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旷世奇书

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道德经》天下第一奇书,绝没有第二,是中华民族的至宝

如果说,《论语》奠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那么《道德经》则奠定了老子的神人地位。

如果说,《论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肉和精神,那么《道德经》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筋骨和灵魂。


我对《道德经》的认识,非常具有戏剧性。

我以前,对于封建文化思想有着深深地痛恨。

记得小时候,我接受的教育,经常有忆苦思甜教育,学习的课本、看到的小人书、宣传画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老财“表面上说的是仁义道德,实际上是满肚子男盗女娼”。经常听到说旧社会的封建道德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我们要坚决清除。

印象很深的一副宣传漫画,是一个丑陋的恶霸,一手拿着一本写着“仁义道德”的书,一手拿着一把刀子,刀子上滴着劳动人民的鲜血。

看到这幅漫画是在40多年前了,至今难忘。从那以后见到“仁义道德”四个字就非常的反感和抵触。

一直到15年以前,我对于封建文化的认识(现在叫传统文化)仍然反感抵触,

偶然看到过《道德经》,记得看到当时的介绍说:《道德经》是一本玄而又玄,消极避世,统治阶级玩弄权术的书。本来就对“仁义道德”四个字有反感,更何况《道德经》还成了道德的经典。我连《道德经》这本书的书皮都不愿意打开,并且唯恐避之不及,恐怕和封建文化发生什么瓜葛,让别人知道了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说来也是奇怪,大概在13年前,我的人生进入了一段黑暗的低谷,这段低谷持续了差不多有将近3年的时间。工作多年没有进步,看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枯燥乏味的生活,早已经从刚刚参加工作时的豪情万丈跌落到了冰点的谷底。

从前我是滴酒不沾的,酒场我是躲开的,好朋友说我是清高的。然而不知是从哪一天起,染上了喝酒的习惯,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酗酒,每次喝醉了酒就感到了无限的乐趣和快感,站在天地之间的感觉正如那首诗所描述的一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哪个时候,每当短暂的酒醒十分,突然感到一种巨大的、莫名的空虚。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满意,是怨天尤人还是怨自己?我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努力,不是没有机会,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解答这诸多的困惑。

也不知道,在哪一天,在什么情景下,我又遇到了《道德经》。

说来可笑而且又有缘分,在我思想最消极的时候再次遇到了我一直反感的认为是消极哲学的《道德经》。

这一次我没有拒绝《道德经》,我在想,既然在正统的教育,正统的思想框架下我找不到答案,我何不看看《道德经》,也许能够从这个反面教材中能发现点什么!

那曾想到,这一看,《道德经》和我相伴13年,直到今天。

是《道德经》解答了我心中的所以谜团,《道德经》哪里是消极的哲学,只不过是告诉人们不要乱为,其实他给人们指明了最有作为的道路。

其实,对于《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我是逐步加深的,起初对照古文翻译都似懂非懂,就开始从网上查找各种解读《道德经》的资料,看各种名家权威的视频讲解,看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文章,到后来喜欢慢慢地品味原文,感觉任何的讲解和解读文章都不如自己慢慢地品味原文的感觉好。

我承认《道德经》,一共才5200余字,可能有好多人能背诵下来,甚至可能倒背如流,可是我背诵不下来,但是对《道德经》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似乎每一次看都有新的感觉,从来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理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道德经》所升华出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我非常庆幸自己出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庆幸自己遇到了《道德经》。


《道德经》是怎样炼成的?《道德经》的价值如何?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从上述可知《道德经》不是天外來物,是当时老子在作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侯,在博览群书40年以后的总结和升华。当时的40年相当于现在的80年,你想想看,老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看电视、不玩电脑,不刷微信。所以40年的学习时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80年。80年的时间,用于对于当时的全部书籍和人类智慧进行阅读、总结、思考,然后提炼出5000字,可想而知,《道德经》的分量,一定是最独一无二的。

《道德经》一点也不神秘,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务实,《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产生就是从无到有(这个说法和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非常的相似)。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是对立统一的(这个理论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非常的相似)。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可以乱为,要按照世界的规律去有所作为。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一般人却不理解,更不愿意按照这个认知去做,无论是当权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

所以当时老子对于现实的世界非常的失望,于是就看破红尘,然后就绝尘而去,从此人们不知其所踪。

我呢,也是看破红尘,但是由于我眷恋自己温暖幸福的家庭,有一群知己的朋友,有不错的单位和工作,所以我非常留恋这个充满矛盾和拥有无尽色彩的尘世,仍然在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着,在粗茶淡饭中生活着。

我羡慕老子的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但是我却做不到,因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耀眼的符号。

最后老子总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现代古文翻译: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听天命,尽人意,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达到无所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部旷世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