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饮食有所觉知,才能“管住嘴”

对饮食有所觉知,才能“管住嘴”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自从我开始执行饮食控制计划,已经过了一周半。这个阶段的体验,让我对“饮食”这件事的思考比日常多了很多,觉知也更加敏锐。我发现,“管住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关键就在于觉知。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已经被我们视作一种本能和习惯。我们大脑顺应各种的刺激,发出进食指令,然后我们便伴随着手机、电视、聊天或思考,把自己喜欢或无感的食物接连不断地往嘴里送,通常要吃到碗碟光光才算符合勤俭节约的品质标准,无论面前的食物分量是多是少。可是仔细考量就会发现,这里头的每一条都经不起推敲,却结合在一起日积月累地起着作用,把我们身上的脂肪堆积了起来。说到底,这就是懒于思考、跟随本能的后果。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日常饮食习惯和背后的心理、神经科学机制进行反思,就会打破蒙昧的循环,通过觉知达到自控,迈出获得健康和美体态的第一步。


一. 食物外观的吸引与欲求

对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而言,造型精美得如同艺术品的甜点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我们通常以为,这是藏在人类远古基因中对热量囤积的需求带来的嗜甜之瘾。但无论是价格不菲的酒店下午茶还是网红店的漂亮蛋糕,一眼看上去都让人觉得非常想吃,但真的吃下去往往会觉得它们的味道远不如外观那么特别,吃多了还容易觉得腻。但下一次看到,依然会被深深吸引,然后再次经历视觉带来的期待与实际味觉的落差。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对甜点的渴求,通常是由视觉引起的,味觉的因素其实没那么大。很多甜点吃起来口感其实差不多,其满足感更多地来源于把一个美丽的东西吃进肚子里的心理愉悦,仿佛因此占有了这份美丽,就好像一些人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就感觉拥有了知识。然而,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摄入了很多身体本不需要的糖分和热量,身体的糖化会加速衰老、引起肥胖,最终与美丽南辕北辙。


二. 食量的惯性与顺应他人

我们平时对食物的需求往往很主观,以为自己需要什么,其实只是大脑想吃,不是身体需要;以为自己不需要什么,其实只是口感上不喜欢,但对于身体而言是有益的,譬如蔬菜、白开水等。加上从小培养出来的饮食习惯,每餐的份量用碗来衡量,小时候被家长规定一定要吃多少才算吃完,长大后也会惯性地给自己设置一个未经考量的固定份量,或秉持光盘原则要求自己把眼前的饭菜尽量吃完,即便吃撑也不愿浪费。在家吃饭或在外聚餐时,碍于做菜的人或请客者的盛情,吃下多于自己所需的食物。

所以,我们日常要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吃的东西及其份量,把很多只是出于惯性的饮食习惯调整过来,同时也要勇于用巧妙的方式拒绝别人对我们饮食的干预,要有自己的坚持和理念。


三. 进食的专注程度和速度

在正念冥想中,有一种是饮食冥想,引导我们在用餐过程中专注体察食物在嘴里咀嚼的感受,乃至咽下去后流进身体深处的感觉。我曾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有一章叫“苹果的味道”,讲的是一个人曾把自己关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几天进行冥思,封闭五感,完全辟谷,只靠水维生。修行结束时,他会用一个苹果来唤醒自己的感官。书中详细记载了苹果在他口中咬破时,干涸的味蕾体验到的种种细微奇妙的感觉,让人读了之后,感慨自己仿佛从未真正品尝过苹果的滋味。

因此,如果我们能怀抱正念之心进食,对自己正在吃的东西有高度的觉知,认真品味每一口,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掘美食带来的享受,而不需要靠量来满足,不需要一口接一口地刺激大脑来维持多巴胺的分泌,甚至也不必把整份吃完。认真地享受过了,身心都记住了那份美好的感觉,就没有遗憾了。

还有就是进食速度。研究者发现,在进食的时候,大脑释放多巴胺会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时间:食物入口和入胃。这种机制可能增加对美食的渴望,并延迟大脑发出“吃饱”的信号。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细嚼慢咽,充分咀嚼,吞咽了一口饭菜再去夹下一口,这可以让我们在感受到“吃饱”信号之前,不会吃下过多的食物。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理性的自省和觉知,摆脱本能的操纵,形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饮食有所觉知,才能“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