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构建社会:AIBDA粉墨登场

技术构建社会:AIBDA粉墨登场_第1张图片
技术源泉

简单说,技术就是可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从生物和人类的演化史来看,技术决定生命形态及其社会形态。病毒依靠DNA或RNA复制技术,连能量代谢工场和双脂质半透膜都没有就能风行全球,却注定要自我毁灭生存环境;子孢依靠生命保存技术和随风飘荡技术,无论酷暑严寒都能长久等待诗和远方,以短暂拥抱适宜的微环境去迸发生命;植物则拥有光合成技术,自给自足生长繁衍的所有能量,还恩泽整个动物界,生存地理的稳定压倒一切。拥有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自的生命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人类自身不具备这些生物技术。另外,人体的生存技术不如植物,运动技术不如蚊蝇,繁殖技术不如鼠兔,抓捕技术不如狮虎豹。人类唯一具备的超越其他所有生物种类的技术,就是逻辑思维技术,对自然观察进行分析并找出算法,以指导设计和制造工具与产品,这样一种抽象知识能力。由此,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生物特性所不具备的生物技术,生物界不存在的也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技术来实现。例如,通过纺织和建筑技术改善生存环境,通过机械交通技术改善旅行迁移,通过饲养技术和种植技术改善食物供应。

人类技术发展构建并塑形人类社会结构。取火和保留火种技术促成固定穴居;建筑规划技术演化城市架构;狩猎技术引发社会分工;农耕饲养技术促进等价交换;交通运输技术不仅改变局部社会,还改变了全球社会;食材保存和烹饪技术则永恒持续地进化着,修饰着人类的消化道还有健康,还让今天的宅民们宅得更加彻底。民以食为天嘛!

手工面条更劲道,手工馒头比机器馒头好吃,走地鸡比圈养鸡味美,这些都可以算成是传统技术的优势。但是,看看生产比例就知道什么是新技术的整体优势了。如果说手工面条在100年前占100%,机制面条如天方夜谭;在50年前或许各占50%,手工制面开始失去主导;今天手工面条能否占5%都未知,成了奢侈品,被主流面食边缘化。我们日常食用的鸡鱼肉蛋95%以上来自20世纪后才出现的规模饲养新技术,走地鸡和拱土猪在市场中所占比例已经微不足道。这只是些许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例子。

关于面条的制作技术的比例调查,有许多方法来获得靠谱的统计数据。1)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2)可以通过超市的出货量;3)可以计算自己吃面条的次数和比例。只要到当地社区超市调查一下挂面与面粉的销售比例就可以估计了。虽然仍然可以有系统误差和样本误差,但只要抽样过程真实可靠,样本量积累超过一个季度,就足以说明当地的趋势。对新技术的评价,需要站在宏观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局部的涨落是可能存在的,但不会影响结论。大数据分析依赖所有样本,个体样本的偏差,只要是真实的,就有价值。

新技术得以发展,有这几个要素:1)降低成本;2)提高效率;3)解决问题;4)开拓新域。机制面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虽然口感不能完全重叠手工面,但相对于要多快好省地吃面条这样一个巨大的刚需市场,技术优势已经超越口感差别了。新技术能否淘汰原有技术,再现其的伟大与辉煌,完全取决于能否颠覆其效率成本。UC Davis的历史经济学教授Gregory Clark认为:“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我分析,十八世纪开始的机械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以定量物理学为基础的新技术引发社会结构巨变。今天,以信息传输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革命对社会影响程度之大,不亚于200年前的机械工业革命,会更加深刻改变人类的生存规则、劳动形式和社会结构。

技术解决问题总被技术自身所限制。X光能够透视身体,解决了不打开无法看到骨头的问题,但仍然相距直观理想甚远。GoPro让人类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实现视觉记录,开创了人类感受的新天地,却还不是身临其境。X光影像也好,GoPro也好,永远与真实眼见存在差别。然而,超强磁场核磁共振将分辨率提升到0.5毫米,已经可以看清1mm左右的功能结构体,微机器人侵入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局部组织,将真实图像实时高保真传输至影像医生处,这些新技术提供的高分辨虚拟现实有可能让眼前所见真假难辨。

新技术始终对原有技术形成的平衡是一个破坏,在没有达到新平衡之前,两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智能影像诊断系统Watson刚刚进入青岛的医院,就引起影像诊断医生恐慌,觉得自己快要失业了。Watson采用的学习算法对海量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训练,能够大幅度提高自动分析准确度,并且能够通过网络化技术使高水平影像诊断跨地域跨城乡,的确会打击一大片影像科医生,同时催生出基层诊所的影像检查生态链。另一方面,新技术淘汰旧技术,但不会将旧技术赶尽杀绝,传统影像医生仍然会有工作机会。比方说,我们仍然可以用麦秸烧饭,而且不会因为不流行就没有人懂得使用。只是由于效率的缘故,还有多少人继续在用?

我认为,所谓算法(algorithm),指的是针对量化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和清晰策略机制,而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编程。做人工智能的开发团队,多数时间是在做逻辑量化模型,本质上是算法的开发,因此,人工智能必然是在人的思维能够达到的范围之内。AlphaGo 的背后是仍然是人的算法研究和实现,电脑自己无法获取与人对决围棋的思维逻辑。虽然Dr.Watson的影像分析都是机器做的,但是最终诊断还得是人类。人工智能是人设计的,其能力局限于人的算法,目前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只存在于幻觉想象中,未来产生真实威胁的具体环节,目前并不清楚。科幻中,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现实中,人工智能愚蠢透顶。用某人语言来说,叫做人工智障。有什么可怕的?

有个科幻电影,Ghost in the shell,说人与机器的差别在于,人有灵魂ghost。机器的运算能力已经非常强大,去伪存真、举一反三、逻辑推理、识别感知、等等,只要有算法,机器就能做,并且还有大数据支撑的优势,用来做影像诊断的确有可能优于普通医生。但灵魂和情感却不是机器的特长,因为缺乏相应的算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灵魂,但是灵魂是个啥?情感又是个啥?在算法中没有量化模型。不过,我相信有人在研究情感算法,就像二十年前就有人搞围棋算法一样。只要有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新技术就会渗透。情感机器人也是如此,目前的机器人情感实在太贫乏,完全无法分析人类的情感需求来表达相适应的情绪反应。帅锅影星Will Smith在视频中,想和机器人新宠Sophia 亲热一下,对方却无任何表情,让他倍感挫折。不过,一旦情感算法突破(其震撼程度可能不亚于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情感机器人一定会有巨大发展空间,甚至取代部分真人。科幻电视连续剧West World中,William问Musk的性感前妻Riley是不是真人,她的回答是: If you can't tell, does it matter? 如果莫能辨,还有啥关系?

目前与非线性的自适应预测智能相关的新技术中,最成功当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big data analysis, AIBDA)算法。虽然用于灵魂与情感的算法还远远不着边际,但是应用于各种复杂信号的检出识别已经开始显示出威力,比如人脸识别、细胞分类、行为判断、风险分级等等。那个吓坏了许多影像医生的Dr.Watson,也是基于AIBDA算法。

AIBDA具备延展人类学习记忆与逻辑思维的巨大能力,使得人类对世界的把控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也使得人类对自身命运能有更好的把握。古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出对自身命运难以掌控的一种无奈和屈服感。但是今天借助AIBDA技术,人类不仅能揭示远古家族的基因面貌,还能定量数算自己的未来寿限、预警癌症和心脏猝死、每日三餐饮食建议、今日运动剂量是否不足或过度、以及明日跑马拉松比赛是否有生命危险。这种预测和掌控的能力一旦实现在个人手中,将极大改变现有的大健康和医疗产业结构。

对于尚未浸润社会每个角落的新技术如AIBDA,垦荒者们期待甚多,就像长途跋涉的旅客,站在路口,翘首以待将要到达的列车,期盼能随之飞奔。人们已经听到了轰鸣正从远方扑面而来,正准备振臂高呼庆祝歌唱,列车却在留下巨量技术硕果之后,便毫不犹豫呼啸而去,让众人目瞪口呆耸立一旁。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构建社会:AIBDA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