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打七寸

这几天满屏的都是柴静,这里不做讨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杜绝人身攻击,就事论事是必须的。于我看来无论雾霾,环保,打假,食品安全与卫生等等问题的核心在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其实公众意识早已有之,相关法律法规虽然不完善,却也基本覆盖到位,只是症结出在执行环节罢了。否则今天的诸多问题,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经济论调强调了人性驱动(个体追求最大利益),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前提条件)。所以有规则比没规则强。问题在于中国特色规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此时非彼时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当然还有潜规则。那么就等于没有规则。本质上是个管理学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组织架构和流程规则,让个体在追究个人最大利益同时,又能实现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当然必须是一个能够落地而非依靠自觉感悟喊口号的机制。

从环保问题绕回到网货问题,二者本质相同,但是环保问题比网货问题更复杂。网货问题都解决不了,环保问题更难矣。其实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渠道已经占到商品零售总额的很大比例,也就是电商们引以为傲的卡位站坑策略。所以要治理假货问题,电商就是七寸,就是执法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环节。电商行业自身已经高度集中垄断,也有财力和能力应对产品标准的提高,长期来讲,对于电商也是自我优化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是舒服惯了,没有外力驱动,是没有可能挥刀自宫的。通过对电商平台的卡位,引导对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改造升级,驱逐劣币。

无论是抽查,举报,还是钓鱼执法,只要证明电商平台销售不合规产品,就重罚直至取消该品类的经营资格,甚至要做尽职调查追究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倒逼电商平台对供应商和产品渠道的品质把关,负主要责任,而不仅仅是连带责任或者转嫁责任给供应商。这必然减少电商产品品类,增加运营成本。但是电商丰厚的垄断利润应该能够COVER这部分边际支出,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长期来看也是正本清源治标治本的必要之举。如果短期对于电商股价有影响,不要忘记这些都是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盈亏都是海外投资者买单,长期也是利多。如果每年拿出所谓百亿来打假,也只是作秀,就好像预提一点坏账准备金做做形象公关,相当于买个保险付个保费了。

无论正品假货,流通成本决定了产品的铺货效率和覆盖面。毫无疑问,电商平台是假货最佳的流通渠道。如果通过打击电商渠道的假货,增加假货制造商的成本,必然倒逼多数制造商因为成本上升,风险加大而自动自觉退出。作为管理部门,重点盯防电商平台,效率极高。至于电商如何管控供应商和制造商,这个纯粹是商业的问题,有了合理的规则,市场机制自然能够解决问题。如果哪天哪家电商倒下了,那只能说它一直在裸泳,被消费者所唾弃是必然的结果。

也许觉得对于电商和实体有点厚此薄彼。其实在标准和税收上已经放纵电商十多年,也该回归真正的公平了。而且实体假货的监管必然也是趋向更加严格。至于消费者,自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放心的电商或者便宜的电商平台了。

如果哪天开始追究电商平台的产品标准和安全责任了,解决环保问题就指日可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假打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