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2013.7

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来自小学,语文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字,大声地教我念北京、上海、广州。那时候想上海一定比成都大好多,那时候想上海一定是会让我迷路的城市。

直到我终于踏上了这块土地,现在我的窗外是上海的灯光,和闪耀的夜空,以及我差点迷路的城市。

初中时候我的人生污点——看过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把上海的弄堂留在了我的心里。充满了雾气和上海话,和一些零零碎碎道不清的情绪。

下午走过了多伦路和山阴路,看到弄堂,看到小阁楼和小洋房,看到梧桐投下的斑驳光影,还有不远处动则几十层的高楼,然后把那个虚幻的上海踩在脚下。

再后来的印象是历史书上那个通商口岸,是那个淞沪会战的血战战场,还有繁华、经济和物欲,以及爱情公寓的乃一组特。有说排外的,有说精明的,有说小资的,好多人把一种不喜欢上海的口气传达给了我,却纷纷踏上去上海的路上,为金钱和欲望。

然后我要开始准备在上海读书了,是我喜欢的专业。

重叠词总是强调的,上海,上海,从成都上火车到上海的这28个小时,好像足够积累我对上海的期待,连火车车厢和座位号都与纪念日对应,看着手机上那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然后自己笑了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来上海,可能是因为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就是十里洋场的一场梦。

挤着下班高峰期的地铁4号线,看着陌生的城市一闪而过,看着身边白领的迷茫,脑海里闪过光速发展的上海的百年历史,其实哪有什么期待。

我只在上海呆了五天,也许我什么都不知道吧,也许我只知道,上海不是东方明珠,不是金茂大厦,不是外滩,上海也不是周立波,不是张爱玲,上海可能藏在阿姨的菜篮里,上海可能在深深浅浅的弄堂里,上海可能在“一刚一刚一刚”和“两百廿二”里,上海被人们的物欲堆砌镀上了不符的崇高而冷漠。

其实上海只是一座城市,重点是你怎么看,重点是你身边是什么人,重点是你在上海怎么生活。

我的上海,是在被小笼烫到的舌尖上,在一知半解的上海话里,在我感受到的呼吸里,在他那里。

侬好桑海,我还得在这儿待几年。

PS:写完看见上海两个字不认识就疯特。T T。


2013.07.30

于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上海——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