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诗歌是范仲淹年逾五十四岁时写的,那时范仲淹五十二岁挂帅赶赴延州对抗西夏,两鬓早已斑白的他忠君报国的热情却不减当年。两年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西夏军中私下相议: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是那般好对付。转眼春去秋来,小范老头外出,满头白发的他看到天空中南飞的大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听着带霜的羌管声心中无限感慨。深夜失眠,挑灯写下这首渔家傲,一抒心中的悲凉。

然而让呆萌小诗人吃惊的是文能写岳阳楼记,武能领军抗敌的小范老头却有一个狗血的身世。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小范呱呱坠地。父亲范墉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先有大老婆陈氏,继娶小老婆谢氏。小范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为谢氏所生。然而小范出生第二年,父亲病逝。谢氏贫困无依,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一户朱姓人家,然后小范改名朱说(同“悦”)。过了快三年,小范终年苦读已学富五车,长山县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一个偶然的事件,小范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小范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去求学。是的,你木有看错,人家小小年纪就净身出户,准备白手起家,呆萌小诗人只能说,男神都是从小练成的。

到了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小范到睢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书院求学。小范十分珍惜书院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往往是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男神的修炼之路真是苦不堪言。难怪说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使其苦, 使其苦, 使其苦……苦尽甘来的一天总算到了,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 、《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入仕之后的小范在安徽一带任职,官从八品,也将母亲接来赡养,并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这种花好月圆的结局真是完美,呆萌小诗人觉得古人似乎对认祖归宗一事十分介怀,不像呆萌小诗人我这般洒脱,今日叫呆萌,明日叫呆傻亦是无所谓。之后小范又在苏州任职,政绩斐然,经晏殊推荐后升官做了秘阁校理。这个晏殊呢,就是当年的太平宰相,至于秘阁校理其实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从此小范走上一条老学究之路,不过好歹也是个京官了。

一入朝堂深似海,小范开始变身柯南君,跟黑暗势力斡旋。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决定,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小皇帝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小范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这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小范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小范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小范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挂了,小皇帝把小范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然而小范的刚正不阿往往被小人记恨,后遭到宰相吕夷简的陷害,被贬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

朝中无人的结果就是异族突起,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此时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经过一番治理, 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已陆续不断。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之后的小范依然闲不下来,打仗都是要钱的,这些钱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小皇帝着急地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之后又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这就是庆厉新政,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铺垫。庆厉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小范也被贬陕西一带,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国公,魏国公,也算流芳百世了。


渔家傲·秋思_第1张图片
渔家傲·秋思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渔家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