才的一个锻炼。

这一期的主题是围棋:

之前崔大哥曾和一个朋友下棋。那位朋友已经学棋两年,对很多棋理很熟悉,反而崔大哥因为太久没下,一些定势、下法都生疏了,所以第一局输了;

但后面几局,很快又赢了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下棋更重要的,在博弈过程中的决策、取舍、或得或失时的心态和理解,经验丰富的崔大哥是更胜一筹的。

经过第一局,重拾围棋的适应期后,后面几局,崔大哥自然胜券在握。

棋里,很多道理和思路,跟人生有相通的地方,这是这一期,以围棋为主题为大家做分享的原因。


一、围棋的仪式感

围棋是有仪式感的,这一点,大家甚至可以从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感受到,围棋极少出现在街头巷尾,更多的场景,是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斗智之趣,因而你会感到围棋有一种高雅的气场,也因此,围棋很有仪式感。

下棋时的坐姿、拿子的方式、沉静的氛围……这些看上去与棋盘上的输赢无关的内容,却是棋手对于围棋这项运动本身的敬畏的体现。

现在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快节奏前进,哪怕只是一丁点停顿、思考,都能让后来者趁机赶超。因而,我们习惯了对生活、对事业中的很多事“见招拆招”,很少沉淀出方法论甚至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可以说,对人生、对事业缺少真正的“信仰”。

正因为缺少“信仰”,我们的沉淀和进步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种“信仰”,是可以通过仪式感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只有一环扣一环、一步步地积累和尊重,才能凑成仪式感,并支撑一样东西长久地存在下去。

围棋的仪式感,也具体体现在很多“规矩”上,落子时手指的握法、甚至下棋时正襟危坐的坐姿……这种“规矩”,也是重视、用心的表现。

据传,清朝时期,围棋国手范西屏下棋时,人会处于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会一边下棋一边和周围人谈笑风生;但真正和高手(比如亦敌亦友的发小施襄夏)对弈时,仍然严肃对待。这种感觉,就是一个棋道高手的仪式感。

二、围棋里的哲学

1、极简,却千变万化

问:有什么产品体现了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

答:围棋

——知乎

围棋是很简单的,只有黑白两种棋子,再加上落子提子等规则,就可以在19*19的棋盘上玩出很多花样,计算机甚至无法直接穷举,人工智能直到近年在深度学习上取得突破,才成功攻破围棋这一人工智能中里程碑式的堡垒。

最简单的,是事物的根本逻辑,用根本逻辑,就可以演变出很多变化。

2、策略思维

(敲黑板划重点,围棋的核心思想,集中于此版块)

守正出奇、五事七计……这些策略思维的核心思想,在围棋中都有体现。

(1)金角银边草肚皮——效率思维

围棋以围地多者为胜,而投入同样多的棋子,在边角地带可以占领的地盘更多、边界次之、中央最差。

人生如棋_第1张图片
例:同样8颗子,在不同区域围地效率不同

但是不是一直在边角地经营就可以呢?

4个边角地不过64目,在棋盘上不过17.73%的区域占比,虽然用很少的成本可以扎下根基,但“偏安一隅”,终究没有“逐鹿中原”的未来。

这就牵涉下一个策略要点:

(2)实地和势——稳定与发展的取舍

边线往内数,第三线为地线,地线与边界围起来的,正是“金角银边”。

第四线是“势线”,圈起的是“中原腹地”。

人生如棋_第2张图片
白棋为“地线”,取实地;黑棋为“势线”,取大势

边角地容易扎根,三五步棋便形成根据地,可以与攻来的对手周旋。

但边角地自己占领,对手也会占领,要比对手圈更多的地,必须向难以圈起的中央腹地挺进。

这种矛盾,如同生活里的既得利益与未来发展。

前者唾手可得,但终究不成大气候,靠打工打成“打工皇帝”的概率极小,而且未来事业的想象空间也不大。

后者变数多,实现条件复杂,但却确保自己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是一些“圈地”效率低、但却对未来有投资意义的事情。只有做到了,才能称霸心中的“中原”,而不是被对手逼死在棋盘边上。

但要注意的是,选择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而是根据每一步面临的形势,做出此时是巩固根据地还是拓展地盘的选择。

决策没有死理,是根据现实问题,做现实的抉择。

(3)攻、守与扩张

两三手棋、双方都在棋盘上开始布局之后,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开始染指对手的地盘?

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向外继续布局?

在已有布局的领域里,继续布子巩固防御?

和在职场、创业路上已经巩固基础的人的选择一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挖掘、抢占市场上新出现的先机?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事业范围?

继续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内深挖,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哪一种更好呢?和上一个选择一样,这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这个“具体”,不仅和当下所处的形势有关,也和下起的人本身的长短板和水平、和自己面对的对手的水平和偏好有关;就像现实问题前的决策,也是看自己的优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和自己手头上的底牌。

这里,棋盘上的决策和分析,其实也商学领域里的SWOT分析异曲同工。

崔大哥也举了自己下棋的思路和习惯:对高手,则会偏向第三种选择,会巩固现有的成果;对水平差不多的就会选择染指对方的地盘,制造变数,唯有变化、才有机会。

这其实也是基于他自己擅长的棋路和习惯。

(4)定式的运用

定式是什么?如果按字面理解,很容易误解成“固定的形式”。

“定”字给出的“确定”含义,是指对阵双方,都明确知道的“尚可”的下法、双方都能接受的下法。

在未来形式尚不明显的时候,为了不让局面的混乱不可控制、局部对战对全局的意义尚不明确时,双方都采用前人留下的既定下法,让双方的局部对战不会出现一开始就纷乱失控。这种下法,也是双方为了“不乱”而做出的妥协。

这是大家对于定式的遵从。但实力较强的少数派而言,定式就不是“对未来、对大局尚不明确时的互相妥协”,而是“可以让对手按既定的下法进行下去,而配合外围的布局,结局对自己有利”。

但对更多高手而言,定式其实是用来打破的。

看不清未来局势时,遵从定式是双方互相妥协的选择,但并非双赢,双赢的前提是【正和博弈】,棋盘的大小是固定的,不是一个可以“做大的蛋糕”,【零和博弈】的前提下,打破定式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高手对于接下来的局势的了解甚至把控能力是很强的,不用走“别人走过的、稳妥的老路”。

不过这种就是对高手而言,剑走偏锋、兵行险招的行为很诱人,但那是在自己成为高手之后;在那之前,践行高段位的策略和做法,反而是在践行“不作不死”的“人生定式”了。

(5)脱先

当自己身陷一个乱局当中,有很多重要事就摆在眼前的时候,是不是忘了跳出困局,看一看外围的机会?

那晚的分享中,崔大哥在黑白双方各下完前4手后,在左侧区域示范了黑白双方互相占地的攻防;然后,问我们觉得可以下哪里?

当时白棋已经在第3线以内的布局已经稳固,但第4线及以外,还没有一子,我认为下一步黑棋可以在“上四八”,封住白棋向外拓展的路线;

然后崔大哥示意,可以落子在“去五四”呼应此前黑棋自身的布局,或“入四五”攻击白棋的领地。

备注:平、上、入、去,代指棋盘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个区域;

崔大哥举例的左侧区域,就在“平”与“上”。

读数,从棋盘角出发,以顺时针方向读。比如:

“上四八”坐标标记出的,就是从棋盘左上角出发,先数从左往右第4线,再数从上往下第8线,两线交叉的位置;

“去五四”就是从右下角出发,先数从右往左第5线,再数从下往上第4线,两线交叉的位置;

这在围棋里叫“脱先”,在局势纠缠的时候,寻找另一处“一旦落子,在此处自己就占先手”的地方,抢占先机。

在面临决策时,我们是不是会纠结于当下的“抗衡”?在一个“要求我们要做好”的领域里,像被一道虚掩的门困住一样,拼命地要去做好,却没有放大选择的视野——是不是在另一个领域,有更适合我的机会适合我呢?

当然,这里的权衡,和势与实地、攻防之间的选择一样,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坚持抗衡,是否苦尽甘来,变换阵地,是否柳暗花明?道理容易说,也不难懂,就看棋手面临困局时的判断力。

其实,导致很多人因为“陷入困局”或“不能坚持”而留下遗憾的,难道是这个人不懂这些道理?更多的是判断时推算力的不足,而无法做出有利的决定。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讲道理并没有多大意义,经验、思考力、决策力,这些才是棋手棋力高下之分的根本。

(6)弃子:最直接也最难做的取舍(沉没成本)

讲到决策、取舍,那就要讲最体现“取舍”、“权衡”精神的下法——弃子。

不同于没有短兵相接时,实地与势的选择,在互相攻伐的时候,弃子是直接损失——直面被对手攻下领地的损失,去开拓新领域。

看清纠缠下去的危机,放弃掉已经是鸡肋的弃子,才能争取下一阶段的先手。

这个道理浅显,而且和经济学里的“沉没成本”极其相似,就不举什么现实例子了。

我感触更多的是牵绊人无法做到“弃子”的一些心理原因:大多数人的心理,会恐惧失去。

为执着而执着,为了一种感觉而执着是不值得的;权衡要基于理性,很多人都懂,但是:

正是在短兵相接时,损失的“直观”,更容易影响自己无法弃子,损失的“直观”,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压过了“理性”。

崔大哥也回想了自己之前生活中的“弃子”——放弃了一些职场里的纠缠,也许经济上损失了,但收获了更多:

对身外之物的不挂碍,看到了一些之前没看到的、自己真正追求的;

放弃值不值得,没有确切答案,自己的内心选择就是,对或错,也要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

4、道和法则

很多棋,布局后,结果就已经确定了,但并不是注定——就看自己下的时候能不能不出错。

关键时候掉链子,下烂自己前面积累的优势布局,强手也会输。

当然,人的思考力是有限的,每一步都判断不出错很难,但现在人工智能的进步,为围棋开拓了更多的定式,发掘了更多的思路。一些之前因为思考力不足而发觉不到的错误、错判的布局中的优势,会融入到棋手们之后的学习中。

“不出错”这一点,我觉得比起前面的策略思想更值得思考,因为围棋终究是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双方共享一套基础知识/规则,但现实中,我们面临不完全信息博弈,到现今为止,除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必要,我们会宣称某些“历史规律”,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未来不是被某个单一的人力、凭主观意志所决定、也不是一个既定的结局,而是系统中的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带来系统的变化。

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去判断当下的“一步棋”是不是好棋,更多的时候,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大道无形,不可名状”时,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出错呢?

只能是尽人事知天命,当然日常的小事,短期内的对错,是容易判断的。但面对人生大事时,也许问心无愧就是唯一的“道”了吧。

(完全信息博弈所涉及的知识相对专业,我可能解读错了,后续学完来修改/补充)

5、知识、学习力和思考力

道理讲了很多,但前面也提了,很多失败不是因为不明白一个道理,而是实际行动无法“践行”这个道理。

我希望我可以解读得更准确,而不是把这种论调变成“知道道理也做不好,是执行力不够”之类的“成功学言论”;

我认为是,如果我们只“知道道理”,更把“只是结论”的道理,当成操作指引,而不是一个要去实现的目标;接着,我们没有想过,这些“道理”所描述的行为,要有怎样的思维能力和执行顺序做基础的话——那就真的纠结“道理”中,遑论“做到”了。

知道“扩宽视野、舍小取大”的道理,把这当做操作指引,然后轻易放弃那些“不喜欢的事”——碰到困难的、或不擅长的事,然后一事无成,这时再来说是执行力不够,因而无法做到“取大”,逻辑严谨吗?当然,现实中的道理与实际的差距,还要更复杂。

知道“扩宽视野、舍小取大”,是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它是果,而不是因,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个没有辨识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就“茅塞顿开”的金科玉律,是因为要做到这一点,而去积累足够的知识,知道事物的价值、知道能力的成长的逻辑、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再来判断当下的取舍。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给那晚崔大哥的一句话做解析:知识是表面的,要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知识才能有作用。

三、崔大哥对围棋的总结

最后补充下,崔大哥从围棋到人生的总结和感悟:

1、少和多的关系:身外之物的贵贱,并不等于自身人格的高低

2、适当的仪式感:认真、用心地对待每一环节,能让事物走得更远

3、法则和棋理之,是阅历。法则和棋理是实在、能看到的,阅历是看不见的,但却是长久的软实力。

4、变化随时会发生,超脱地去看挫折、成就这些小起伏;要能看到规律,适应变化。,

5、大局观: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收集资讯很容易,更需要有大局观。但除了大局观,具体的下法也很重要。

6、胜负观:下棋就是要赢,但不能纠结于一局的胜负

7、少出错:可以给自己出错的机会,去尝试;但不能在关键的时机出错。

四、自说自话

其实整篇笔记里,我自己理解的内容居多。

分享这种事,估计会有:

崔大哥想意思A,说出的话语的精确解读却是意思B,而我们听了,理解成意思CDEFG……

不针对某个人的表达能力或理解能力,是我们所知大于我们所言,这是人类沟通的局限。

所以很多理解,大概率的,只是我的自说自话罢了。

顺便再自说自话一下,我的理解是:当我们要去学习一个东西,从形而上的、抽象的比喻去理解,不一定能准确地学习,总会有所偏差,正如崔大哥的分享,更多的是落脚到人生、而非围棋。学棋还是得踏实学,但做人,却可以通过这种交流知道很多。

学棋,总要先经历“棋只是棋”的阶段;

熟悉了,不产生误解了,知道“当我们聊围棋时,我们聊的是什么”之后,再到“棋不只是棋”的阶段,把一些思想嫁接到其他事情上,而不是在比喻中迷失。

但跳出学棋这件事的桎梏,思考人生的这道月光,又何须通过哪根具体的标月之指去看到呢?我记得那晚,智灵同学听完后,直接把哲理嫁接到中医上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