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了》导读

吴青峰登上了新一季《歌手》的舞台,参加这场风评并非很好的竞赛,作为一个歌迷来讲,一方面当然是害怕他应付不来这样复杂的综艺环境,万一表现不好,这么温柔的一个人会责怪自己没有让粉丝看到他闪光。另一方面又很希望他被更多人听见和喜爱,就算他是我想私心藏在自己手里的珍宝。
听苏打绿刚好是在他们发完最后一张专辑《冬 未了》之后,他们有太多的歌是华语乐坛的沧海遗珠了,好听得不行可就是没什么人知道,或者只是听过《小情歌》就武断地给苏打绿打上“小清新”的标签。其实单就曲风来讲,苏打绿尝试过很多不同的风格,而且都做得很好,《歌手》第一期的《燕窝》想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就像燕子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心血,创作者的作品在完成的那一刻就不属于他自己了,由每一个受众为它赋予新的意义,这就是一种再创作。至于唱功自不必多言,青峰的独特声线和宽广音域,还有他温柔细腻的情感,都赋予了他和歌曲融为一体的天赋,唱自己的歌或是翻唱都很棒。
那么这一期要唱的《未了》,15年的时候,青峰说这是他目前为止写过的歌里面私心最爱的一首。老实讲这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首歌,所以因其于我特殊的意义,我想写下这篇姑且称为“导读”的文字来粗浅地介绍这首歌,希望你们都会喜欢《未了》,喜欢每一首苏打绿的歌,也喜欢吴青峰。
首先是歌词,只有很简单的几段:

推着上山巨石/亲爱薛西佛斯
不知道第几次/命运被他坚持
他午睡他狂欢/她教大地拾穗
而你靠你蹒跚/支撑自己轮回
You will be the star/You will be the one
I will be my star/You’ll be the one
永恒回归不断/日光子夜循环
当他被吃了肝/其实你不孤单
You will be my one/You will be my star
I will be the one/You’ll be my star
You’ll be my star
重扛巨石轻视着众神/你去否定了否定你的
虽然反复却渐渐懂得/每一步都是自己的
不爱永恒但求现在/真实活着的人生
I will be the star/I will be the one
You will be my star/You’ll be my one
I will be your one/I will be your star
You will be my one/You’ll be my star
We’ll be the one

18世纪初古协奏曲之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以音乐呈现文字、写出了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受此启发,苏打绿在2007年发起了韦瓦第计划(Project Vivaldi),2009年以《春·日光》正式启航,以“One Season, One Concept”为主题,四个季节,四座城市,用四种情绪制作四张专辑。从台东的日光民谣,到伦敦的狂热摇滚,再到北京的故事诗歌,以柏林的未了交响为终站,一共有64首歌,每一首都倾注了满满的心血,以致在《冬 未了》发布之后,苏打绿说已经拿出了所有看家本领,决定休团三年,继续充电,以期做出更好的音乐。
作为韦瓦第计划的终章,《冬 未了》顺承前三张专辑,也写了一位主神。《未了》的歌词中“他午睡他狂欢/她教大地拾穗/而你靠你蹒跚/支撑自己轮回”即交代了前三位主神,分别是《日光》里午睡的牧神潘,《狂热》里狂欢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故事》里拾穗的谷神德墨忒耳。与这三位不同的是,《未了》中蹒跚的他并不是诸神之一,只是一个人类,一个惹怒众神受到惩戒的人类,他叫西西弗斯(中国台湾翻译为薛西佛斯)。
《荷马史诗》里记载,西西弗斯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他是科林斯城的建立者和国王。宙斯掳走了河神伊索普斯的女儿伊琴娜,河神到科林斯找寻其女,西西弗斯为了给科林斯城带来稳定的水源,要求河神给他一条四季长流的大河,并告诉了河神他女儿的下落。西西弗斯因此触怒了宙斯,宙斯派死神将西西弗斯押入地狱,死神却被西西弗斯设计绑架,直到死神被战神救出,西西弗斯也被打入冥界。在进入冥界之前,西西弗斯叮嘱妻子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帕尔塞福涅,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予三天时间回到人间处理自己的后事。在获准回到人间后,当他又一次看到这大地的面貌,重新领略流水、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火热的石头、宽阔的大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底世界中去了。冥王的诏令、气愤和警告都无济于事。他又在地上生活了多年,面对起伏的山峦,奔腾的大海和大地的微笑,他又生活了多年。诸神于是进行干涉,赫尔墨斯把他从欢乐的生活中拉了出来,强行把他重新投入地底世界。西西弗斯被判处到地狱边境,在那里有一座陡山,他每天要把一块沉重的巨石推到山顶,然后朝边上迈一步出去,再眼看着它滚到山脚下面。西西弗斯要永远地、没有任何希望地重复着这个毫无意义的动作。他的唯一的选择就是那块巨石与那座陡山——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是一个对抗众神而受到判罚的悲剧性角色,在法文谚语里,“西西弗斯神话”代表着“永久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状况”,可是我并不把西西弗斯当做悲剧英雄来看,借用阿尔贝·加缪先生的说法,称呼他为“荒诞英雄”更为贴切。比起因一己私欲而相互争斗的众神,西西弗斯是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正因此他才选择反抗众神而受罚。有意思的是,众神判处他的命运是一块沉重的巨石,但巨石恰恰在他自己的手上,选择坦然接受判罚的西西弗斯就这样轻易地从众神手中接过了自身的命运,西西弗斯沉默的喜悦全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他在静观自己的烦恼时,已经把诸神的嘴全部堵上了。加缪先生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让西西弗斯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斯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救世主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抑非渺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并不是个体化的形象,它代表着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受到的判罚正如人类所经历的日复一日徒劳无望的人生,每个人都能看到这荒诞人生的终点,但却并不知道终点之后的世界到底什么样,于是引发了极大的恐惧,争相在活着的时候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我之所以说西西弗斯不是一个悲剧英雄,是因为他的选择并不消极可悲,反而具有莫大的勇气。他真实地爱着自己的生活,于是为了水的润泽不惜泄露神王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了拥有生命甘愿辱没冥王,在终不得已被众神审判处以推石上山的惩罚后,坦然地选择接受。他推着巨石上山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属于他自己,他在这重复荒唐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存在本身的意义,这就是他真实活着的人生,比起虚伪的众神,他的灵魂要高尚得多!
关于西西弗斯神话,有这样的另一版结尾:西西弗斯在周而复始的惩罚之中,逐渐不觉得那是惩罚,而从这样重复的动作之中,开始欣赏自己推动巨石时每一步的姿态和每一个角度所展现的美。当他懂得这样欣赏自己时,巨石的诅咒就突然消失了,西西弗斯又回到了人间,继续拥有他所享受的生命。他最终战胜了众神。
歌词里还提到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因盗取天火撒到人间而被宙斯用铁链绑在山崖上,白天派秃鹫来啄食他的肝脏,夜里就重新长出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他和西西弗斯的灵魂互相应和,各自接受着无尽的磨难,却丝毫不觉孤单。
这样的故事很难说是个纯粹的悲剧,因为我在其中看到的是坦然面对生活的巨大勇气,;生活将苦难折磨加之于我,我越是逃避,生活就越觉得得逞;当我选择勇敢地坦然接受时,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而是属于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再也没有谁可以审判我的灵魂。之所以说这首《未了》对我的帮助最大,其原因就源于此,我因之有了接受一切荒诞世界的勇气,也可以坦然地面对我所不喜欢的生活,在每一次的痛苦之后,又可以长出一副新的肝脏继续被啄食,又可以站在山脚下稍作歇息继续推着巨石上山。
希望你们都能找到存在本身的意义,希望你们都能喜欢吴青峰!

附:
1.推荐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局外人》,一本随笔集一本小说。
2.推荐苏打绿的春夏秋冬四张专辑和这之前的每一张专辑每一首歌。在春夏秋冬里面有很多匠心独运的地方,四张专辑各自是完整的故事,合在一起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此处列举一部分以兹证明:
-《春·日光》《夏/狂热》《秋:故事》《冬 未了》四张专辑,分别描述了四个希腊神话的人物,对应的主神分别为:牧神潘、酒神狄俄尼索斯、谷神德墨忒耳、和西西弗斯。
-《春·日光》的标点“·”(乐章符号)对应专辑中的配乐;
《夏/狂热》的“/”(诗歌符号)对应专辑中的English Poetry英文诗;
《秋:故事》的“:”(口述冒号)对应专辑中的Interlude口白;
《冬 未了》的“ ”(空格)对应专辑中的Silent Track空轨。
-《春·日光》中的《各站停靠》,《夏/狂热》中的《他夏了夏天》,《秋:故事》中的《小星星》,和《冬 未了》中的《Must Keep Singing》中,共用了同一段旋律,“321765”,这一小节的旋律青峰说是在“韦瓦第计划”开始之前,他家的猫偶然在他的钢琴上踩出来的一串音符。
-《夏/狂热》的专辑名来自春中《日光》里的“浮在狂热下”一句;
《秋:故事》的专辑名来自夏中《狂热》里的“童年故事汗湿的脏手心抓着”一句;
《冬 未了》的专辑名来自秋中《故事》里的“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一句;
《春·日光》的专辑名来自冬中《未了》里的“日光子夜循环”一句
-《秋:故事》专辑的每一首歌开头字和结尾字用了顶真手法,前一首的最后一字和后一首第一字相同,而且每首歌的首尾两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诗“我摊开心中愁,你只见眼前秋”。
3.青峰手写的《未了》歌词:

《未了》导读_第1张图片
青峰手写的《未了》歌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