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社群的结缘
说起与社群的结缘,我和别人还真有点不一样。我进社群主要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提前为自考的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找毕业论文案例;二是找一个积极的氛围,给人生一直不顺遂的自己提提气。至于,学习成长和链接老铁其实是意外的收获。我进社群之前,对猫叔的那些光辉事迹其实是不知道的。只是去年25号《读者》公众号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有感觉,顺手留言,结果作者还回了。就这么一次简单的互动,我来了这里!
二.蜗牛的进步
俞敏洪在给大学生演讲中曾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二是蜗牛。雄鹰式的人物,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不需太努力就能到达高峰。而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地上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我想,我就是那种爬得很慢的蜗牛,尽管现在离金字塔顶端的影子都还没看见。
前两天,有个目标课让梳理2018年100件成就事件,我真是没啥成就事件可写,只想到3条算不上成就事件的事件。参考了伙伴的成就事件受到启发------降低标准,从微信相册和上找记录,把小确幸全写上了,凑了59条。之前听古典老师的在线课,得到一个词“多元人生”,这个目标课把“多元人生”引入目标系统,即“生命之花”的八个领域,包括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当然,老铁们用九宫格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和我说不出啥成就一样,有的小伙伴也说“八大领域全面挫败”。老师说“哥们儿,你要这样想,虽然我全年经历了八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10个挫败,但是,这么多挫败都没把我干趴下,这就是我今年的第一个成就——抗挫折能力。”所以,任何时候,不在于发生什么事,而在于你怎么想。这也就是我在社群的第一个思维层面的收获:正向思考,正向反馈。基于这种思考,我大言不惭,列出下面这12条进步事件清单:
据说只要符合两点就算成就:一是喜欢做成这件事的感受;二是做完这件事之后,你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自豪感。所以,我想说的是,群里高能的牛人那么多,比我有成果的人多得是,上台来把你的成果分享出来:不管是在社群产生的、还是在社群之外产生的;不管是在剽悍江湖产生的,还是在相关的社群生态圈里产生的;不管是在竞争领域产生的,还是在非竞争领域产生的。讲出来,给自己赋能,也给老铁们赋能,这本身就有价值。剽悍江湖还有一个月就结束了,抓住机会,不要留下遗憾!明星们都生怕不红了,整天利用各种机会刷存在感呢?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出镜、不露脸,又怎么做到让别人了解、进而赢取别人的信任呢?这个月,我们智囊团搞了个“小确幸”分享活动,效果不错。我们现在也简单玩一个“小收获”活动,请老铁们把2018年以来的收获说出来,格式如下:
【2018收获】昵称
内容:(可以从下面8个方面考虑,写一个方面也ok)
1. 职业/事业
2. 成长/素
3. 人脉/社交
4. 财务
5. 家庭/生活
6. 兴趣/娱乐
7. 健康/运动/作息
8. 自我实现
三.进步背后的底层逻辑
今年2月17号,因为在剽悍晨读4次留言排第一,我收到了内容组送的4本书,其中包括我最想要的《坚毅》,就是TED演讲华裔女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斯写的那本。安杰拉历时10年,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分析,把看似成功因素的“坚毅”品质进行量化,得出了成就公式:天赋×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同时,挖掘出坚毅的四个心理资产:兴趣、练习、目的、希望。我概括了一下,如果把坚毅看成激情和毅力的融合体(即:坚毅=激情+毅力),那么,“天赋、兴趣、目的”可以大体概括为激情三要素,而“练习、希望”则可以看成是毅力二因素。对我来说,对于感兴趣的事,主要靠激情,比如:跑步;对于不是很感兴趣、又不得不做的事,更多要靠毅力,比如:学英语。
拿跑步这件事来说,我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如果按设想的要奋斗到60岁这么长一个时间段,一个比较健康的身体是必须的,而且我也喜欢那种跑完步精神提起来的感觉,再加上跑步半小时,难度也不大,所以,很自然而然就做到了,甚至不跑还不习惯了!
难的,其实是毅力这一块。想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年纪,上初一才学abc,农村民办教师的师资,高中教英语的班主任是学俄语出身的,后来俄语不红火了,被迫改教英语,上课就是照本宣科的俄语腔。上了大学,因为是大专,并不要求英语过四级,可以考,但是我连想都不敢想,最后一次全省统考,是上帝保佑稀里糊涂过去的。10年之后,为了复旦大学自考本科的第一个专业------行政管理学,我拼了7个月,考了62分。由于基础差,我用的是发明复读机的钟道隆教授讲的最老实的办法“不放过一个拦路虎”,往上补基础。而这次考英语,已经又过去了10年。我还是用了这个办法。去年7月份,为了逼迫自己按进度完成,小灶开营后,我既要兑现自己晨读感悟写满全勤的豪言壮语,又要完成每天的英语学习任务,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睡了一个月,实在困了,就把两把椅子并在一起睡一会儿,常常一晚上睡两、三个小时。终于考过了!本来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今年,五一节前一晚,才突然在网上发现,2017年起,PETS3级不承认,必须英语(二)达75分以上,或者毕业后英语过四级。天哪!我都要申请毕业了,看来只能考四级,而且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我当时就哭了。五一当天,本来是个踏青游玩的好日子,可是我直到下午才爬起来,想想悲观失望没有用,立马报了四级网课准备再战。后来,学校老师说毕业论文答辩完拿到毕业证才能考四级。不过,毕业前我还可以考一次英语(二)。想到四级明年6月才能考,拿积分已经来不及,只能为英语(二)超过75分这最后的一锤子买卖,拼了!学习方法仍然是“不放过一个拦路虎”,后来在论文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下又老老实实刷了一本12套的题,研究做题的技巧和套路。目标就是少扣分,中途因为自测不理想一度沮丧。为了提气,在社群潜水很久的我9月份开始回归,登陆剽悍江湖,主要就做报早安和写每日反思两件事。这就引出了我在社群的第二个思维层面的收获:价值思维。即:把社群的行为和自己的目标对接,不能只刷存在感。
原本,今年初我对自己去年的社群表现是不怎么满意的,因为我发现自己除了只是获得了一些表面的结果,比方说获得了一些虚拟的表彰奖状,并没有时间线上的实在的价值。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全对。成果不大是自己还没有找到高价值的方向,或者说自己还没有产生高价值的能力,但即使这样,勤能补拙,小成绩还是有的。小的成绩之间暗含着一致性。价值是可以迁移的,一些自认为不值得提起的事,其中蕴含的价值可能会和日后的很多东西连在一起。比方说这些所有的小成绩让我培养了一种特质,即“我还是一个比较有毅力和做事比较认真的人”。小成绩也有价值。
四.体验到社群运营是怎么一回事
1. 社群让我看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前面说过我进社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写论文找案例,起初只想做个旁观者,观察别人都在干什么。只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觉得它是个新生事物,有作为论文的研究价值。没想到进来却收获了知识、升级了认知,认识了朋友、连接上了大咖,还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这个领域整体的现状,都有哪些好的平台、哪些优质社群、哪些震撼故事、哪些大咖牛人,真的是人生中开辟的一个新世界。之前,对社群、什么社群付费、什么知识付费连听也没听说过,不知道、千聊、在行、分答、荔枝微课、一块听听、YY、小鹅通、一直播;更是不知道古典、李笑来、罗永浩、罗振宇、秋叶大叔;也从来没有用过、石墨、幕布这些工具……记得第一次注册就断断续续忙了半天时间。
社群可以从运营的角度、粉丝经济的角度、媒体的角度、生态的角度,各个角度去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门科学。本来,我是想在V先生的建议下做一个和论文配套的复盘分享,形成复利,结果发现论文是不适合做分享的。不过,在这里还是可以提一点跟我们大家关联的东西。
社群运营有两大系统:内容系统和用户系统。内容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来自社群组织方输出的内容;第二个来自社群成员输出的内容。用户系统主要包括社群成员的角色划分、社群的用户结构、社群关系这三个方面,其中社群关系又可以分为不同用户与社群的关系、用户成员之间的关系两方面。
拿这个社群成员的内容输出来说又是有梯度的,高一个维度的就是牛人分享,就像我们的牛人采访,主要做影响力;而我们这些普通的成员来做分享,其实就是展示自己,把自己的进步讲出来。昨天,我们在智囊团讨论这个宣传文案怎么写的问题,我说我不是牛人,写不了大,我们就写写小嘛!有闪光点就ok啦!
关于社群用户结构,我们看下面两张图。大家可以大概想一下自己在这两张图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我们在社群这两张图里所处的位置,就是我们在社群中的能量。
比如我自己,去年在小灶,在金字塔结构中处在了一个比较中间的位置,而今年基本上就处在下面底部的位置了。在圈层里,去年连接了智囊团(@黄小云 @文艺-公务猿 @阿蜜儿 @李大吃)、逐字稿群(@萌小Q @宵汀 @加菲猫 @胖灯 )、读书交流小分队(@扫地 @贝大鱼)、百日倒计时打卡群(@小喵)等,连接的圈层就比较复杂,今年只这个月和智囊团发生连接,圈层就很简单。当然,社群是一个半封闭的组织,随着信息的流动,社群成员会向外衍生,和其他社群发生连接,成为同频社群生态圈中的一份子。我目前在知识星球就参加了5个社群,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从进入小灶这一个社群演变来的。
2. 在社群里人人都是媒体
去年糖总总在千聊分享时,给我们讲媒体思维。在社群里我们写一篇文,做一次分享,提供一些信息,连接互动一次都是作为媒介存在。比如说明月(@梁明月),去年底猫叔在分享中盛赞她一个人推荐了35位朋友报名参加读书营。再比如说现在读书营副连长啊小鬼(@啊小鬼),我前段时间在查资料的时候重新看了猫叔2017年的年度分享,意外发现她在分享达人榜中排在第6位,推荐了435位朋友,名次仅次于猫叔。还有我们的“妖神”(@林妖妖),在小灶时,从1班到5班,她是一网打尽,哪儿哪儿都有她认识的,而且什么活动都少不了她。所以,她的人气就很旺,有需要点赞或帮点什么小忙,出来一招呼,三两下就搞定了。这就是个人媒体的能量啊!
3. 社群的本质是连接
1) 参与度带来连接度
参与度虽然不一定必然带来满意度,但是肯定提高连接度。从去年3月26号加入社群,我一共添加了188位老铁和牛人,有主动加别人的,也有别人来加自己的。老实说,“搞事”是最能带来连接的。比如说,整理逐字稿这件事,那个时候正在搞行动营,许多人都报名了。不过,我想的是千聊分享已经那么多了,应该整理出来。于是,就没参加行动营,一个人做整理,整理了5次分享的逐字稿,正在那里一点点整理V先生的分享的时候,逐字整理群成立了,大家一起搞,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了不少其他班的老铁。
2) 参与的质量带来连接的质量
参与的质量和连接的质量是一致的。我登上猫叔饭团那次的内容正是整理逐字稿的感受写成的【今日剽悍】。也正是因为这次整理,和V先生产生了深度连接,因为他觉得做这件事情很不容易。这个我倒是觉得没什么,本来是个搬砖的活儿,发扬蜗牛精神慢慢搬就是了。当然,这个也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后面有5个小伙伴加入,进度才会那么快(@金蓉子 @宅小妮 @朱清梅 @锦媛 @南宫伊儿),哈哈哈,我们并肩进阶到了江湖,都在!和V先生的连接里面还有些小故事。其实,我这个人不大喜欢主动连接大咖,主要是觉得差距大,不在一个层次,而且,连接不是目的,要考虑接下来做什么。V先生是我第一个主动连接的大咖,因为我真的是很佩服他那种做事的认真,所以在加了他的公众号之后,就在公号的后台留言,他也很积极地回复。我就想这个人还没啥架子,就问了一句“我可以加您微信吗?”结果他回复了我一个斗图,画面是穿着和服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我一看,觉得这是委婉拒绝啊!感觉不是滋味,犹豫半天,这件事老挂在那里不舒服。干脆就又在后台留言“实在抱歉打扰!像我这种是从来没有主动加大咖好友的习惯的,今天有点激动,脑子进水了!”逐字稿整理出来以后,我就想,这是他本人的知识产品,这么长,可能他不一定事先有逐字稿,所以就直接发给他一份,也没想别的。结果,他很快就主动来加我了,还盛赞了我,让我受不起。我跟他说,不是我一个人搞的,后面许多伙伴加入。(顺便说一下,今年的话,加大咖微信普遍门槛变低了,主要是现在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公众号,大家也普遍意识到了朋友圈巨大的媒体属性。)这次写论文,因为那个英语搞不定,论文也开始瞎应付。结果,匆忙交的大纲被老师一顿批。一下紧张了,向V先生求助,结果V先生抱着手机,用语音微信跟我聊了两个半小时。我们家孩儿说“V先生不是牛人吗?”我说“是牛人”。她接一句“牛人怎么可能跟你这种小罗罗讲两个半小时?”是啊!怎么可能?我原本也没想到!
和赵昂老师有了比较深入的连接也和这个逐字稿有关。可能大咖们觉得你能认真地整理逐字稿至少是对他们付出的尊重吧!事实上,文字逐字稿和语音是不同的传播载体,各有优劣势,文字能很好地呈现结构,并规避语音稍纵即逝的弊端。
3) 优质的社群让我们处在高能量的社群生态圈里
社群的价值远不在一个群里,在一个群里信息的不断产出,会扩大我们的视野衍生到这个群之外。前几天,我刚进了一个新群,进去一看,弘丹老师也在,弘丹老师是去年千聊的分享嘉宾啊!我问她“弘丹老师是来镇群当老师的吗?”她说“我也是来学习的啊!”我当时那感觉,就像霸蛮社的张天一说他和俞敏洪在中欧商学院做起了同学一样!
4) 社群可以帮忙开拓事业
因为我研究社群,所以总是喜欢观察和思考社群里发生的事。然后,我就发现一个很亮眼的案例:梁明月(@梁明月)。去年底猫叔的盛赞开始知道这位社群明星,后来又听了她在千聊做的年度成长分享。今年,她更是闪闪发光,在永澄老师钻石行动的前置课程减重分享课上,因为她正是永澄老师的体重管理教练而备受瞩目。现在她运营了3个付费社群,V先生等大咖都成为她社群的分享嘉宾。刚知道她还成了V先生的经纪人,11月11号已经在一直播策划了V先生的首次直播。目前,她的创业300万的目标已经达成三分之一,百城百店的系统初步搭建完毕,正在稳步推进。社群在她的创业事业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自己在这个部分也有收获。因为阿丁老师的分享(@丁善娟), 在这里宣布正式拜师向阿丁老师学习啦!
4. 社群传递的是温度
从这个角度讲,我来社群绝对是来对了。我就是来找能量的嘛!事实上,我也的确找到了能量。比如说,去年,英语感觉考得不好,宵汀就来鼓励我,很快就转移注意力了(@ 宵汀)。
还有那次采访周的采访,据说当时采访效果很不错,本来小秦哥哥(@小秦哥哥)和啵啵两个牛人是主角,没想到意外的我自己也小火了一下下。除了我做的工作的部分,其中很重要原因是平常连接到的老铁们的站台捧场(@晴 @啊小鬼@令芳@苇君 @宅小妮@遇上就是缘 @小房子 @锦媛@娟 @莫失莫忘 @金蓉子 @空中楼阁 @熊二 @飞 @熊熊 @岭@ 陈少琼 @小朋友 @若雪@零非零 @顾尘埃 @陈欢 @Silviab 花花@呼呼 @豆豆雨点爱 @刘艺诺 @Desire
@朱清梅 @郑公子 @添静妈 @明媚 @小面包 @李大吃),这个体现的就是社群的温度,同侪力量!
去年,还收到伙伴们送的书和礼物(@啊小鬼 @飞跑的toto @令芳 @遇上就是缘 @呼呼 @小喵)
社群活动不可避免要占用一些时间。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知进知退”的那些老铁,知道自己在社群能获得什么价值,也懂得怎么样去提供自己帮助到他人的价值,进行价值传递。一般来说,“潜水和蒸发”是各个社群共同面对的问题,即时非常优秀的社群也难以幸免。所以,尽可能为伙伴们提供服务和尊重大家的选择就共同构成了社群的温度。因为不管关注什么,都是对对方时间的争夺,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别人一定要把时间投入到当前并不那么必须的事情上,不管在与不在,都衷心地祝福!
总结:
1.进群时两个目的------写论文和提气都达到了。
2.意外的收获:提升了认知、改善了思维、提高了行动力、交到了朋友。
蜗牛的脚步虽慢,但也在进步。感恩遇见!
最后,感谢11月智囊团班长颖颖、李旭玲、加菲猫给我机会。谢谢设计大师晗晗,文案达人小喵,谢谢小合、小妮、小芝,谢谢智囊团的老铁们!这次之后,我们就又连接上了啦!哈哈哈
另外,还要感谢读书营副连长啊小鬼和品牌特训营的令芳给我提供论文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