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点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由英文Liberal Arts翻译而来,也称博雅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Liberal的意思是自由,人文教育被定义为“与自由及自由人相关”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人文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

最近读过的最触动我的一本书,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名是《为人文教育辩护》。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1张图片

有段时间,一提到人文教育,我就变得很激动——我把我的各种焦虑统统归结为从小到大在人文教育上的缺失。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文教育,更不知道我可以为想象中的缺失做点什么。

《为人文教育辩护》回答了我的很多疑问,并且让我找到了进一步探索人文教育的线索和思路。

书的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人,现在是《时代》周刊特约编辑,《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从自己的经历讲起,并且追溯到他的母亲如何引领他来到美国追求自由的教育之路,读来颇有共鸣。

虽然这是一本为美国人写的书,主要梳理的也是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脉络,但是读下来,无论是作者本身的经历感受还是回溯人文教育的发展历史,都非常值得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中国人细细品读。

什么是人文教育?


让思想自由的驰骋

在人类大部分的历史上,教育不过就是职业培训。猎人、农民和战士教会年轻人怎么狩猎、种庄稼和打仗。统治阶级则接受战争和统治艺术方面的教导。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为了年轻人将来在社会中要担任的角色做准备,而不是为某种更广泛的目的。

然而,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改变了这一切。

公元前五世纪,有些希腊城邦,尤其是雅典,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政府形式。那时的雅典议员们提出,“我们的制度叫作民主。”“权力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由于对政府的革新需要同时对教育进行革新,因此仅仅习得自我生存的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公民必须接受适当的培训,以便能够治理自己的社会。为了向后世示范这个观念,罗马人专门发明了一个词——“自由”(Liberal)教育。对希腊人来说,更广泛的教育观念和自由之间的关联变得重要起来。

这大概就是人文教育在西方最早的起源。所以,从本质上说,人文教育就是“一个自由的城市公民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其本质就是“让思想自由的驰骋”。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2张图片

学习怎样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文教育也称博雅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它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

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有教授任何特定的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它描述了两种教育的目的:一种是训练大脑怎样思考(培养它的力量);一种则是为大脑灌输特定内容(知识储备)。然而前者也许更为重要。

因此,大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乃是每天以严格的手段锻炼学生的心智。所有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方法都应该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怎样有序思考、怎么分析事物、怎么明辨是非,怎么组织论据,怎么平衡各方面的意见,怎么唤醒、提升和控制想象力,怎么安排记忆,怎么激励和引导自己的天分……归根结底,人文教育学习的是怎样思考,它比具体科目和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耶鲁大学的这份产生于将近200年前的报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显得越来越有预见性。未来,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和广泛的网络联系。知识本身将越来越容易获取,但是获取什么知识、以及这背后的思考才是关键。

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曾说,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如何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和思考,如何陈述自己的想法,如何讲自己的故事——这些知识背后的东西,才是知识存在的意义。

我们为信息所窒息,而渴求智慧。今后的世界,将属于能总览全局者,他们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信息,以独立的思考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

(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创始人)


"自发的选择多样化"

查尔斯·艾略特(1834-1926)是历史上一位影响美国大学教育的大人物,他曾经提出了“自发的选择多样化”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新的系统里,学生有很少的必修课和很多的选修课——这是他对于美国本科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在此之前,美国的学院里大部分的课程表都是固定的,学生能选的课程,每年学习的进度都是事先决定好的。

艾略特是美国大学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校长,他在成为哈佛校长时年仅35岁。在这个位置上他通过四十年的努力,改造了美国大学和国家教育的面貌。艾略特在哈佛的种种革新举不胜举,可以说他一手创建了现代的美国大学。

十几年前,我在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短文就是她讲述第一次看到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时有多震撼。当时刘瑜所在机构的秘书随手送给她一本1000多页的课程介绍,注意,这1000多页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

刘瑜说——

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以及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每一个板块下面都有丰富的供本科生选课的“核心课程”。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后来有一天,我读到美国最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对于教育的期望,他提到,年轻人应该有机会接触到“知识的伟大轮廓”。在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心痛。回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对于我所学习的众多科目,老师们好像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我自己也好像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些科目,这些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除了这些科目,我是否可以了解一下其他的领域其他的科目?所有这些科目,是否可以用一条线将它们串起来……也许我确实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我并没有追究到底——因为思考这些对于我考好成绩上好大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后来,当我进入职场,当这个社会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当我们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找方向找快乐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缺少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就是综观全局的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或者我也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不仅影响了我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在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选择。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3张图片

教育应该为我们在真实世界的职业生涯导航,但与此同时,年轻人也应该能够接触到知识的伟大轮廓。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找到自己的声音

说到查尔斯·艾略特,不得不提另外一位美国的大人物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他们二者的理念可谓一脉相承。对爱默生来说,任何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并学会用它来表达自己。在《自立》一文中爱默生写道:“相信自己,每一颗心都随着超灵的铁弦颤动。”

我认为,艾默生所提出的这一理念道出了人文教育的本质。

我一直深信,未来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来自于内在的驱动力。那些拥有自我驱动能力的人,那些最终有能力找到自己并且发出独特声音的人,将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影响更多的人。

就像《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正在被“技术与全球化”重新定义,在未来的工作场所,“做个普通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你必须有创造性,你必须能够适应非常规的工作,你必须发现你的优势——你对组织、对他人带来的独一无二的贡献才决定了你的价值。而这些,都是从你开始探索自己和发出声音开始的。

Education(教育)这个单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中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导出”,意思是采用一定方法把潜藏于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并变成现实。

所以,教育产生之初其目的并不是灌输给人们原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引导出人们本身就有的独特的东西。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4张图片

为什么要谈人文教育?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人文教育呢?如果专业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活得快乐而有尊严、自在而有成就,我们还需要人文教育吗?飘在空中的总比不上落在地上的——这是我从小就被灌输和一直接受的教育。

所以,一定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出了些“问题”,才让我们对人文教育“重视”起来。而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也的确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

对我个人来说,我对于人文教育真正的思考源自于我在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我从小学开始就总考第一,这成为我学生生涯的一种惯性目标,我也为此尝到了甜头,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以我为自豪……除了我的一位小学班主任。记得有一次我又考了第一,不过那次很险,有道题我是蒙对的。我的“惊魂未定”让我的班主任觉察到了,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了一句我永远忘不了的话:“刘佳,总考第一可是不行的。”其实当时我觉得她说的是对的,但是我后来依旧还是总考第一。

二十年以后,我走入真正的社会,我开始四处碰壁、栽跟头,开始茫然、不解,我开始找不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我开始失去目标和努力工作的动力……人生的维度变得多元,我的快乐不再那么简单。也许我的班主任早就料到了,这个女孩子,她总有一天,要去修正她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人文教育不是风花雪月空中楼阁,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带着挫折一路向前,用更宽的眼界去对待生命。

法里德·扎卡利亚的一段话可以说道出了我的心声——

人文教育的一个持久福利,是它拓宽了我们的心胸。

当汲取伟大文学的养分时,我们面对面地接触到一些自身生活中可能永远不可能接触到的理念、经历和情感。研读历史时,我们遇到从不同时代来的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教训。研习物理和生物,我们理解到宇宙和人类生命的奥秘。倾听音乐时,我们常常被莫名地感动。这些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它是生活的重要体验。“

而体验,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对于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我们永葆青春、永葆热情的源动力。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5张图片
法里德·扎卡利亚


我们可以为人文教育做些什么?

教育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身边有了小孩的同学和朋友,好像都有一个教育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为孩子,也是为自己。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可以为人文教育做点什么,那也就是在为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创建更有人文关怀的世界。以下是我想到的我们可以自己努力做到的事情 :

不放弃尝试和发现自己热爱的事情

对于个体来说,我认为,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幸福感。而稳定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热爱(Passion)和投入(Engagement),以及在实践中收到的积极反馈。

如果你观察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他们会旁若无人地反复重复一个游戏,有时还会自己制造游戏中的场景,也就是创造积极反馈。这种沉浸其中的体验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他们就是通过投入在游戏中的体验获得快乐的。

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尝试并且坚持热爱的事情——这份最珍贵的好奇心也许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成功,但却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进而形成稳定的幸福感。

相信功不唐捐,相信任何发自内心的尝试和练习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资产。

和更广泛的人建立沟通

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要有多样化的选择。

我工作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战略咨询顾问,那份工作让我有机会和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了解不同行业独特的地方,尤其是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现在,我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同样的,我接触的学员和客户也来自于各行各业。

其实,行业的多样化只是表象,吸收和学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才是背后的重点。

这两份工作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不同的思维的方式和不同的思想的碰撞,让我可以多角度地看世界。

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只有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心智,将潜力发挥到最大。

在终生学习的所有维度中,读书永远排在第一位。杨绛老先生曾经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是通往真正的知识的根本通道之一

我是从30岁开始广泛读书的,也是从30岁才开始读小说的。在这之前,我基本只读与专业和工作有关的书籍。对我个人来说,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更多的小说,我和故事建立了一段关系,并从中经历了这些关系。读书对于我的最大价值,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虽然我真正开始读书有点晚,但是我总安慰自己,学习尤其是为自己学习这件事真的是永远不晚,因为它应该永远都是在进行时中,直到生命的尽头。

当然,除了读书,我们还有很多学习的途径,比如MOOC,甚至是一段启迪人心的谈话,这些都帮助我们和更广泛的世界建立连接。

用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评价个体与系统

回想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选修课,同时,学校的社团生活其实也非常丰富,我们确实有很多机会去蹭不同学院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团,认识不同的人。

不过那时的我,即便眼前摆着这些机会,也几乎没有意愿投入地参与其中。

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我的价值体系里,这些机会的选择并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前一段时间,我去一家非营利性机构,为一批极为优秀的本科生做几个小时关于生涯规划的培训。不过,令我失望的是,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对我的课一点都不感兴趣,除了在“如何做一个行业访谈”部分和我有一些互动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当然确实不排除我的讲课没有吸引到他们)。后来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问他们,你们难道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好奇吗?你们难道对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不好奇吗?(这些可都是我精心准备和设计的内容啊!)他们很诚恳地告诉我,“老师,这些并不能帮我们找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提供选择是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看得重要,才决定了人文教育的实际价值。

因为真正的人文教育,不是堆砌出来的丰富的课程清单,也不是高远嘹亮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无论是作为员工,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父母……是否可以将人文素养纳入到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只有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的评价体系,人文教育的魅力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我理想中的人文教育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人文教育,也许并不适用所有人。

它适用于的是那些对生命有好奇、有敬畏、渴望了解“知识的轮廓”和渴望改变世界的人。我认为,只有那些苦苦求索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能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以,真的很难用一句话总结什么是我理想中的人文教育。因为在我心里——

人文教育是一种意识、一种可转换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支撑我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人文教育,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来自于对人内在品质的真正欣赏和深切关怀。

人文教育,是碰撞,是多元,是尊重自发的选择,是学会批判性思考。

人文教育,是跳出圈子看世界,打开心胸和眼界。

人文教育,是摒弃对于权威的崇拜,实现自由和公平。

人文教育,是可以帮助我们活出真实的自己,多一些对于自己人生的真实的主宰,成为更好的人……

没有好的人文教育的土壤,我们终有一天会发现,我们没有能力去攻克人生的难题。因为所有有关生命的话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法里德·扎卡利亚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不论老幼,其实都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反思人生。我们没有深深地反省自己的生命,并理解我们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或是历史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不能问出最深刻、最广泛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的答案是,我们都需要再来一点人文教育。”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6张图片


再来一点人文教育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来一点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