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去敲门砖化

知识的去敲门砖化_第1张图片
knowledge

5本的CFA的Note,这两天把它个遍,真是一页一页用指尖划过,先不管是否看得细。感受一下需要学习的内容总量是多少。

反思自己未成为生产者(工作)之前的学习,大多为的是考试,取得资格的标签,或是进入更高阶的门槛,而这个社会共识的进阶渠道,窄而人数众多,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相信天道酬勤的我,觉得多花些时间和苦功夫,就一定可以通过,而不知或装作不知能否进阶,是有极大的运气成分。

回顾这些进阶的关键几步,有中考争取到一个好的高中,因为好高中能上,大学的校门就迈进半个门槛了;一个是高考,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高校没啥溢价,运气好进了一所高于自己成绩水平的高校,填报志愿的意外好运;农村孩初入城市,且敲门砖一过,就放松、放浪形骸,maze、1024等常逛,网吧哪怕是为了qq升级而挂一天,这几年的本科是几乎没能力,也没有生产力的,只好沿着依赖的路径,也为了再躲避几年,这么着,就是考研。

读研的三年,开了股票账户,初次是学了就用,学了马上用,知识开始是知识,初次感受知识的力量;但这时的我还未脱离窠臼,未有独立的见识和果敢的行动,于是按部就班地“找工作”,又拿起“敲门砖”的知识,各种笔面试,最后找的还是体制内工作。

所有的这些,运气成分居多,且更多的“学习”,是为了考而考,因此学了就忘,过了就扔。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导致了两种恶果。

  1. 考试的内容,披上了“知识”的外衣。因为对考试的厌恶,而殃及知识本身渐渐地,有段时间向“知识无用论”靠拢。
  2. 所谓的“知识”成了敲门砖,且是那种只需要敲一次就行的。这就丧失了即时反馈的机制,也就丧失了继续完善、持续更新升级的紧迫感。于是,得过且过,用过则弃。

所有这一切的异化,是自己当时的能力承载不住应得的地位,所以,为了考,就钻研考试的套路,,而看似达到水准。就好比托福的高分不代表相应的英语使用水平。

而更实在的,应该是自顾自地学,学了就去用,而后以降维去顺便“掠夺”一下考试。或者说,不准备地考试,才更多程度评估出一个人的水平,有了准备,就开始转空子,开始扭曲。

每天花30分钟,预测一下明天、下一周可能发生的而大多数人没想到的事

这两天看光大的出国+卡也不能汇出资金了,越是限制,越想逃跑,是我的行动,明年再用足5万额度。

知识的去敲门砖化_第2张图片
卢超群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的去敲门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