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97 传染病病原1~8

细菌

一、鼠疫耶尔森菌--肠杆菌科、耶尔森菌族、耶尔森菌属。12μm长、0.50.7μm宽,短小杆菌。G-,(美兰染色)两极浓染。

☆单一环状染色体,3种质粒。

  1. 采取标本
    服药之前,依体征取材,所有病人都要采血。并根据疾病部位取样。
  • 动物腐败材料→骨髓&脑组织
  • 昆虫材料--蚤类

无菌平皿,低温存运。

  1. 病原分离
    经典“四步检验”。
    显微镜(近年很少用):☆美兰染色--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培养基分离鼠疫菌--1%溶血的胰酶消化肉琼脂(赫氏琼脂),腐败材料:培养基加甲紫、胆酸钠,抑制杂菌。
    接种,脏器标本剪刀剪出断面,在琼脂表面压印,然后涂开。
    28℃孵育
  • 24 h后,肉眼隐约可见、细碎玻璃渣样菌落
  • 48 h后,直径不到2mm、灰白色中央突起菌落

显微镜下

  • 菌落带暗黄的灰色,表面有粗糙的颗粒样突起
  • 加血的培养基上,有☆花边状☆,薄而透明不整齐的边缘

挑取菌落做噬菌体裂解试验。
注射小鼠、豚鼠腹腔,肝脏匀浆“盲传”下一只

  1. 病原鉴定--噬菌体裂解试验阳性
    平板涂开,诊断用鼠疫噬菌体,自然流下。28℃、24 h→宽于流痕透明噬菌带,模糊扩展边缘。
    经典“四步检验”中,最后接种小鼠or豚鼠确定毒力,目前一般不做。
  2. 快速检测方法
  • PCR:特异性基因--fra、pla、inv、hms
  • 免疫检测F1 抗原

1份标本同时检出2种特异基因和特异抗原可判定,判定时间72 h缩短到3 h

  1. 抗体检测
    针对F1抗原的抗体,用于回顾诊断、动物间流行及强度检测

二、霍乱

菌体抗原(O抗原)不同的血清群,O1群、O139群霍乱弧菌为病原菌,弧菌属。表现为腹泻、呕吐。繁殖速度最快细菌之一。
O1群分为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El Tor型。2个生物型血清分型相同: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
两个环状染色体,染色体1、染色体2。大部分生长生存和致病基因在染色体1上

  1. 采取标本
    所有病人都要采粪便,根据流调,可疑食物、水。
  2. 病原分离
    直接分离:水样便直接→TCBS/庆大霉素选择平板。
    增菌后分离:食品、水→碱性蛋白胨水(增菌)→TCBS/庆大霉素选择平板。
    兼性厌氧菌,16~42℃生长,pH 6.0~9.2。培养温度37℃,适宜pH 7.2~7.4
    钠离子刺激生长,>8%NaCl不生长。
    O1群、O139群霍乱弧菌是繁殖速度最快细菌之一,AP中最初数小时生长超过大肠杆菌。
  3. 病原鉴定
    G-短小稍弯曲杆菌。1.52.0μm,宽0.30.4μm。有一根鞭毛
    O139群比较薄的荚膜K抗原)。
    测O抗原:玻片凝集、ELISA。挑取菌落与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玻片凝集用血清的效价应为☆1:40~1:50。菌落在血清旁磨匀,很快<10秒,明显凝集者+。生理盐水对照。
  4. 深入鉴定
    流行株/非流行株 判别 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
  • 噬菌体(VP1~VP5)“埃尔托型”分成32个噬菌体型
  • 菌株的①溶原性、②对溶原噬菌体的敏感性、③山梨醇发酵试验、④溶血试验,4个生物学性状,将“埃尔托型”分成a~l共12个生物型

流行株噬菌体16型、生物型af。剩下的非流行株。732、gl。
常见噬菌体13型、生物型ad
最常见:1a、1b、1d
PCR鉴定→产毒基因--ct基因。流行菌株常带有霍乱肠毒素

  1. 免疫检测
    肠道非侵袭性细菌。主要 IgA抗体,抗毒(大量毒素刺激)&抗菌(细菌脂多糖)抗体
    常用:GM1-ELISA、杀弧菌抗体试验。

三、伤寒与副伤寒--乙类、带菌数年,常温、室温;肥达试验-辅助诊断

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乙类传染病
G-杆菌,有鞭毛,多数有菌毛。
新分离伤寒、某些丙型副伤寒菌体外有荚膜多糖
兼性厌氧,10~42℃生长,37℃最适;适宜pH 6.8~7.8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从事食品加工)☆可带菌数年

  1. 采取标本
  • 血标本,(病程第1~2周采集),发热未退、2周后仍可阳性。静脉血立即接种室温平衡>20℃血培养瓶,室温条件下运送或、不超过2 h。培养瓶放在室温
    全病程可采骨髓,特别适用已抗生素治疗的疑似病人,提高检出率。
  • 粪便采集、(病程第3~4周)、抗生素前or停药3天后。
    水样&食品样
    。带菌者以粪便检测为主。
  • 其他标本(公厕粪便,苍蝇10~15个一组),10~20 ml SF增菌管,常温运送
  1. 病原分离
  2. 血标本:1:10加入血液需氧培养瓶/胆盐葡萄糖肉汤培养瓶,36±1℃,分别于1d、2d、7d转种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
  3. 骨髓:2滴骨髓液→直接滴入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18~24 h,转种同样平板24~48 h
  4. 粪便:直接接种到“MaC麦康凯/DHL、SS琼脂平板”,或10 ml SF增菌后再接种该选择性培养基18~24 h,→继续24 h,判阴。
  5. 食品:按国标
  6. 水&其他外环境样:标本增菌管/瓶,36±1℃,18~24 h→接种选择性培养基 36±1℃,18~24 h,→继续24 h,判阴。
    本菌在5种平板上“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菌落边缘整齐”菌落,血平板上无溶血环(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MaC、DHL、SS琼脂平板)。产H2S菌株中心黑褐色菌落(DHL、SS、XLD琼脂平板)
  7. 病原鉴定
  8. 初步生化鉴定
    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KIA)斜面or三糖铁(TSI)斜面和动力-靛基质-尿素(MIU)半固体→观察生化反应
    不发酵乳糖、蔗糖,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
    伤寒沙门菌不产气,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产气。吲哚、尿素、V-P试验均阴性,产生H2S。
  9. 血清型分型:先用A~F群沙门菌“O”多价血清作玻片凝集,若凝集再用O2、O4、O7、O9因子血清做凝集。
  10. 抗体检测
    肥达试验(试管凝集反应)--辅助诊断。
    伤寒沙门菌:O凝集价(IgM-O)>1:80、H凝集价(IgM-H)>1:160
    甲乙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价>1:160
    方有辅助诊断意义。

四、淋病病原--巧克力血琼脂平板orT-M培养基、5% CO2、35~36℃、多粘菌素B & 万古霉素

淋病双球菌,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也是双球形)。G-,革兰染色粉红色;**美兰染色蓝色**
潮湿、3536℃、**2.5%5% CO2 环境**
完全干燥存活1~2 h,微湿衣物 18~24 h;1:4000硝酸银 7 mins,1%石炭酸(苯酚) 3 mins死亡

  1. 采取标本
    棉拭子、泌尿生殖道分泌物or子宫颈口分泌物。
    保暖保湿、立即送检。
  2. 镜检
  • 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发现G-“双球菌”,有诊断价值。
  • 女性杂菌多,WHO推荐培养法检查女病人
  • 慢性淋病患者取前列腺按摩液
  • 咽部涂片发现G-双球菌,不能诊断;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菌群。
  1. 病原分离
    接种“预先加温的巧克力血琼脂平板”or“T-M培养基”,可加入多粘菌素B & 万古霉素,抑制杂菌。35~36℃,5% CO2, 36~48 h,镜下G-双球菌,即可诊断。
  2. 病原鉴定
    确证: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五、梅毒病原

梅毒螺旋体,G-,但不易着色。抵抗力极弱,各种敏感(氧、热、pH、脱水)

  1. 采取标本
  • Ⅰ期梅毒→硬下疳渗出液;确保观察密螺旋体运动、尽快检查<20 mins
  • Ⅱ期梅毒→梅毒疹渗出液/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 先天梅毒→脐血标本/母亲血清;神经梅毒→脑脊液测抗体

脐血的梅毒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母体时,疑婴儿感染

  1. 镜检
  • 新鲜标本--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
  • 荧光标记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LISA法--光学显微镜检查
  • Fontana镀银染色法--棕褐色,光镜下易见
  1. 病原分离
  • 接种→兔睾丸or眼前房内繁殖
  • 1.5%O2氧浓度、含棉尾兔上皮细胞的组织培养基、3435℃、分裂时间3033 h
  1. 抗体检测
    除特异性抗体外,还产生反应素抗体

梅毒螺旋体表面脂质
宿主细胞释放的脂质 引起

对应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2种

  1.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正常心肌的心脂质作抗原测反应素抗脂质抗体)--用于初筛和疗效观察
- VDRL试验:**胆固醇**为载体,包被**心脂质**,构成**VDRL抗原微粒**。玻片上进行,需低倍镜观察
- RPR试验:VDRL试验的改良,活性炭颗粒吸附**VDRL抗原**,肉眼识别。
  1. 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测螺旋体特异抗体(梅毒证实试验),Nichols株螺旋体为抗原
    其中FTA-ABS诊断金标准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
    Reiter螺旋体、吸去血清中螺旋体杂抗体→滴加到吸附有Nichols株螺旋体的玻片反应圈→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FITC-抗人IgG)。若血清中有密螺旋体抗体,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发荧光的Nichols螺旋体
    仍不能区分雅司、品他病和地方性梅毒。有假阳性,需结合临床。

六、白喉(G+、3无、棒状杆菌属、是放线菌、异染颗粒、亚碲酸钾培养基-黑灰色、免疫沉淀实验/Elek平板测外毒素)

  • 棒状杆菌属、菌体一端or二端膨大呈棒状。此属中致病性最强
  • 放线菌,含(短链分枝菌酸)。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 革兰染色阳性、美兰染色着色不均,呈 着色深的颗粒。
  • 奈瑟氏染色→菌体黄褐色、一端or二端蓝色or深蓝色颗粒异染颗粒)本菌形态特征之一
  1. 采取标本
    棉拭子--咽喉、鼻腔、皮肤病灶,发现假膜、则假膜边缘下取样。
  2. 分离病原
  • 用于筛选:亚碲酸钾培养基
  • 常规培养:吕氏血清斜面、哥伦比亚血培养基

亚碲酸钾培养基:生长较慢、需48 h↑,黑色or黑灰色菌落、圆形稍隆起
吕氏血清培养基:24~48 h,乳白色、圆形稍隆起、有光泽。

  1. 病原鉴定
  • 致病物质→外毒素、非细菌侵袭本身,仅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 白喉毒素→β-噬菌体毒素基因(tox+)编码的蛋白质
    PCR扩增tox基因→辅助诊断、不能确诊(不能说明该基因是否表达)
  • 免疫沉淀实验(Elek平板实验)--检测白喉杆菌是否产生白喉外毒素。是诊断的关键实验
  1. 抗体检测
    白喉外毒素抗原
    ELISA 测抗外毒素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4倍↑→可诊断为感染
    1978 开始百白破计划免疫

七、百日咳(鲍特菌属、G-、包-姜培养基、珍珠状菌落、CHO细胞凝集-PT抗原、FHA抗原)

婴幼儿多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百日咳
百日咳杆菌,鲍特菌属,短杆状or椭圆形
56℃ 30 mins、日照1 h,死亡;干燥尘埃 3 d。

  1. 采取标本
  2. 咳碟法:包-姜培养基(含青霉素G)的培养皿、潜伏期/卡他期、口前10 cm、飞沫喷射。37℃、2~3 d。
  3. 鼻咽拭子法:棉拭子-鼻腔→咽部,青霉素G的包姜培养皿,37℃、2~3 d。拭子放入1%蛋白胨生理盐水试管,2 h内接种
  4. 分离病原
  • 初次分离:包-姜培养基、2~3 d,银灰色、不透明、珍珠状菌落
  • 加血培养基上、绒毛状狭窄的溶血环
  • 液体培养基中浑浊生长,管底有少量粘性沉淀

百日咳杆菌常发生光滑型(smooth form)→粗糙型变异,S-R变异,称为相变异
Ⅰ相菌-S型,ⅡⅢ相-过渡型,Ⅳ相-R型

急性期初次分离为Ⅰ相
疾病晚期or多次传代后可出现Ⅱ、Ⅲ、Ⅳ相变异

鉴定:主要依据菌落性状及凝集实验-CHO细胞凝集活性实验

  1. 快速诊断
  • PT抗原(百日咳毒素) CHO细胞凝集、ELISA检测
  • FHA抗原(丝状血凝素) ELISA检测
  1. 抗体检测
    试管凝集实验、微量凝集实验
    常用ELISA测IgM、IgA、IgG抗体 IgG 4倍↑确定感染

八、脑膜炎奈瑟菌(CAP、BAP、咖啡豆型双球菌、Kovac氧化酶试验+糖类反应确认、乳胶凝集试验-沸水浴5 min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表现为脑膜炎&血液感染(菌血症),可同时出现,更多以单一类型为主要表现。
荚膜多糖不同,分为13个血清群,ABC三个群占90%以上。

  1. 采集标本
    脑脊液、血液→接种巧克力琼脂平板(CAP)和血琼脂平板(BAP)。
    脑脊液CSF→预热至35℃的转运-分离(T-I)培养基、保温通气排气针头)、不冷藏
    T-I培养基,35℃可保持7 d。
    血液→1分钟内注入肉汤中
  2. 镜检
    脑脊液离心取沉积物1~2滴涂片,Hucker改进革兰染色
    G-、咖啡豆型双球菌。
  3. 病原分离
    脑脊液沉积物1滴画线接种培养基。
    T-I培养基运输→孵育24 h→BAP和CAP,画线分离。
    血液→血培养瓶,塞有棉花的无菌针头排气,35~37℃培养
    BAP平板:圆形光滑湿润光泽、中央凸起、有完整边界。培养物灰色
  4. 病原鉴定
  • Kovac氧化酶试验,10秒内紫色,阳性。不延迟。
    用糖类反应确认
  • 基于荚膜多糖、13个血清型。A、B、C、W135、Y最常见
  • 碳水化合物利用实验 验证。4种单糖糖管: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
  1. 快速检测方法
    乳胶凝集试验
    玻片凝集法CSF脑脊液上清试验前沸水浴5 mins,加试剂摇动2~10 mins
  • 轻微牛奶状外观 阴性
  • 乳胶颗粒凝集 阳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P.297 传染病病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