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 VOL. 3 旁观者的打水文
➡️继南海争端之后 国庆前的大礼包
循环往复的世道 ➡️看清趋势为上
「非政府 不做五毛」
一
地域歧视,无脑喷多如毛发, 网络上各国代购风起云涌. 就拿最近的“月饼风波”来说,喷子们可以不吃月饼,但不要把月饼说成因为“食安问题”而不能吃,更有甚者举出有些国家的海关不准月饼入境而对其大加批评。其原因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网络上的喷子可谓是“谈古论今,尽知其理”,什么都可以喷出个所以然。黑河南或者其他地方的段子也层出不穷,这些中枪的地区也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存在即合理,一个稳定主权国家管辖内地区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是地区文化的无价传承。动不动就崇尚武力解决地区/国际矛盾。这不是在闹笑话吗?、南海的局势说外交部就会打嘴炮,一个核弹打过去直接拉倒?!打了就能解决问题,解决的还是人类整体灭亡问题呢。。。(现代战争的可怕之处不是多少吨TNT就能评估的)国内一堆贫困问题没解决就去援助非洲难民,各种捐款️ 首先中国人不是战斗的民族,打仗输多赢少,但能长久生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耐力,打不赢就干耗着,长期跟你干,首先瓦解的是敌人。 然后,华夏的兴旺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友好互助,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现在的供给侧改革、医疗改革也在进行当中,克服困难后做到中兴;同时对外开放,援助非洲、一带一路、外交策略的重新规划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大方向上走出了自己的路线,撇开对错争论不说,一个这样庞大的内政外交政策免不了被争论,但是当一个计划都被大家赞同的时候,这就是个毫无意义甚至是失败的方案。这或许就是给喷子们的存在最好的解释了吧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要做成事什么是最重要的,老一辈先把仁义礼智信这些问题想好了、想彻底了才有后面两千多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绽放,论语一万一千多字概述了文化该有的大方向。有些论派觉得当代社会缺乏宗教信仰,对此我不敢认同,因为儒道佛三家争鸣出来的历史累积影响已经远远超越现有传统宗派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了,我们不是缺乏信仰,我们有信仰,有一个三家争鸣后的特殊体系摆在这里,只不过近代中国遭受的罪过太多太多,文化、信仰体制完全被打乱了,社会是出于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所以问题不是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信仰现阶段没有被完全认同。选择接受与否看社会自行选择, 再来说海外代购,人一点都不蠢,相反是聪明过头了,而且是最要不得的“小聪明”
上至奶粉化妆品,小至水和雨伞,统统买买买,没错过不放过。。。
更有甚者可以做到如此详细地咨询
拜托,不是看病,这充其量就是保健品,不是续命品啊。。。
买家们可以千比万比地比较各家价格,大爷似地到处问价,卖家打肿脸也得厚着脸皮贴上去各种伺候,可让人觉得哭笑不得的是相比于汇率波动的风险,有那么部分卖家竟然在纠结2%的支付宝外汇转账手续费。我不想去深层次探究代购风靡的起因,因为我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循环️”二字,代购风靡是时代的短期产物并不在个人认为的循环体系中。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假鸡蛋、注水猪肉…… 一串串的名字挑战着一众民众的底线。这就是自作、无上下限可言的“小聪明”惹的祸。生意人觉得付出小本甚至不负本便可获巨利,监管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造就了事件的频繁爆出。但是,不犯错怎么知道这条路是不对的呢?(当然不是说犯的错误越离奇越无底线越好,只是相对而言) 食品安全接连爆出后,我们更加小心,有人说这样活着很累,但是能自己亲身下厨做好东西给自己吃、给自己喜欢的人吃、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又何尝不快乐?我们不必要为失去而苦恼,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拿走的同时伴随着给予和获取,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一味地苦恼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对国产商品丧失信任也无以厚非了,底线没了,商界的立足根本守不住了,代购也随之孕育而生。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识到,国内民众现在逐渐摒弃酒桌文化、西式快餐、家庭—工作的再平衡,转而注重健康饮食、身体平安健康、家庭和睦,这难道不是有益的收获吗?注重健身,体育锻炼才是保健的根本,保健品就只是保健品而已,噱头多于实效的。
p.s 插一条题外话,奶粉的源头是差距不大牛奶,差别的是工艺水平,奶制品价格现在在价格的洼地,而且牛奶的获取渠道时世界性、全球化的,不是说在的奶粉就是产自国产毒,也有可能是、、等中资奶商。因为奶企的供应商早已是全球收购,差别在于加工工艺,工艺说到底是资本与技术积累的资产,自己暂时无能力研发,通过海外并购也是一条生路,大可不必谈中资奶粉就大为恐慌。
聪明可以有也必须有,但不是现在的“小聪明”,聪明地找到社会机器运转的底线这才是我们该做的,因为谈复兴的其一要素就是要找回底线并打死守住。
二
经济上,个人观点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大,短线偏消极,但是长期并不悲观。中国走的其实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人本经济学”或者通俗来说是人情社会。这是一种以个人为单位的资本模式的典型,每个人在各种社会上或多或少都有求于人,以“人情”作为交换计量单位的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独有,区别在于规则体系的健全度。任何人类部落都是人情社会,这意味着人具有逃离机械化原则、守则的本能,转而为自己量身定制利于己的制度并望之实现。细分来说,人情社会并非没有规则,而是一切规则都是凭借人际关系量体裁衣而成的,把人类比成一个个的裁缝,每个人的身体数据都会是独家的,与此同时,社会总为你留下了了一些量身定制的规则。哪里都有人情,只不过大城市的规则明晰化做得更好,公平竞争更加明显规则体系的建立自然吸引了人才。你越适应大城市,并不是你有多么出类拔萃,多么成功,只是你成为了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产物,自然对小城市厌恶了。但是在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当你遇到困难,无论出身贫富贵贱,想找到所处城市的某个熟人或是朋友时,人情的基因又会帮你长出新的“社交器官”。在人情社会经济利弊分明的加持下,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贸易输出大国,内销需求多样化的复杂情况下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现在能在环球市场表现如此疲弱不堪的情况下能不进一步恶化已经是万幸之极了。
危机与下行压力大体如下,我们过去这么多年依靠这样的高杠杆、高信贷规模的剧烈扩张,一方面庞大的过剩产能被空置,一方面很多行业出现严重的泡沫,一方面出现了一些通胀,现在怎么办?现在全部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在今年一季度都突破了2%,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2%是大大低估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通过调胀,通过涨息,通过所谓的重组,把不良贷款暂时掩盖住了。光钢铁行业,86家企业负债总额3.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很多钢铁企业动辄就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几千亿。我想这种风险时间关系我不展开去说,很多的例子,总有一天大家要承担。很不幸的是这种风险的承担,最终可能又是由中国的老百姓来承担,那不就是通胀吗?李某提出的债转股也是一出掩盖的好戏,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借钱的时候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现在银行转过来变成他的股东,他能够给银行分红吗?玩这种把戏,很欣慰的这一次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猜测为xi的团队)也等于是否定了债转股,僵尸企业该退出的就得退出,该破产的就得破产,这种痛苦今天不想承担未来的痛苦只会更大。当有一天我们银行的资本被不良贷款,被坏账全部吃掉的时候怎么办?政府的银行是不会垮掉的,谁来补充资本金?补充资本金只有财政部拿钱,再发债,那么就是无中生有,那么就是由广大的老百姓来承担今天的银行坏账。
所以今天关心中国经济的人,都应该从这个层面来真正认识中国经济的问题,要放弃这种货币信贷万能主义的思维。当然,我们有一些企业家都是希望货币进一步的宽松,信贷进一步的宽松,他们好套现走人。有内地移民,已经用外国身份,现在就等着钱转移出去了。这种高杠杆、高负债的风险总要以一种方式体现出来,今天中国房价如此之高,客观来讲,人民币就面临贬值的压力,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出现通胀,你的货币必然贬值,要么你的货币贬值,要么资产价格调整,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现在很多人讨论,到底中国选哪一条路,是选择货币贬值还是选择资产价值大幅下调,还是这两者都选择一部分。我想这个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高杠杆、高负债的风险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的麻烦。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也讲的很清楚,有人讲中国经济面临两难,我们确实面临最大的两难,我们必须去杠杆,但是去杠杆就必须放弃或者部分放弃所谓的稳增长。这一次明确的结论,去杠杆必须要去,就是一难两难变一难就是下决心去杠杆、去负债。所以说的很清楚,僵尸企业该退出就要退出,银行该收债就要收债,不要通过什么债转股,又在玩这么把戏。
再看一下最近火爆的外围市场风波,拿德银做个例子。首先,德银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如果德银倒下,那下一个就是欧元。因为一旦德国救助了德银,那这与此前对于希腊银行业的惩罚措施所形成的反差就很难解释。而不救助德银,那对于德国经济来说将是个灾难。默克尔排除了明年德国大选前政府援助德银的可能性,政府不会介入到德银和美国司法部的法律纠纷当中。德意志银行是被定义为“大到不能倒的企业”,政府有责任拯救它,帮他渡过难关,否则后果难以想像。但是,救得了一家,能救得了几家?有人说银行不是有风险测试吗?但这不说明通过了就万事吉祥。雷曼兄弟就是美国政府在拯救几家濒临破产的机构之后,决定让它破产的。说完欧盟的乱世,再回归宏观经济,08年金融危机中在胡的领导层下托底,暂时缓解了危机的恶化,但是10年左右也无力和一堆猪队友玩下去了,增速放缓,接着的希腊破产又为不确定性增加了重重迷雾。金融危机爆发后的8年是给世界去修复的,可是现在QE(“央行放水”救经济)的推动力根本无力刺激经济基本面,通胀上不来,激进的负利率也于事无补,等着QE放缓的时候泡泡就该破裂了。8年后再回首,这期间世界经济没补救到什么,相反在吹泡泡,失去了时间也增大了危机的空间,
或许,08年金融危机只是上半场,下半场可能更加糟糕。
三
缺乏自我认知,有钱出国、有钱就移民的不良风气思潮似乎越发火热,一边看不惯所处的环境, 嚷嚷着“外国唯美”论调,一边打砸美日商品,嚷嚷着“卫我家园”口号。事发起因可能就是因为国内“乌烟瘴气”事物、经济下行。抛开极端的富二代、贪官污吏以及土豪移民定居不谈,因为那些人的思维不是我可以剖析的。
Outsiders终归是局外者,这与什么自负、自卑的毫无关系,无论是定居者还是短居者,90%的第一代人除了工作外,生活圈大多还都是和华人打交集的,不是说掌握了语言就可以一通百通,无缝融入。语言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一个小分流,再通透的掌握语言也不是“一个支点撬动地球”这种四两拔千斤的意味。很多人会说脱离了国内浮躁的氛围,整个人都好了,可是,和你生活中交往的那类人群之中还是华人的面孔、习惯,其根本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还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开始怎样的相处过程,无法避险交往中的套路,某些国度人际关系简单,两个角度看,一就是社会关系仍在酝酿发酵的建成中,二偏激点就是,没有跟上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国内不简单、不复杂你也有say no的权利,你不去学习,固步自封地以为简单的世界是美好的?慢慢锻炼都出来了,“第二故乡”?!只是逃避的借口罢了。另一方面,因为第一代的圈子始终是华人圈,观念不会发生严重地西方化,但会逐渐地褪去。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家庭,一边讽刺国内的离婚率高、灯红酒绿、吵嚷无序,一边自享着异居家庭的欢乐时光,吃着自然(无污染)的食物。回国后却忘了异地抱怨的点点滴滴,该吃吃该喝喝,因为到最后吃饱喝足发现:“国货”、“毒药”下肚后,还不是像没事人一样地生活着。平时下班就开始无聊找事情干,可是回家了却发现真正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总想着能和朋友聚餐吹牛,到头来却发现,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有一天会发现,万一有什么事情相助,朋友间的相互扶持变成不能不帮、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却不是情如手足,深如兄弟的那种非帮不可,因为第一代认识的就那么堆人,撒手不管于情于理说不太过去,可是你会由于时间的推移,发现原来认识的人身上也有看不惯的缺点和不是。你想逐渐断绝来往吧,求助的时候一个电话过来你又不得推脱什么…… 只能是见一步走一步,有一发没一发地维持着相互的关系,具体就像是就像是你很不喜欢或者说瞧不起与某几类人交往,究其原因是你不喜欢他们一些性格或各种问题上的星点瑕疵,然后你发现这样的人就生活在你异乡生活里面,激进者会去用攻击的手段来捍卫自己的交友原则。正确的做法该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不想和你有更深的联系,但我可以尊重你的话语权和你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在14岁以后移民就很难再融入当地社会,外表混的再风生水起,山林已改、乡愁不散、落叶归根;二代移民带着少许根系单在当地融入基本没问题,三代就已经彻底归化(个人假设)。
有消息说中国已经进入到干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在21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是该放慢脚步,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了,回顾过去的得与失,10%+增速不再重现不是危险,而是一份心安理得。
说完个人的小集体,再来看看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领先势力重划线路。单从经济增速方面来评价,不可谓差到如此境地,你再怎么吹嘘统计局数据不实都好,增加是肯定的。都说国力强,停在那里不发展,人均GDP也是大天朝的7、8倍,可是美国、欧盟、日本乃至整个发达国家群体的经济状况一点不见得比国内好,加上经济学家都在唱空中国经济,便更加绝望了。但是,美国后花园起火,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让裸泳的人一下子暴露出来了。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与这轮危机联系紧密,或者说就是这轮危机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更大的成分是躺枪,小部分是因为自己经济结构模式需要的改革所推动。金砖国家也就是印度的名义增长率是正的,而且比中国还高,俄罗斯巴西南非一个比一个萎缩的快。
[不管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CSU好,Upenny也好,哈佛也罢,你一个专门学经济的给我说看空经济的理由竟然是教!授!说!的!真的是Excuse me!? 诸如此类的学家该做的正是唱空,不会唱多!因为没有问题,一片大好,学了这么多、研究了这么多问题、危机怎么去解决?只有唱空来制造问题了]
世界格局处于循环的恒久格局中。不存在恒强恒弱的格局,横久必变,这一认知我觉得广大适龄群众不会比我这个毛头小伙懂得还少吧?纵观世界格局的变化,俗话说到“30年河东,30年河西”概括的是大时期中小时代的的变化,而30的一半即15也是一个短时间节点,长时间的变盘点该放在约摸一个世纪上。拿近代历史来说,1914开始的一战到1945年二战的结束就是粗略的30年,那么这期间霸主(纳粹)德国从1933兴起到最终被消灭也是12年左右的时间,或者说是30年的一半。1944年,世界开展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暂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代金本位,从此风光一时,但是由于美元和美国经济危机在成立期间的多次爆发、制度本身的矛盾性,大约又是30年(1973年),此体系宣告结束。注意,这时间内,美国是显性霸主,可背后的苏联也不甘现状,冷战(1947-1991)中若以布雷顿的结束为转折点,也就是还持续了18年,美国苏联共同争取世界霸主的地位,谁也没有落后于谁(虽然个人偏苏联更强一点)但后期苏联的实力日落西山,所以和15年也相差不大。后来,欧共体的成立(1993-2009),想在苏联解体后以一个地区国家联合体的身份的名义重新夺取世界话语权,可惜最后也没掀起什么大风浪。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欧共体改名欧盟继续玩自己,玩到2009—希腊债务危机显现,濒临破产;2016—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悬而未决;德意志银行麻烦缠身....... 欧盟现在自己也自身难保,德银失落和意大利公投退出若同时成功实现,那么欧盟壳子都输光了。那么有人说欧盟若解体后,美国还是老大啊,没错!现在看最后的稻草还没到这匹大骆驼身上,可是,二战结束后的美国一直在当老大了,用他们现在竞选总统的的话来说就是Leadership in the world,到现在算算是多少年?说到这里,至少未来的30年国际中心重回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或许已成大概率事件,但老大不代表天堂,经济实力上来后,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尚需时间。所以综上所述,21世纪中叶的时候该是美国暂时退位休息的最后期限了(吹牛逼,不负连带责任的表态)
四
浅说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我们的国度,从来不缺教育的理论,《虎妈猫爸》作为电视剧典型的代表刻画得挺好的,朋友圈、书店充斥着各式各样、琳琳散散的教育理念,缺少的是教育的奉行者、操行者。
教育的本质是意识的自我化,它集价值观形成、待人接物、学会做人等等于一体,站在个人层面人活着有很多的不自由,而大多数人无法察觉出大多数的不自由。而教育就是达成这种认识的过程。
有一种分类,每个人其实都该知道,我”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由这四个象限的不同值域权重所构成的合力,即每个人有四个自己:你眼中的你,别人眼中的你,你眼中的别人眼中的你,以及真实的自己。然而你眼中的别人眼中的“我”——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摆脱的!虽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实际上意识的形成,并不是完全不具备依赖性的。而教育的作用到底是对这样的依赖性形成支撑,还是提供摆脱它的助力,是一种非常微妙且充满悖论的力量。我们没有见过牛顿,但是我们会相信三大定律是靠谱的;我们没有见过电子,但是我们相信是它们点亮了屏幕和灯泡。
教育就是这么一件事:表面上是从共性入手,我们读同一篇课文,学同一个定律,但实质的内心折射却是千人千面,其目的,应当是提供更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个性延伸可能。所以教育实质的目的只能是:帮助人类在已知的形态下探索未知。
放手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能在成长中提前具备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最终实现用自己的方式搞定人生,尤其是后面未知的人生。对未知事物的分析、认知,乃至实践的能力,是良性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优势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现在总在说要改革,不然要完。其实改革不是在经济、政治或是教育也不该在这两方面,因为改革的缘由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改革之所以迫切的真正核心问题出现在大众的心态,没有尽量多地得到教育该提供的好处、益处,自然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那这些阻挡中国教育改革的挡路石就是由坚守旧制体系的利益所得集团控制的
既得利益集团其一是巨大的教育商业体系,包括出版社、报纸、电视、民办学校、系列的补习班等。他们是依附于这个体制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附庸。现在人们认识到,赚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也是有暴利可图。过去被称为“电子一条街”的北京中关村,现在则电子业萧条,而课外教育红火。从到处闪烁的高楼上巨大的广告,人们都知道这里已经成为“课外教育一条街”了。而早已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企业,而且也是青年人励志的模本。这个教育商业集团不仅利用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商业运作,还不时与教育官僚集团相互呼应,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波助澜,共谋巨利。其中最突出的是垄断大、中、小学各种教材的出版、发行。
既得利益集团其二是这个体制指定、认定的“专家”、“学者”。这些人绝大多数既不是纯粹科班出身的学者,也难说是纯粹官僚。他们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官场,以官僚的身份出现在学界。他们是官僚身份和学者身份两位一体。这种两栖的身份使他们获取双重的好处:进而能做官,成为纯粹的官僚;退而能为学,继续在学界颐指气使。他们在这个体制内得到的好处,甚至不亚于官员。因此,他们经常以“专家”、“学者”身份为这个教育体制辩护,效果比教育官僚的说服力更大,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随笔记录
循环理论(不太深入➡️15年短期趋势变化 30年中期节点 90-100年大范围势力更换)
存在即合理
外面的月亮不一定圆 中国的问题不一定坏
人情市场经济向独立个体经济的迈进
爱国准确的来说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种主义, 更确切的来说是不加强制化的一种趋势Tendency
2016.9.30
瞎瞎的思考
For a bette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