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倾听?
传统的倾听角度
1)思考:以往我是为了什么去倾听?
听了才知道问题在哪里、才可以解决问题
听过了才知道给出更好的建议、才知道对方的想法对不对
听了我才能说
以上是大多数人倾听的目的。
2)觉察:我们之前的听是为了什么去听的呢?
是不是为了发言、为了回答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是为了作出判断、给出建议去倾听?
3)传统的倾听认为,辅导他人是说和听的活动,倾听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或给出建议甚至是为了作出判断。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听着听着双方的关系不仅没有更加和谐,反而更加生硬了,甚至有了对抗,不想再跟你聊下去了。
初学教练的老师会反馈说,教练对话中信任关系很难建议,所以教练对话很难进行下去。
被教练者反馈说,有些教练提出的问题很生硬,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回答,而且很多问题根本不是我想要回答的问题。
二、什么是倾听?
教练认为,倾听有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是听自己,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
行为表现有:
听自己,而容易忽略掉非常重要的信息;
只听到自己想听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不懂我,你不够尊重我,不够认可我;
没有集中在对方,倾听中间做些小动作;
将对方说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结识,并对对方产生影响力;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找出可以进行反击的漏洞;
为了得到特定信息而无视其他方面;
思考和准备接下来要说的话;
嘴巴紧闭不说话。
2)第二层次,以对方为中心的倾听,就是听对方说了什么。
举例1:销售副总跟我说,X总我们跟了A企业一年多,他们终于愿意给我们单子了。今天他们就会给我们下订单!听完他的这句话,老板就拍拍他的肩膀说,太好了,要好好做啊,不要丢了这个客户。
举例2:回到家老婆说今天我的上司对我特别的不公平,那么这个时候老公是怎么安慰的呢?老公说“你别往心里去啊,你就当是耳旁风呗。”
当我们接受这样的安慰时,我们的情绪会不会马上有好转呢?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方在应付我们。所以,以上这些我们都听到了,但真正听到的只是对方的语言只是对方的表面。这是第二层次的听。
行为表现有:以开放的姿态,进行眼神交流、适当点头微笑、身体前倾、适当肢体接触,重复对方的关键字、适当做出结论,并做总结。
3)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的听。是要听到对方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就是我们五维里讲到的3F倾听,要听到言语之外的事实、感受和意图。
以上两个案例当事人表达的语言背后有何想要表达的事实、感受、情绪和意图呢?
销售副总想要的是得到老板的欣赏和肯定;
老婆想要得到的是老公的安慰与理解。
总结:倾听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聆听到除语言之外的事实、感受和意图。正向的意图背后往往是一个人想要实现的目标。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倾听,是一种非常明确地对他人表达尊重的方法,也是跟对方建立友好关系、信任关系的基础。
三、倾听有何价值?
首先,如果我们学会倾听生气的频率会大幅度降低。
我们生气是因为对方冒犯我了,但是,我们说任何行为任何语言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当我们听到对方语言背后的情绪、需要、正向价值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对方是在冒犯自己了,因为你知道对方只是变相地说了一个需求而已,可以去理解对方了。
其次,倾听,可以打造非常融洽的氛围,也可以提升凝聚力。
一旦对方有情绪,当你倾听的时候,这个情绪是不是非常容易去化解?对方的情绪没有了,心扉也就很容易打开,这就为沟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第三,学会倾听有利于我们与对方的信任关系就会建立。
当我们准确抓住对方情绪背后的意图时,对方会觉得,“你真的懂我!”现代社会懂比爱更重要!所以,倾听是建立和谐关系和信任关系的基础。
三、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第一步,接收。
接收不等于接纳和认同。接收就是想告诉你,我明白你现在的情绪。
先做到同流!接收环节最重要的是,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对方,让对方开口说话,尽量让对方多说。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先放空自己,清空自己。当被指导者觉得自己的信息被接收时,她会感觉到安全,感觉到倍受尊重和理解,愿意开启自己的心灵之门。
如何做好接收这个行为呢?关键的要领就是hold住。
首先,要hold住自己的嘴巴;
其次,要hold住自己心里的评判。只要心里有评判,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接收。
我们一般会有哪些hold不住的行为呢?
举例:早上起床,您的女儿打扮得整整齐齐,照了一下镜子,然后跟你说,妈妈,我丑得像猪。
当您听到您的孩子这么说,您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开始询问,“宝贝,你哪里像猪了啊?”这是询问类行为。
有的父母会说,“你在我的心目中最漂亮了”,这是安慰类行为。
也有父母说给建议的,“宝贝,你把衣服换一下就不像猪了”。这是建议类行为。
当然,也有这样的父母,“叫你少吃一点少吃一点,吃那么多,当然像猪了”。这是批判类行为。
······
以上的回答是比较常见的回答。
当我们给到孩子这样的回答的时候,我们孩子的内心感受又是什么呢?
如果您的第一一句话就是以上话语中的一句,那么我们可以说,您没有hold住您自己。因为,在对方的心扉没有打开之前,信任关系没有建立之前,对方还在情绪当中的时候,以上行为就会阻碍倾听、阻碍接收,表明你没有hold 住你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建议类行为会让人觉得,我就是因为没有能力,所以才需要别人的建议。此时,对方心里不是特别舒服的。
安慰类行为给人的感觉是,双方的心理优势是不平等地,被安慰者处于劣势地位。
询问类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事实,但比起事实,对方更需要的是被理解情绪。
引导类行为给人的感觉是,你想左右我的思想、我的行为。
提问类行为给人的感觉,过早提问会让人感觉,你没有真正地聆听我,感觉你就是在听你自己,然后跟着你自己的步骤来做。
批判类行为就更不用说了,谁都不喜欢被批判,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
因此,我们不能过早地出现以上几种行为。如果过早出现,就会阻碍倾听。
这些行为是不能过早的出现,而不是这些行为不能出现。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呢?对方的心扉已经打开,我们的信任关系已经建立,对方的情绪已经解决了的时候。
第二部,反应。
hold住自己的同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一言不发,要给对方一些反应,给出反应的目的是让对方打开心扉,讲出更多的信息。
反应包括肢体语言的反应和语言性质的反应。
1、肢体语言反应
1)肢体语言的反应就是点头微笑(表示友好)、目光接触(表示尊重)、肢体前倾(表示我是非常积极的),这写动作是我们尊重对方的表现,是友好关系建立的前提。
2)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记录,记录对方的关键点,尤其是对方给出一定想法或建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记录,这代表我们在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意见。
3)还可以做一些肢体同步。躯干位置保持一致,动作与对方匹配。比如,对方坐得非常拘谨,那么你也不要坐的太放松太夸张。如果对方特别兴奋、手舞足蹈,那么我们也可以适当回应一些夸张的手势。
最高原则是同步原则。同步可以让对方感知我们有一个同频的场域,可以做到同流。
2、语言类反应
重复对方语言中的关键词或者简单复述对方的话语,以与对方再次产生共鸣。当对方的话语通过我们的嘴说出来,会让对方感觉特别有共鸣。给对方的感觉是,“ta特别的懂我”。所以,可以快速建立亲和和信任关系。
给对方复述一些关键句子,是非常有助于对方觉察自己、重新思考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活在事实里面,而是活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画面或判断里面。
举例1:我们常会听到,小王你的工作效率很低。工作效率低是判断,而不是事实。那么要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个事实呢?比如,小王,每次你都延期一周交付任务。这个就是事实!
通过复述,可以让对方更清晰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品头论足,不替你担心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别人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方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带着问题来找你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想要来寻求答案的。对方只是想要一双倾听的耳朵。
因此,接收和反应非常重要,只要做到了这两步,对方的心扉就可以基本打开,你会收获很多很多的信息。
第三,确认。
接下来,教练要做的是,在众多的信息中去寻找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
确认技术是使同理性倾听等理论变为现实的结果过程。这个技术就是3F倾听技术,确认对方语言背后的事实、感受、意图。
如何做到3F倾听?做到确认事实、感受、意图呢?
练习:年末公司刚做完KPI考核,考核结束后发布了本年度公司的明星员工。这个时候小王过来找你,我的KPI考核分数比小李高,但是明星员工却是她?请问,你会如何确认。
常规回答:
有人会说,“所以,你要努力啊”,这是在给建议;
有人会说,“你们公司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呢”,这是批评;
有人会说,“你很伤心吧”,这是安慰;
·······
这些反馈都很难真的给对方安慰、很难让对方打开心扉、很难让对方马上从情绪中走出来面对这件事情呢?答案是很难的。
接下来,我们用3F倾听的技术去确认一下这个情境。
首先,站在小王的立场确认现实。这个情境中的事实是,小王没有拿到明星员工。
接下来,我们来体验小王的感受。小王可能会非常失落,会感受到不公平等。
再次,这些感受背后小王真正的意图与需求是什么呢?这个环节非常关键的是,我们要正向地确认意图。因为教练是正向的、积极的。正向的意图才能激发对方积极面对事件。
小王的积极意图是什么?我也想要当明星员工。
确认小王的积极意图。“小王,这一次你没有拿到明星员工,你感到有些失落,也感到有些不公平,其实,你也很想拿到明星员工这样的称号,得到老板和企业的认可,是吗?”
当我们这样与对方确认时,对方的心扉是可以打开的,是有意愿跟我们继续聊下去的。他会跟你讲“是啊,我是····啊”。一旦对方有了这样的反应,那么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顺着提出很多有利的提问。所以,我们说倾听是提问的基础,是提问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