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读霍比特人

与坚持无关    墨烨日更百天  之第33天


其实这是一篇叫做《霍比特人》书的读后感。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读霍比特人_第1张图片
精装插图本,手感超好的书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和你一样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然,电影很好看,不过当时还是觉得有点难懂,和“指环王”、“黄金罗盘”等一样,要费点脑筋的,我想西方人的远古传说和文化传统,和咱们的大相径庭,一时半会儿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看了书,感觉完全变了。

首先,这就是一个童话故事,其浅显程度肯定比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更易懂,也不像小王子、夏洛的网那样微言大义。对照之下,电影里真的有点故弄玄虚了。据说这是父亲给孩子们讲的睡前故事,我看下来,肯定都是孩子能听得懂的故事,包括这里那里不断窜出来的“讲故事人”的身影,分别是在给孩子解释和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故事线索、讲述语调和故事中人们的话语等都是小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大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幼稚,因为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当然,大人也可以有大人的读法,读出深意不是难事。

第二,文字永远比画面精彩这么铁板钉钉的真理,难道我忘记了么?所有的对人事物的刻画,精雕细刻的描写,比比皆是的诗情画意,有趣生动的大段大段的诗歌,以及作者画龙点睛的一两句点评,等等,这些美好的必须经过潜心阅读才能领会的内容,是不大可能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而这几乎就是小说的精髓所在。作者托尔金说,人类是向精灵学习语言的,精灵的语言倒是可以复原大自然原本模样,但是人类在精灵那里没学好,导致现在言不及义、误会百出却又废话连篇的现实。作者的语言精妙精准,让人叹服。当然在此,也不得不感谢、致敬翻译者吴刚。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译者,反正从我阅读翻译作品来看,能达到这种水准的,实在不是太多。

第三,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看的过程中一直联想《西游记》,西游记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霍比特人》肯定应该被称为英国经典中的经典。伟大的核心当然是对于主人公比尔博的刻画。霍比特人循规蹈矩、害怕冒险,但有着图克家族血统的比尔博却因为智慧的巫师甘道夫的慧眼,意外地跟着矮人们跋山涉水,经历无数恐怖至极的灾难性事件,来到孤山杀死恶龙、找回矮人宝藏。

长长的艰辛的旅途,是比尔博不断发现世界的险恶、精彩和多样的过程,更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整个旅途中,比尔博不断刻骨思念自己的霍比特地洞,但是这却没有阻止他变得越来越勇敢、智慧,甚至伟大。所以一年之后,名誉和金钱双丰收比尔博虽然仍是归心似箭回到霍比特地洞,但是他早就不是原来的他了。

流浪的意义正是成长和丰富。

西方文学一直有“流浪”的传统,甚至是母题。从《圣经》开始,上帝的子民因原罪被驱逐出伊甸园,出埃及记,开始了尘世流浪赎罪的过程,流浪汉文学,不过是人生逆旅的象征而已。人们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事情,“在路上”因为不可预知性成为最为迷人的状态。

第19章“最后一幕”中,幽谷谷口的精灵们对着比尔博唱:“游子,你要去向何方?背着沉重行囊,深情疲倦而忧伤?这里的精灵和精灵姑娘,欢迎你暂把这里当故乡”。比尔博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他忍不住吟唱:

        道路不停延伸,

       顶着一天的云朵和星辰,

       漫游的双脚踏过四海红尘,

       而今终于朝着故乡奔。

       游子的眼曾见过烈火与刀剑,

       也曾把地底石厅中的恐怖发现,

       而今终于见到绿色草地,

       还有那熟悉的树木与小山。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因为流浪是为了心中的爱和思念,流浪是为了回归故乡呵。广阔天地的白驹过隙的小人物,如此平凡,又如此不同凡响。

(作者:J.R.R.托尔金,天才语言学家,1892-1973,1925年担任牛津大学教授,一系列中洲世界史诗,尤其是霍比特人和魔戒,当代奇幻作品的鼻祖。吴刚,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翻译作品三百万字。自称嗜书为命的永久性文学青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读霍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