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你终究未成为第九颗行星

冥王星,你终究未成为第九颗行星_第1张图片

我与小家伙关于太空知识争论最激烈的地方出现在太阳系行星的数量上。

小家伙说,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我说,不对,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还有一个比海王星更远的行星叫冥王星。

然后被他拽着看他的天文书(我买的天文书),好吧!我承认,书上写的确实是八大行星。

我很困惑,我的记忆出了问题么?即使我背诵出错,可《圣斗士星矢》里面明明还有冥王哈迪斯的存在好吧!又该如何解释呢?

找了李然的科普类书籍《漫步到宇宙尽头》,终于找到了答案。


冥王星,你终究未成为第九颗行星_第2张图片

书中介绍

......1930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德·威廉·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发现了冥王星。这是一个太阳系外围的小天体,距离太阳约40倍日地距离,质量只有月球的1/6。在之后的70多年里,冥王星被定义为太阳的第九大行星。但人们从一开始就发现,冥王星和其他八大行星有很多不同。其他的八大行星轨道都非常接近圆,而冥王星的轨道椭率(ellipticity)较大,甚至和海王星轨道交会。有的时候,冥王星会运行到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冥王星的质量太低,在自己的轨道上不占据主导地位。围绕冥王星地位的争论自发现之后一直不曾停止。从20世纪90年代起,天文学家开始不断地发现冥王星外的小天体。2005年,人们找到了比冥王星还要重的Eris(阋神星,136199 Eris)。这成了压倒冥王星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06年的天文学年会上,天文学家用投票的方式为行星颁布了新的定义,要求一个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必须质量大得可以清除轨道上的其他天体才能被称作行星。而冥王星只比它的卫星稍大一点点,于是被剥离出了行星的队伍。天文学家为冥王星、阋神星以及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谷神星这样的天体开辟了一个新的小众分类“矮行星”。这次投票在当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演,人们慢慢接受了这个新的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所以,

01

我学习天文知识的时候,确实大家都认为太阳系是九大行星。只是到了小家伙学习天文知识的时候,整个天文知识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与小家伙对天文知识认识的差异,其实是天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差异。

这让我想起了旷日持久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我终于能够明白为什么即使日心说被提出来半个世纪仍然无法成为主流,即使日心说是正确的,地心说是错误。因为,当我们先入为主一种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就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存量思维。

要打败一个人的存量思维,不仅需要更加充足的证据,更需要改变的勇气。

02

很多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的。

比如行星的概念,2006年才确定,能够清除轨道上其它天体的天体才能够被称为行星。而这个概念的出现取决于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不断深入,以及阋神星的发现才清晰的。

可是,即使之前对行星有过不清晰的定义,仍然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即使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比如地心说,正是因为有了地心说,才产生完美宇宙的假设,才发现地心说无法解释的行星逆行,才促进了地心学说的解体;即使这种概念是不全面的,比如开普勒三大定律,因为无法完美解释天王星运行轨迹,引入万有引力计算出了海王星的轨迹,才观测到海王星的存在。

概念的作用其实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即使是错误的标准,也要好过没有标准。

03

最后是冥王星,我童年的冥王星。

先哀悼一下你离开行星的行列。

虽然冥王星是由金属和岩石构成的,虽然木星和土星是由气态构成的。然并卵。木星和土星是行星,因为质量大;冥王星不是行星,因为质量低。

好可笑的感觉!

突然就让人想到哲学中关于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引起质变。所以,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木星和土星是够程度的量变,冥王星是不够程度的量变。

还真是挺绕嘴的。

不过却从另外一方面给人一种公平的感觉,从自然的角度,如果成分(金属、岩石、气体)是一个人的出生,那么是否能够成为行星则是一个人的成就,出生自然有决定作用,比如固态星球水星、金星、火星、地球,因为金属和岩石的成分,那么一小颗就可以围绕太阳转啊转,成为固定轨道上的唯一行星;可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样的气态星球也可以成为固定轨道上的唯一行星,即使成分是不那么重的气体。

这么看来,太阳系行星中固态星球和气态星球都是四颗,还真是一比一平。

最后,我分析,如果太阳系也有自媒体的话,它给出的鸡汤应该是这样的,成分与过往很重要,却并不是绝对重要,关键是能否从量变到质变。


冥王星,你终究未成为第九颗行星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冥王星,你终究未成为第九颗行星)