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

晚明时期,西方耶稣期入华,向中国介绍欧洲科学、文化和天主教教义,还有极重要的一部分:绘制地图。当时中国也具备发展地图学的条件,地图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科目之一,这本书讲的便是当时地图学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状态。

地图学在古代几乎等同于地理学。与其他技艺学科不同的是,绘制地图既需要地理科学知识,也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很明显,我国古代更注重后者,且中国画的技法重“笔法”而忽视透视关系,更加制约了科学制图的发展。书中如是说“在过去,文人画的趣味及其相应的思想与文化传统严重地影响着美术史家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判断。”17世纪荷兰出现了以视觉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风景画”式地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地图在欧洲甚至是作为奢侈品来收藏的,其写实准确程度也就不重要了。地图学发展到今天,技术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计算机制图、遥感制图走上历史舞台,然而今时今日,地图学却面临边缘化的风险。一大表现便是对审美和艺术感的忽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便能轻易得到精确的图像,于是少有人关注地图的易读性、可视化和美感,殊不知这也是地图的一部分。

在地图学方面,我国也称得上是历史悠久。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古地图被认为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西晋裴秀创立的制图六法、明代罗洪先所著《广舆图》也被列入教材。然而综而观之,中国的地图足迹却难以登上地图学发展的大雅之堂。结合书中论述,说说我的理解:其一,地图学,即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如测量学。中国古代测量学也有所成就,但基本没有被运用到地理学中,各门学科独立发展大概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大特征。其二,古代地理学被视为历史学的一部分,地理学又受哲学思想支配,如此束手束脚,很难想象地理学会有所突破。中国地图从晋代至明代图像性质几乎没有改变,极其稳定,也没有进步。其三,中国古地图由政府主导,相关技术不对大众百姓公开。地图也不能做商业用途,值得一书的是个体制图,然而这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又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很多成品和理论也只是私藏。许多珍贵的作品和文献都已经失传了。

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能看到古代中国的影子。例如:某代的某某文物(或著作)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作品,比西方早了若干年。然而,这些事迹总是昙花一现,既无前因也无后果。实际上中国古代对科技发展的贡献还是少得可怜,令人深思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