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人变投资人到创业者,缘创派老王亲述创业成长史,万字长文。

以下为缘创派老王本人亲述。

因为大家应该都比我年纪小很多,我先分享一下我当年最初的工作经历吧。我是1997年高考,上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那时候互联网还仅仅局限于大学内的实验室和校园网。我是因为从小喜欢数学,所以去了数学系,但数学系的功课相对最多,因为是需要大量练习的,我比较喜欢自由支配时间,并且当时我其实已经是第一代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先接触了这个当时被大人们视为异类的东西,我记得当时传统媒体就两个意见,科技类的说互联网会很重要(但有多重要也说不清楚),社科类媒体就说互联网毒害青少年。

于是我成了第一代被互联网毒害的人。大学二年级,因为我在学校上网太勤奋,远比上课还勤奋,就被学校劝退了。1999年,我从大连回来,到了家里没法交代啊,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从来没掉出过年级前五名,数学竞赛都是第一个交卷还满分的主儿,突然给家里来这么一个惊喜,你们懂的。当时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讨论对我的处理意见。我说要去北京做互联网,家里所有人反对,说互联网是什么鬼东西,你果然被毒害了。

1999年,网吧里上网30元人民币一小时,当时30块钱的购买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200块。你们那时候还在上幼儿园吧?哥哥就被毒害了。

最终会议结论是,我重新参加高考,任务是必须拿到大学毕业证+学士学位证。我以当年来不及报名高考为由,做了个折中的选择,我参加了成人高考。

在离家很近的秦皇岛,上了一所河北省当时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家里的要求必须是重点大学,OMG),在计算机系混了三年拿了证书,至于为什么是三年,嗯,我提前把学分修够了,赶紧去了北京。

顺便说一个很2的事情,我最初上QQ的一个月,注册了一堆5位号码,当时还叫OICQ,但因为当时的腾讯在安全机制上就有很大问题,每次上网我们都是重新注册一个号码去用,把原来的号码丢掉。现在突然觉得丢了几个亿。扯远了,虚拟资产的问题以后再说,说多了也都是泪。

我2001年开始,就为来北京做准备,先是在网上自己学了很多网络方面的技术,还翻译了一本当时比较流行的《Cisco网络学院教程》,因为这件事,我参与到一个网友的在线工作室,他当时在线上组织我们这些人给他打黑工,他从机械工业出版社接到一些翻译外文书籍的活儿,然后转包给我们,剥削一半,我是学生嘛,我觉得能有经验值就很重要了,能参与这件事本身比赚钱要重要的多,所以在很多人犹豫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就接了。

我干活的时候,很多网友在那儿跟我讨论,说什么这人多黑啊什么的,大意就是他们觉得赚得太少被剥削太狠了,不愿意干。他们还嘲笑我,说我就是个SB。2002年4月15日,我用干翻译的钱在北京南城租了一间30平米的小屋子,跟我当时的女朋友一起成了北漂,女朋友当时先找到工作,因为我那年是没毕业证的,所以就只能继续打黑工,白天女朋友去上班,我在家做翻译,晚上她回来,我把晚饭做好,继续当翻译。那年5月是我最玩命的一个月,翻译了700页,赚到人生第一笔1万块。

2002年5月底,我准备了一份简历,我当时看到很多同学和同龄人在做简历的时候,写一大堆然后打印一大摞,我自己是只写了一页WORD,就完事儿了。他们不理解,说你简历写得太简单了。我说TMD我们本来就是一学生,你还能写成神么?一页还不够啊?你把学校教的课程都写上?我靠,我懒得写,我觉得写了也没用。人家就想看你能干啥,会干啥。

当时夏天每周在国展(现在东北三环内的老国展已经基本不用了吧)举办人才交流会,我大概去扔了一圈简历。因为当时不是先做了几个月翻译的活儿么,就觉得想做编辑,于是也就只投什么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然鹅,发现这些单位都不在国展招工。于是我又到网上,那时候已经有51job、ChinaHR、zhaopin.com这三大招聘门户,我就挨个发了一圈。然后就在6月份接到了10来个面试通知。

很多同学说,找工作很难,还抱怨说越来越难。我告诉你们,十多年前,也是一样的难。我当时听到的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是,我前女友有一个同班同学,为了去一家心仪的4A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投递各种不同版本的简历,到这家公司的各个部门去面试,累计面试28次。最后他进了这家公司。

古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嗯,你如果没成,说明还不够狠,没那个死磕的劲儿。我当时就记住了这个案例,6月我已经回秦皇岛去完成毕业设计了,但是每个周末都到北京不断面试,只要有任何一个面试机会,我都要来一趟。然后在6月底,我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然,继续打黑工,我没毕业证。

我的第一份工作纯粹是运气,那是一个当时8个人的小杂志社,刚刚创刊半年不到,算是个初创公司吧,杂志社的社长是因为看到我曾经翻译过一本网络类的书籍,还是Cisco的官方教程,所以让我去的,因为她认为这样至少我懂网络并且也英文不会太差,其实我连四级还没考。

去了之后,领导让干嘛就干嘛,领导不让干的,我也学着干,因为我好奇。我觉得,好奇心才是学习的唯一动力。我用了4个月时间,就知道杂志是怎么做的,包括了内容编辑、发行、广告销售。因为是小公司,所以我有机会接触到所有的事情,他们因为我是最小的,所以也都以看待一个学徒的方式来对我,我觉得挺好的。

回想起来其他细节都已经不重要了,就是有两位从上级单位被贬谪下来的超过40岁的老记者,在日常吐槽中,偶尔有一些对我的提点,我觉得非常有用。他们提了一句话,我后来也不断在很多富有经验的前辈们口中得到。我今天还是把这句话给大家:年轻人,40岁之前别想着赚钱,你40岁之前赚得越多,将来成就越有限。如果40岁之前不赚钱,那么到了40岁之后,也许你发现不用去想怎么赚钱,赚钱的机会就来自己找你。

如果年轻时候光想着赚快钱,那你可能就钻到钱眼里去,光盯着那点儿工资,忘记了你作为一个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年轻的时候就是需要成长,你比别人成长更快,你就有机会赢在未来!而成长的机会与工资往往可能是倒挂的,大公司愿意出比较高的薪资去养着你,但大公司一定不愿意培养你,因为对大公司来说,找的是能用的人就行。

我这第一份工作,做了8个月,其实,在第6个月的时候,我就想走了,因为我觉得这个单位基本上没有让我再学习到什么新东西的机会,或者说,我希望自己学习速度加快,而这个地方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陈旧的思路的传统媒体,并且隶属一个大的国企媒体集团,我发现自己再也很难学到东西,就想跳槽了。

我从第6个月开始对外投简历找工作,一个多月就面试成功了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的杂志社,是每月出一本杂志,所以节奏比较慢,我当时拿的工资是4000块人民币,并且因为是打黑工,就没有任何的保险什么的,所以大家今天提到的什么三险一金五险一金,在我们那时候根本都是扯淡。但我从来没觉得我人生走到后半截还需要社保来给我提供什么保障,所以从来没觉得那些有个毛用。

第二份工作,是一个报社,周报。每周出一份报纸,所以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了一些,而我去那家报社的时候,正是他们前面大量流失了一些人,所以我这个刚刚工作半年多经验的新人,他们也招进去了,并且给我开的薪水还涨了,底薪是3000,但根据工作数量/质量,我每月还有稿费津贴和奖金什么的。

我记得我去的第一个月是熟悉环境,第二个月就拿到了将近7000的薪水,当时是我工作的第10个月,有种一夜暴富的感觉,哈哈。然后我继续更加玩命的工作,在第五个月的时候,我甚至拿了1万2的薪资。然后,我发现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实在是没啥挑战了,因为整个杂志社里,年纪最大的也就比我大不到10岁,就是30出头的一些人,而他们大老板不在北京,这个杂志社是民营单位,总部在成都,所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国企的小部门,第二份工作是在民企的北京分部。

这个报社有50多号人在北京,但是办公室氛围非常操蛋!我当时是个新人,不太懂。我以为自己努力的工作了,拿到奖金,也应该是很爽的事情,结果发现,因为大家都不努力,所以大家平均的薪资水平是在5000左右,因为做记者有车马费可以拿,所以他们主要靠这些外快,我这种努力写稿的,反而成了异类。

所以在这个单位也是工作了半年,我就发现自己是一个最努力工作又最不合群的新人,我当时就知道我必须得走了。这时候遇到了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我半年前第一次想跳槽的时候,当时曾经给整个行业里最牛的一家报社投过简历,但石沉大海了,显然我这种新人是完全不够格的。但我居然在第二个单位工作了半年的时候,又接到了那家行业龙头媒体的HR的电话,对方问我,你现在找到工作了吗?我说你们这也太不靠谱了,都半年了才来问,我当然找到啦,她说,哦,我们是有个简历库,没事儿扫一扫,所以你现在被扫出来了,请问你还想来我们这边面试么?我们最近又需要招人。我说,我当然想去啊,怕你们不招。

然后我去面试,第一次面试还迟到了,被单独带到一个小屋笔试,因为迟到了不能去大会议室参加笔试,会影响其他人,所以没人监考!我自己在那个小黑屋里刚坐下,另一个迟到的哥们儿也进来了,我俩大眼瞪小眼。笔试,4张试卷,2小时。跟我在同一个小黑屋的那位同学,看了看试卷,随便写了几笔,然后骂了句什么,就走了。

我TMD也是痛恨考试的,但是没办法,谁让这家报社是当时的IT行业第一大报,是我的梦想呢,那可是IDG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公司,连年中国报业十强中唯一的行业报纸啊,擦,就相当于IT圈的华为,互联网的腾讯啊。

我把试卷答完,最后一道题,是英文报道翻译成中文。我当时已经不看英文一年多了,虽然哥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啊,但是,真TMD。幸亏我当时带了一个文曲星,你们上小学的时候用过这玩意儿没有?就是电子词典。然后,过了漫长等待的两个星期,接到一个电话,说你可以来复试了。复试是跟报社里准备招人的网络通信版块的主编谈,来的时候,主编放了我鸽子,是副主编跟我聊,半小时让我回去等消息,因为他也很纳闷儿,他都不知道主编想招人。

回来又等一个星期,主编在了,这次我早晨9点就去了,等到中午11点半,主编约的是11点,但是我想,万一跟上回一样,我来了,她走了,我就又白来了,而且时间越久越不利于我,谁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等着面试啊,一个坑啊,就一个坑,别的萝卜来了就占了。

主编跟我说,上次是临时出差去美国,一个星期回来。所以我很幸运,这周内她没来得及见另外的其他候选人。她跟我聊了一个小时,大概是因为觉得我不丑吧。说让我见见报社总编辑。当天中午我在报社的食堂吃饭,下午就等总编辑召见。总编辑是个小老头(后来成了我的忘年交),他一开口我的心就凉了半截儿,他对那个版面主编说,你还要招人啊?你那个板块已经是人最多的了。

我们那个主编说,其实我就是想先招个懂网络的实习生,现在的编辑都是学新闻出来的,记者都是学中文出来的,没有懂网络的啊,于是我当年翻译了一本网络教材的事情又被当成了有力证据。其实哥当年还是挺青涩的。后来那个总编终于松口,说,算了,实习生嘛,那就先来试试。

于是,已经有过两份工作经验,累计16个月工作时间,北漂将近两年的我,被当成实习生招聘进去。这个报社很牛,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去不成。我本来入行IT媒体的时候,计划是到第5年能有机会到这样的报社,就可以了。

然后发现这个很偶然机会让我提前了好几年。我当时就决定要赶紧快速学习,别掉队,生怕实习期结束被人家给开除了。

第一份工作8个月,每月4000元稳定的月薪。第二份工作8个月,每月7000~12000浮动的月薪水平。这是当时我的情况,运气算很不错,那是2002年~2003年啊。我很多大学毕业的同学去了华为,刚开始也没这么高,但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就是这个1轮笔试+3轮面试的新报社,给我开出的工资是:1200元

如果换成各位同学,你们觉得,你面临这样的选择题,你是去还是不去?所以,你的选择?我当时,还是好好的犹豫了一下的。

两种说法:

1、给你工资高的,当然匹配了你的能力;

2、需要的是学习,工资不重要,将来都能赚回来的。

我当时的女朋友,月薪刚刚涨到6千,而且两边家里在讨论结婚买房这些问题了,最终我们一起做了决定,我还是去了这家新单位,其实对我来说,倒不是很大的选择困难,主要是家里的看法。

我父亲很开明,他不管。我母亲认为我如果活不下去了,大不了再给我点儿生活费。我当时的女朋友认为那家报社太牛逼了,不去一定会后悔。所以跟家里讨论一下,第三天就赶紧给那个报社回复说我马上可以入职,哈哈。因为第二家报社也是打黑工啊,没有任何手续需要办理的,不过我还是花了小半个月时间做交接和收尾工作,人在江湖飘,不能留尾巴。

到了那个新报社,拿1200的工资,拿了半年,试用期就是半年,因为我一直写不出一篇让大家都满意的好稿子,所以人家就不给转正,我当时都觉得,我那个领导其实就是想低成本用实习工。

后来我又想,能进这么牛的报社已经可以了,每天见到的都是原来在纸上印了名字的牛人,现在我还有机会把自己的名字也印上去啊,靠

我觉得在那报社的每一天我都是赚的,因为我有机会跟那些比我牛太多的人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我都应该能沾到一点点仙气儿吧。

当然,不努力也不行,万一半年下来转正失败了,就成笑话了,我从小还是挺骄傲的。

我在报社的第5个月,终于有机会独立去采访一个选题,因为那个选题没人愿意做。这是周报,但写作周期可以最长到两三周,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前将近一个月准备一个选题,什么时候写好了,什么时候去发,只要发的时候还不过时就可以。

有太多年轻人,等了三个月,看不到机会,就放弃了啊。

当时跟我一起进那个报社的,确实有很多人不到半年就撤了,他们走的时候,理由各种各样,觉得这里赚钱太少,觉得这里不像来之前想象的那么好,来之前都想得很好,距离产生美啊。

我在第5个月,写出了进这个报社之后我的第一篇封面报道。当时报社里的员工普遍是30~50岁之间的,新闻系、中文系毕业,甚至1/3是研究生毕业。我就是一个成人高考的,刚刚拿了毕业证的,二流学校的混混。然后,他们说我写得还挺好,跟他们都不是一个思路,我说,对,我是学计算机的。

然后在6个月底线日期来临之前,转正了。工资马上就涨了,涨到2000。鉴于之前我两份工作都是只有8个月,领导在转正的时候专门跟我谈话:小王,你之前跳槽太频繁,这次转正,你估计能干多久啊?不会8个月就又走了吧?我说,老大,你见过专门降薪来工作的么?而且我降薪幅度超过80%。她很满意的说,那就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于是我在这个报社呆了将近两年。我走的时候,就再也没投过简历,从那之后,都只有别人挖我的份,我不用再找工作了。

这个报社里,氛围就非常好了,一个好的单位,生存压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并且大家也都有足够多的事情可以做,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勾心斗角的事情。上百人的报社,我每个月平均至少霸占一期的封面文章,原因很简单,我还是按我喜欢的套路去写我喜欢的东西,并且不管别人怎么看,我都坚定的认为互联网是未来。

我最后走掉,也不是因为觉得在那里学不到太多东西,而是因为我觉得传统媒体真的没什么未来,我得为我自己的将来考虑了。那时候我工作超过3年,相对考虑的东西比原来还是多了很多,刚开始的两份工作,其实还是啥也不懂的。

后来想想,其实我也许应该继续在那个报社再多工作一两年的,那样我的基础可以更扎实一点。所以,我们的伪90后老王的真实年龄??

这样在媒体3年,正赶上blog在国内兴起,我因为在一个相对很牛的行业媒体里,也有很好的资源,加上我喜欢独立思考,写的东西总是跟别人不太一样,所以顺理成章的成了第一代IT类博客中稍微有了点名气的一个,当时就开始傲得不行了,觉得自己突然什么都懂了,按今天说,成大V了,还不到30岁啊,江湖大佬也偶尔请去喝茶什么的。今天想想,就是个2B青年。

那时候有一波风潮,叫web2.0,我们这些博客们,是第一批吹鼓手。

于是在2004年底,我跟报社里一个同事鼓捣了一个小产品,是PC上的一个客户端。我们两个都没从报社离职,一边继续当记者,一边做这个小项目。因为我比较早的认识了蔡文胜,当时就跟蔡讲了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当时的蔡老板,也很青涩的,当即决定投一笔,做了我的天使投资人。

第一次创业,应该说,基本上踩了所有初创时候可能踩过的坑,产品问题、技术问题、合伙人问题、投资人问题、融资问题、节奏问题、转型问题、坚持的问题。

其实,我们当时创业都还算是明星创业者了,因为我跟我的合伙人都算是行业里的大V。

然而这个项目一年多就失败了。好在,也没亏蔡老板太多钱,后来我帮了他很多忙,帮他赚了很多钱,也就算还了人情债吧。

我在2005~2007,经历了自己创业、到一家创业公司负责市场部门,相当于是两次初创的经验。2007年下半年,我跟搜狗的市场总监,也就是当年最早推输入法的那个人,我们俩成立了一个皮包公司——专门为创业公司做市场推广顾问服务,这个相当于又是一次创业了。

2008年,启明创投通过猎头找到我,邀请我去给他们做了一年的互联网项目顾问,启明是07年开始做的,我去的时候,也相当于是他们这家VC的初创期。现在的启明创投,已经是头部VC了,国内美元基金如果排一个名次,TOP10里其实是一定有他们家的。

给启明做了一年顾问之后,觉得实在做什么都不来劲,给他们推项目,他们都很慢热,我就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就断了去美元VC的念头,我还是喜欢在最早期的阶段去接触那些初创的创业者,在他们最难搞的时候,去帮他们一把,我觉得这是我的基因了,就不打算为了工作或者薪水这些因素去改变自己的兴趣和志向。

举个例子,2008年,我找到上海一个项目,叫天天动听,这是一个手机上的音乐播放器产品,当时还只是塞班的版本,团队是10个人,刚开始做一年,我建议启明创投拿下,启明看了看,说没有商业模式,就没投。后来5年后,这个项目以上亿美金卖了给阿里。

2009年初,我引荐美图秀秀给启明创投,还专程带启明当时两位合伙人飞去厦门跟蔡文胜聊,当时启明还是觉得只有用户,没有商业模式,而当时的美图秀秀,团队也是10来个人,都在老蔡那边孵化。那时候用户已经几百万了,启明没有投。过了几年,启明创投在美图估值1亿美金的时候终于投了B轮。

我那时候就明白,我应该专注于我自己对早期项目的看法和判断标准,而不要去管这些所谓的高大上的VC们的逻辑,他们的逻辑没错,只是他们跟我不在一个世界里,我是真的生存在创业者的土壤中,他们是资本追逐利益规避风险的既定策略,都没问题,说白了,就是大家不对盘。

你们如果真的懂了初创者的世界,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傻逼项目也拿钱拿得很容易。其实每个VC也都是正常人,别包装起来,没意义。装逼有毛用?好的VC,也只是相对来说在自己的策略面上赌对了几个超高回报率的项目而已。

市面上那么多牛逼的公司,却没有每一个都拿了所有一线基金的钱,恰恰说明,每个VC都有自己的盲点,也都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别神化他们,都是人,没有神,这个圈里有人业绩比别人好一点点,也只是走了狗屎运而已。

如果说,排名前20的VC都是对的,那么就应该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里全部有他们的股权才对,但是,你们看看,有没有这样分布?

大家要理解风险投资,风险两字在前面,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正态分布的市场,说白了还是赌场而已。

我在2009年末,兼职给IDG做了两个月的垂直市场分析,然后就被当时从百度跳槽去盛大的一位高管兄弟推荐,盛大投资部想让我去给他们再做一年的顾问,我当时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每年给一个公司做个顾问,就可以混混日子等着退休了。

盛大投资部是2009年12月初给我发了口头的offer,我跟盛大的首席投资官聊了俩小时,他就让我等他们走流程,然后2010年初,我去越南玩了半个月,回来的时候,盛大的内部流程还没走完,不过我也没着急,反正是兼职的,顾问嘛,正好快春节了,等过完春节再签正式的顾问合同就成。

结果,我从越南回来刚两天,就接到周鸿祎的短信,他问我在干嘛,我说闲着,在家。他说,来聊聊,明天见。我就第二天去了360公司,跟老周聊了俩小时。老周当时教育我说,你这么年轻,刚30岁就想退休了?我都快40了还没想过退休!

他说,360准备以公司的名义做对外的投资,问我愿不愿意过去跟他一起做投资。我说我已经答应盛大投资部了,流程也走了一半,盛大给的要求是让我独家给盛大做顾问,不能再为其他人服务。老周是很强硬的,他说,你跟着盛大这种公司有什么前途!我说,也是啊。

老周让我回家考虑一下,尽快给他答复。不过连工资都没讲给多少。盛大当时给的顾问费是年薪40万,不用上班,每月跟他们线下开会一次。

我上午跟周鸿祎聊完,中午就回家吃饭了,然后午饭还没吃完,就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手机打来的,对方说,她是周总的助理,周总安排她来安排我入职的事情。纳尼?!我没说过我已经答应了入职啊!我跟她说,我还在考虑中,并且我有一个之前已经答应的offer,还没推掉balabala。她直接打断我,说,周总给我的命令就是让你入职,兄弟,你别让我难做啊,至少你来一趟嘛,咱们俩聊聊先?!

我那时候还没学会拒绝于是第二天又去了一趟360公司。进去的时候发现人家拿了一份协议等我签,工资那栏是空着的,她问我工资要多少。我说你们这真的是绑架。

后来我知道这个绑架我的是360的人力资源副总裁,并不是什么老周的助理。说实话,我当时被震惊了。我觉得,这么一个执行力高效的团队,怎么可能不赢啊。所以我马上给盛大的首席投资官朱海发同学发了个消息,说我不能给你们做顾问了,并且直接把周鸿祎搬出来背锅,我说周鸿祎昨天给我发了个短信,今天让我办入职,你们盛大两个月前给我的offer现在没走完流程,兄弟我实在不好意思啦。

那个HR副总裁姐姐,问我,大兄弟,你工资要多少合适啊?我说工资不重要,股票呢?我知道你们360早晚要上市的啊,而且昨天老周跟我说了,要送我一点股票做见面礼啊,虽然他说的见面礼不知道是多少,但必须是有股票的啊。那姐姐说,股票不归她管,这个公司有统一规定的,我去问问他。

过了一会儿,她跟我说了一个数字,说是老周给确认过的数字,我没概念,我说这么多股票值多少钱?她说她也不知道,我说好吧,那我也不管了,签了吧,对了,工资呢?这姐姐问我,你想要多少?我跟她说,之前跟盛大谈好了是做兼职的顾问一年有40万顾问费,360这边怎么给,你们看看多少合适呢?她说,盛大只有顾问费,没有股票啊,而且,盛大是已经上市了,就算给股票也不知道能不能涨上去,360还没上市呢,上市一定涨吧,我说那倒是的。她又说,360还没上市,还是个创业公司,所以工资这块我们也就给个基本生活费吧,我说那是多少,她问我,多少钱能养活自己,我说每月不能低于2万块吧,我老婆又不上班的,全靠我一个人养活家里了,她说行,就这样吧。我就签了。然后,一直到上市之后我才涨了一点点工资。

于是,我随便签了一份卖身契,又降了一半薪资水平,还拿了一些不知道数字的股票。

我当时的想法是,周鸿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TOP级的领军人物之一,我之前跟过蔡文胜,学习了很多,现在有机会,可以换周鸿祎来跟几年,也应该能学到更多东西,至于其他的,都无所谓了。其实,2006年我的收入水平就超过每月2万了,那时候的两万块,购买力还是可以的。到了2010年,甚至2011年,我都一直没涨薪,但我的经验值正刷刷的涨啊,我当时是直接向周鸿祎一个人汇报的,这在已经500人的360来说,也都不是很常见的机遇。

我2010年初加入360,到我2014年5月初离开,360从500人增加到5000人规模,从一个未上市的创业公司,到完成去美国上市并市值超过100亿美金,我觉得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又不一样,这对我深入理解管理和战略有很大帮助,因为需要一个舞台去验证,这个机会基本上是唯一的,因为当时除了盛大已经有独立的投资部,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其实还都没有开始做投资,360是第二家有自己独立投资部的公司,并且也是唯一一家在上市前就有了投资部的公司,而这个投资部是我从零开始建立的,光是这个经历我觉得就可以值回所有票价了。

从360出来的时候,我自己投了几个早期的种子轮项目,然后很快就全职操作了其中一个,也就是缘创派,去年从缘创派的社区模式又延伸成一个更深度的社群服务,就是投缘帮。做的事情都是一样,就是在最初创的阶段给创业者提供一些帮助,原来缘创派是帮创业者找合伙人,现在的投缘帮是更系统化的一整套做法,投缘帮本身就作为一个合伙人的形式,与初创者绑定在一起创业。

在国内,对超过2万多创业者做深度接触和访谈的人,我估计没几个了,我一直是个趴在一线干这种脏活累活的人,但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创业的乐趣就在这里,如果一个公司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之后,除非你能从核心策略层面参与,否则就没啥意思了。而初创公司,每天都遇到新的问题,每天都要挑战自己,每个人都要参与到所有的难题的解决过程中,这就是最有意思的。

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可以下班了哈。

1、趁年轻,大家多找学习的机会,涨经验值比涨工资重要,40岁之前经验值比钱更值钱,40岁之后,你的经验值就会大把变现。

2、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一定不是靠工资攒下来钱的。

3、结合上面1/2两点,如果年轻人想赚钱,就恰恰要先放弃当前的钱。

4、学习的时机,学习的速度,跟什么人学习,这些是最需要考虑的。

5、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否则你很难坚持,不能坚持的话,你前面的努力就全浪费了。

6、发现自己不能再吸收新的东东,就要警惕,一是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已经不利于你学习了,二是你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有骄傲自满的倾向了?

7、创业是一种心态,有这种心态,即使是在打工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业,创业就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不断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个可以看看老周的言论,有讲过很多,我很认同,其实我在360,虽然是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大公司,我一样是在创业,我把投资部作为我创业的阵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媒体人变投资人到创业者,缘创派老王亲述创业成长史,万字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