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并不是因为我是“韭菜”

最近“为知识付费”的话题越来越显眼,作为一个知识匮乏青年,也属于位置是付费的“韭菜”。

从开始意识到自己眼界、知识面窄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了付费时代,每个月付出一部分的钱去“购买知识”。得到、蚂蚁私塾、喜马拉雅(至今是免费用户)、知乎LIVE,再加上各种的微信直播平台的免费课、付费课。有时候觉得应接不暇,有时候又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用。每天把工作之余的时间排的满满的,什么时候听这个,什么时候听那个,一定要“雨露均沾”。突然就觉得好像是曹德旺在叮嘱妹妹不要买房子那种感觉,买多了的未来,可以把一天的时间排开,早上几点到几点住这个房子,中午几点到几点住那个房子。麻烦吗?麻烦,不买呗,要投资。不住呗,物业费什么的太亏了。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不买,觉得自己各方面不足急需饿补。买了之后学嘛,但是时间是有限的。一个小时可以静静的学一个门类,但是如果一个小时要填进去6个门类,那一个也就只有10分钟,还没有进去就该出来了。

焦虑,并不是因为我是“韭菜”_第1张图片

之前,我喜欢买纸质的书籍,后来手机不离手之后,觉得电子书方便很多。只是时间长了,眼睛的问题就出来了,近视的度数越来越高,而且总觉得读书像一种速食品,没有那种静静享受的感觉。但是为了“读书”的这种信念一直没有脱离电子书,可是一年下来,你会发现除了手机中记录的几十本电子书的记录之外,脑子里并没有留下什么。那种“没有营养的书籍适合用电子产品,那种质感的书籍还是要有手感才行”,这种理念必然导致这种结果。这个是读书,所以一样的道理时间消耗去了,收获却是差强人意。最近朋友给我买了“蚂蚁私塾”,其中的“趋同的价值观是和谐的基础”这一点我非常的赞同。但是,通过把书本压缩,只取其中给予的观点,这又有点像考试的时候老师划重点,记着那些目的就是考试通过。短时间内的,强加记忆衍生不了更多好品质。没有自己的精耕细作,自然体会不会深悟。不过,有一点不能否定,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肯定可以参考,不是乌合之众,是高思想人群的汇集。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人,有质量的好书,还有持有不同观点但是又不会强制性告诉你“我这个就是对的”。

有了这些东西的加持,好像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快乐。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渐渐的理清思路,也从哪些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时期走到着眼当下。日程逐渐填满,时间被丰富,焦虑感却越来越强。比如,晚睡早起,洗脸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夜里好像说了梦话,半睡半醒间还在讨论怎么做好工作,怎么做好自己手中的活。如果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觉得是累的,是自己对工作过于负责,就像备战高考的夜里,睡梦中偶尔蹦出几个单词,被临床听去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是一种自豪和骄傲,因为我在努力。而现在,我更深入的抛去表面看本质,是什么让我产生了如此的焦虑?

是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加上求知欲和营养过剩,是焦虑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当你拥有的知识圈越来越大,外面未知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大,从而更加的恐惧。知识圈小的时候,反而可能会沾沾自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辩证的看问题,正反结合着分析原因,由果及因才能更好的处理眼前,过好当下。

知识的焦虑,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明确的需求。只有盲目的求知,静下来细分,然后一点点的啃噬,才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并不是因为我是“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