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没有身临其境,哪来感同身受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0
2
DocumentNotSpecified
7.8 磅

Normal

0

@font-face{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

@font-face{
font-family:"Arial";
}

@font-face{
font-family:"黑体";
}

@font-face{
font-family:"微软雅黑";
}

p.MsoNormal{
mso-style-name:正文;
mso-style-parent:"";
margin:0pt;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h2{
mso-style-name:"标题 2";
mso-style-next:正文;
margin-top:13.0000pt;
margin-bottom:13.0000pt;
mso-para-margin-top:0.0000gd;
mso-para-margin-bottom:0.0000gd;
page-break-after:avoid;
mso-pagination:lines-together;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outline-level:2;
line-height:172%;
font-fam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黑体;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6.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span.msoIns{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color:blue;
}

span.msoDel{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
color:red;
}
@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
}
div.Section0{page:Section0;}

**变形计:没有身临其境,哪来感同身受


**
对一个从小喜欢看电视但是家里的电视又只能收看几个台的湘妹子来说,湖南台的节目总是看的最多,当然,那时候喜欢看的是电视剧,综艺节目之类几乎绝缘,除非是实在没有选择的时候才会看几眼,纪录片式的《变形计》就是这样走进我眼里的,没想到就因为多看了几眼,掉了不知道多少箩筐的眼泪。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早年间原创的一档栏目,宗旨是
“角色互换”,第一次播出是在2006年,之后曾经停播两年,停播两年后全新改版的《变形计》从城市和山区分别挑选一名具有特点的孩子进行一周的身份互换,旨在使这两种不同身份的孩子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蜕变。

在节目中,山区孩子和城市孩子生活、学习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现都使人们感到震撼,让大家不禁思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2014年第七季后
火了一段时间,接踵而至的是各种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不管网络上曾爆出多少黑幕,我始终觉得,该节目除了反应亲子关系和城乡差距,呼吁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以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外,更多的是引导人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有一定教育意义。

在节目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这一点从小在农村上学的我深有体会。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良的教育资源,而农村里教育资源非常缺乏,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差距都非常大,这种差距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城市里的孩子见多识广,接触了更多的新事物,而农村的孩子学习条件艰苦,学习渠道也单一,知识面狭窄。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大家不同的人生。

我认真看过几期《变形计》,每次都会
泪眼朦胧
,为节目里的人,也为自己,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深了解农村孩子的生活以及初次进入城市的迷茫和心酸,也知道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农村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出生在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在初中毕业以前,我甚至都没有去过县城,一直都呆在那个至今没有任何工业的偏僻小山村。适龄时父亲送我去十几里外的隔壁村读学前班,结果因为个子太小路太远被老师拒收,父亲听说三姑家的村子里办了一年级,赶紧送我去了那里,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三个人挤一张桌子,读完了一年级。

一年级读完,学校就倒了,我被送到隔壁村读二年级。每天五点多起床,自己做饭,顺便用保温饭盒带上午饭,之后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上学,放学后又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回家的晚饭大部分还得自己做,家务活都做完后才有时间写作业。

这所学校开办了四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每个年级一个老师,教语文和数学,四年里音乐课上过两次,教了两首歌。每周安排一个老师打铃,每节课的时长看老师心情。

读完四年级,又必须到更远的一所学校读五年级,终于有了美术音乐等课程,也有了电铃,老师也分课程教学,但是几乎都是摆设,主要还是语文和数学。学校可以蒸饭,自己带菜带米去即可。

六年级开始读寄宿,周五放学后放假,周日下午去学校晚自习,自己带菜带米去学校,周三下午可以回一次家,每个班的女生两个人一组挨着打地铺睡在一间房子里,男生则直接在教室里打地铺。

初中也是在

就读,增加了英语、地理、历史等课程,两间教室改成宿舍,沿墙安置几排竹制的床,依然是两人一组挨着睡,男生还是在教室后面打地铺,早上起床后再将被子叠起来用尼龙布盖好。

那时候的我,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虽然有时候考试考不好会挨骂挨打,但是相比做不完的家务活,让我走

远的路我都愿意。而对于我们上学,父母除了学费和考试看成绩单外其他
几乎不过问
,甚至要求只能看课本,任何课外书都不允许。那时候的我偏激而固执,
莫名
觉得读书是唯一能离开那个小山村的路,所以拼了命上学。

后来,我如愿

了县城

高中,去了省城读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城市里工作,以后估计也不会回老家
发展
。记得刚进城的时候,我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不会用银行卡,不敢过马路,不会用吹风机,不会用电脑,甚至连手扶电梯都不敢上
……

虽然现在早习惯了城市了的生活,但是在农村的教育
和儿时的经历
对我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我多愁善感,敏感而自卑,懦弱又怕事
……

这些年来
,我辗转呆了几个城市,虽然生活
并不是很好
,但我还是没有想过回老家,尤其是看了《变形计》之后,我更加确定以后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在农村上学。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着,努力能够留在城市生活,努力不随便结婚生子,努力让自己和未来的孩子
都能生活好些

若是
以后
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那我宁愿不要孩子,我不会
让自己的
孩子
成为留守儿童
,绝不会让我的孩子

经历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事。



知道我没有能力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目前可能未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农村的教育都不可能赶得上城市,所以我只能改变自己。

都说感同身受,但事实上,没有亲身
经历
,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就像一起看节目的城里的同学听我说起我上学时候的事,虽然觉得很不容易,但还是
体会
想象那是怎样的处境。也是,若不身在其中,何来感同身受!

�=� ��C�����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形计:没有身临其境,哪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