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

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于丹写的书,《于丹趣品人生》。以前听过她在《百家讲坛》上讲的《论语》,其后约略的在一些报刊杂志上读过她写的一些文章,但并未产生多大的感想。直到这本书看完后,才对她有了一些立体的、崭新的认识,也由此书得到了一些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于丹是让人钦佩的,她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在一段段的文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位位名人、一篇篇典故、一首首诗词,除了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兴趣,更惊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出的灿烂文化竟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充满智慧。

全本书中,于丹主要讲了四部分内容:《茶》、《酒》、《琴》、《对话》。读完此书,才发现于丹写书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写关于茶、酒、琴的古今历史,而是用这几种有形的载体去抚慰现代人烦躁的内心,在品茶、喝酒、弹琴中达到内心的一种平衡。

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第一部分的《茶》中,我带着一种悠闲的心情颇感兴趣的去体察文字,知道了陆羽、知道了《茶经》,知道喝一泡茶竟有如此多的讲究,也知道了茶竟然与禅意相接,尽管还是对两者的关系不太明了,却也不自然的起身泡了一杯正山小种,在袅袅蒸腾的香气中,缓缓地慢慢地啜饮一口,去体味“人在草木间”那种清雅、欣然、淡泊的感觉。

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酒》中,惊诧于丹一位女同志,对酒的研究竟如此贴合实际。现代生活中的成年男女,谁没有喝过酒呢?我作为一介女流,在酒场上曾经也醉过、吐过、后悔过、发誓过,但通过酒也看清了一些世态,摸到了一些人心。世上豪杰谁无醉?看李白、杜甫,看阮籍、嵇康,再看陶渊明、苏东坡……每一个历史名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借酒抒情、借酒隐世、借酒伤怀、借酒酣畅的悲喜往事。李白的酒喝的激荡昂扬,杜甫的酒则喝的顿郁沉雄。读李白的诗看不到暮年,而读杜甫的诗,却很少洋溢青春。难怪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除却诗人,还有书法家、画家。王羲之九曲流殇,酣醉之余,醉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而画圣吴道子奉旨临摹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图,画稿全无,只一心喝酒。人渐醉去,画稿在心里渐渐清晰。心中写意喷薄而出,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挥而就,终成不朽巨制。酒里有诗情,酒里有画意,酒里有豪迈、酒里有悲怆……每个人的一生一世都如一杯酒,个中滋味,需自己品尝。

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琴,古人喜欢抚琴,喜欢在宫--商--角--徵--羽的起承转合中抒发情怀,抚慰思绪。于丹从大众熟知的“对牛弹琴”说起,才知道这一典故除一般人所知道的意思,还有不为大众熟知的其他意思。由琴,知道了蔡邕,知道了《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做,更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基础上,知道了伯牙如何练就高超琴艺……现代社会,浮躁的人们习惯了听摇滚音乐、流行歌曲,在月夜都少见的晚上,又如何能让自己在寂静中去品味那一丝丝清泠泠的雅乐呢?唯愿我心永远平和宁静,还能继续体味这一人间情趣。

茶、酒、琴,在现代似乎早已脱离了品味,流入世俗,犹如当年飘逸灵秀的女子被世事污染堕入尘埃。本身代表着禅意、才气、风雅的载体虽然身价不菲,却再也没有了灵魂。一切都为经济服务,一切都成为满足欲望的手段。问题在于有欲望是正常的,满足了欲望失去了幸福却得不偿失。如何让欲望达成与感到幸福找到平衡点尤为关键。

幸福是用心来感知的,而欲望则需要用物质来填充。欲望无穷,人心不满,“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人们往往给自己设定太多的欲望,拼命想得到。于是在能力、智慧、福报都支持不了的情况下,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让欲望在理性的控制下,与幸福感达到一个契合点。而知足是一种心态的满足,如何让心满足,就要养心。用有形的东西去打磨无形的心灵,看书、写字、画画、弹琴,抑或培养一种爱好、一种信仰、一种宗教,都可以养心。最终达到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

“心”养好了,目光会看的更远,不再纠结物质的多少。会把精力放在纯粹的、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而不再为一分一毫鸡毛蒜皮费尽心机。还会在做事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不仅仅只是求快的得到结果。如此就对上了前面三部分《茶》《酒》《琴》的写作目的。

于丹用历史、典故、诗词、古人,用恣肆汪洋的描写,道出了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在浅斟低唱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精神的圆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有形换无形,用有限换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